春潮澎湃,萬物更“新”。乙巳年春天,中國大地一派紅火景象。當下,全國兩會的腳步正日益臨近。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系統謀劃之年。關鍵的時間節點、特殊的使命任務、特別的民生期待,無疑讓今年全國兩會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更多】
在2025年全國兩會,人工智能(AI)與低空經濟作為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擎,被賦予戰略高度,成為兩會代表、委員建言“高頻詞”。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人工智能和低空經濟視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領域。
AI與低空經濟,二者正以“技術+場景”雙引擎重構產業格局。在這場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競速賽中,政策如何精準導航?技術如何穿透產業壁壘?圍繞這一戰略部署,多位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結合行業實踐與前沿趨勢,提出系統性建議,為AI與低空經濟的發展指明方向。【更多】
全國政協委員、觀瀾湖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朱鼎健建議,對粵港澳大灣區低空經濟發展進行整體規劃,選擇深圳香港先行先試成為低空經濟示范區,對政策法規和統一規則等進行協調對接,聯手打造低空經濟文旅品牌,逐步推動大灣區其他城市參加。【更多】
“需各方共同努力,合力推動我國低空經濟健康發展,打造新質生產力發展新模式。”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移動上海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樓向平為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業。【更多】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移動總經理夏泳接受中國工業報采訪時表示:“堅持網聯化發展方向,綜合運用5G-A、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智技術,是應對重慶當前低空經濟發展挑戰、推動實現規模商用的關鍵所在。”【更多】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電信湖北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張敏提出建議:適度超前布局低空經濟基礎設施建設。“超前布局基礎設施是釋放空域資源潛力、筑牢數字經濟安全屏障的關鍵。”張敏向中國工業報表示。【更多】
“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頭等大事。”習近平總書記在2025年新年賀詞中強調。202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列為今年重點任務之首。各地方政府在今年的工作報告中,也紛紛聚焦擴大內需、提振消費。“兩新”擴圍、“兩重”發力、“三品”提速、“優品”升級……彰顯出中國“質”造的活力。新品牌、新消費、新科技,展現了大國底蘊和文化情懷,也體現了中國人的自信、自立、自強。
3月5日,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促進消費和投資更好結合,補上內需消費短板,讓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全國兩會期間,各消費領域企業代表針對提振消費,助推行業高質量發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見解。【更多】
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提出:優化和豐富消費品“以舊換新”等政策:將包括家庭機器人、AI學習機等在內的AI智能終端全面納入補貼范疇,合理設置補貼限價,使其享受與家電同等的補貼。【更多】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今世緣酒業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顧祥悅表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把“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作為政府工作的“頭版頭條”【更多】
全國政協委員歐陽澤華說,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含綠量”顯著提升,但能源消費革命還面臨一些現實困難與挑戰,為此建議:完善用能權交易和綠證市場機制,提升綠色能源消費活躍度。【更多】
消費經濟方面,郁瑞芬表示,當前,電商壟斷經營行為正破壞消費商業生態平衡,零售業和餐飲服務業受影響尤為突出。電商壟斷經營還易引發市場通吃、產業鏈壓榨等問題,需加強監管修復生態。【更多】
熱議新型工業化、制造強國
“隨著全球科技變革和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深入推進,科技制造業已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石,但與全球領先的科技企業相比,在集成電路制造、半導體顯示及新能源汽車等產業,仍處于追趕超越階段。”全國人大代表,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表示,針對目前大型科技制造業融資受限,融資規模與企業發展需求不匹配等問題,提出優化中國科技制造業融資環境的建議。【更多】
全國人大代表、齊重數控黨委書記、董事長王俊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積極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為裝備制造企業做大做強賦予了科技實踐的巨大空間,成為推動企業科技創新,驅動數控化、綠色化轉型升級的催生動力。在王俊峰看來,裝備制造業是一個國家制造業的脊梁,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是事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的戰略性產業。【更多】
各界熱議新質生產力
“今年是我履職的第32年,1993年至今,已經連續7屆以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身份參加全國兩會,共提交208份提案、建議。今年共帶來5份建議。”2月27日,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在新希望集團媒體溝通會上介紹,今年全國兩會,主要圍繞加快推動高新技術與傳統產業結合、傳統產業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效能等方面,持續關注三農問題、民營經濟成長、鄉村振興等話題。【更多】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張英認為,形成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新質生產力可以推動改革深化、可以與新型工業化相互賦能、可以加速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可以改變傳統產緣格局。【更多】
兩會新聲音海報集錦
國務院總理李強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2%左右;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國際收支保持基本平衡;糧食產量1.4萬億斤左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3%左右,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更多】
國務院總理李強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介紹今年政府工作任務時提出,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在發展中逐步化解風險,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更多】
國務院總理李強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介紹今年政府工作任務時提出,推動標志性改革舉措加快落地,更好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扎實推進重點領域改革,著力破除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更多】
國務院總理李強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介紹今年政府工作任務時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新動能積厚成勢、傳統動能煥新升級。【更多】
國務院總理李強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介紹今年政府工作任務時提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堅持創新引領發展,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筑牢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更多】
國務院總理李強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介紹今年政府工作任務時提出,著力抓好“三農”工作,深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