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祁曉玲
“我國的氫能產業已基本構建了較為完善的氫能‘制—儲—輸—用’全產業鏈,正全面進入提質增效發展的新階段,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研發了一批關鍵材料,完成了一批重大裝備,培育形成了一批高水平創新型企業。”4月28日,在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氫能產業科技創新發展論壇”上,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單忠德表示。
隨著全球對清潔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長,氫能作為一種高效、清潔、可再生的能源形式,正逐漸成為推動產業變革和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要素。在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主辦,中關村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創新產業聯盟承辦的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氫能產業科技創新發展論壇上,來自全球的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和政府官員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氫能產業的發展前景和技術創新方向。
中國氫能產業仍處于產業化發展初期
單忠德認為,氫能產業作為典型的未來產業,仍處于產業化發展初期,目前還存在短板。他表示:“發展的路徑還有多種可能,產業生態還要進一步健全。”工業和信息化部將持續完善氫能技術創新體系,加快推動產業創新。進一步拓展氫能應用場景,促進傳統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同時深化國際合作,打造氫能高質量發展新生態,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氫能作為一種新質生產力,具有巨大的潛力和發展空間。它不僅可以作為能源替代品,減少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還可以促進能源結構的優化和升級,推動產業向更加綠色、低碳、高效的方向發展。同時,氫能產業的發展還可以帶動相關產業鏈的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經濟效益。
氫燃料電池的應用場景會進一步擴大
在論壇上,多位院士專家分享了他們在氫能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這些研究成果不僅涵蓋了氫能的制備、儲存、運輸和應用等方面,還涉及氫能產業鏈的優化升級和商業模式的創新。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指出,氫燃料電池的成本在持續下降,目前其國內市場價格約為2000元/千瓦,預計明年將繼續下降至1000元/千瓦左右,這時,氫燃料電池汽車成本將具有與內燃機汽車同等的競爭力。到2030年,預計將降到500元/千瓦左右。
歐陽明高建議,要以綠氫制備和燃料電池為龍頭帶動氫能全產業鏈商業化。其中,要以富余綠電資源低成本制氫為源頭推動,以多元化、大規模商用示范應用場景為龍頭拉動,帶動綠色氫能全產業鏈發展。
歐陽明高表示,未來氫燃料電池不光能用在交通領域的新能源汽車上,還有飛機、船舶等,以及在工業、發電和儲能等領域也會進行全方位的推廣。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學東認為,目前氫能商業化還處在前期。在制氫和用氫環節,現有技術還可以支撐產業化,但在儲運方面,價格偏高、經濟性不好,另外還有安全性的問題。如何提高氫能儲運裝備的經濟性和安全性,是氫能產業鏈發展的關鍵,也是未來趨勢。
“建議優先采用工業副產氫,比用可再生能源制氫更便宜,同時在運轉過程中也能降低消耗,氫能儲運裝備的經濟性也可以進一步提高。另外儲運方面,也可以用液態儲氫或者固態儲氫。”陳學東進一步補充說。
針對電動汽車和氫燃料電池汽車哪一個發展更長久的問題,陳學東表示,目前,電動汽車在技術上不斷獲得突破,但在一些特殊情況下,例如,在極端低溫氣候或者遠程的情況下,氫燃料電池汽車就具有很大優勢,所以這兩種技術路線應該并存,氫電互補是技術大勢。
同濟大學長聘特聘教授明平文表示:“就氫能應用來說,我國大量的氫能都應用在車上了。但實際綠氫的產量抵不上車‘吃掉的’,因此還需要大力鼓勵工業副產制氫等產氫方式。”據明平文介紹,我國目前有很多政策在推動氫能應用,包括鼓勵重載及長途交通運輸,推出“氫進萬家”科技示范工程等。“氫進萬家”是2021年4月在山東省開展的示范項目,以“一條氫能高速、二個氫能港口、三個科普基地、四個氫能園區、五個氫能社區”為建設目標,開展副產氫純化、可再生能源制氫、管道輸氫、氫能交通、熱電聯供、氫能產業鏈數據監控等氫能生產和利用技術的工程化示范。在今年,山東省依托“氫進萬家”項目率先試點對氫能車輛免收高速公路費,為氫能發展釋放了積極信號。
中國積極參與國際氫能領域交流合作
近年來,隨著技術進步和政策支持,全球氫能產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本次論壇聚焦中外氫能產業合作,分享各國在氫能技術研發、產業鏈整合、商業模式創新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和經驗。
國際電工委燃料電池技術委員會主席李洪基介紹了韓國氫能產業發展規劃和路線和氫燃料電池行業的發展趨勢,以及國際電工委員會IEC/TC105在燃料電池技術和多種相關應用的標準化情況,為氫能和燃料電池合作提供了寶貴的國際視野。
迪拜商會中國創新中心主席、迪拜資本俱樂部創始人哈姆丹·杜勒分享了中阿氫能產業創新合作新機遇。作為中東地區首個發布國家級氫能發展戰略的國家,阿聯酋擁有豐富的可再生能源,在政策支持、技術研發、產業布局等方面都展現出了巨大的發展潛力。在本次論壇上,迪拜商會中國創新中心將與中關村氫能產業聯盟合作簽約,共建“中阿氫能產業創新合作平臺”,落地北京大興區,以推動雙方氫能領域互聯互通,助力中國氫能產業高質量出海中東。
清華大學教授、燃料電池與儲能研究中心主任、中關村氫能產業聯盟常務副理事長韓敏芳分享了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技術多領域應用及前景。從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技術助力新質生產力、助力碳中和目標、SOFC技術產業進展等方面,發表深入見解。SOFC技術作為一種高效的清潔能源解決方案,其發展前景備受關注。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SOCF技術,對解決“卡脖子”問題、國家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國際綠氫組織(GH2)首席執行官喬納斯·莫伯格詳細解讀了《GH2綠色氫能標準》。GH2于2022年5月在綠色氫全球大會上發布了《綠色氫標準》,2023年1月14日,GH2宣布對綠氫標準進行更新。《綠色氫標準》處于全球能源轉型、氣候變化應對和國際經濟合作的交匯點上,此標準的發布,對綠氫產業鏈各相關方、綠氫的國際貿易具有重要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政府在氫能產業發展方面給予了高度重視和支持。政府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加大資金投入、推動產學研合作等方式,積極引導和推動氫能產業的發展。同時,中國還積極參與國際氫能領域的合作與交流,與世界各國共同推動氫能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展望未來,我國氫能產業將繼續深化科技創新,拓展應用場景,加強政策支持,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同時,我國還將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交流,與世界各國共同推動氫能領域的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為構建清潔、低碳、高效的全球能源體系作出積極貢獻。
四大項目簽約助力氫能產業加速
在氫能產業快速發展過程中,全國各地涌現出一大批產業示范先行區。論壇上,北京大興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仲偉功分享了大興區在探索氫能產業創新發展方面的實踐探索。仲偉功介紹,目前,大興區已經初步構建了涵蓋氫能制、儲、運、加、用各環節的完整產業鏈,落地氫能企業200余家,實現了關鍵技術的自主化,多條產線陸續建成,氫能產業逐步加速。
“大興區聯合清華大學、華北電力大學等6所高校,打造實踐創新基地,落地北京工業大學氫能研究院、國家氫能燃料電池檢驗檢測中心、北京市氫能質量標準委員會等各類主體,形成了資源互補、多方協同的良好發展局面。”仲偉功說。
本次論壇達成多項合作。其中,北京市大興區與陜西省榆林市進行了“氫能產業戰略合作簽約”,雙方將依托自身在氫能領域的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開展產業鏈供應鏈、應用場景、技術攻關、產業推進等方面的跨區域合作。
清華大學分別與北京首鋼股份有限公司、國家電投集團科學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陜西氫能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將圍繞“固體氧化物電池技術”,聚焦鋼鐵、工業、交通、電力等領域開展產學研用深度合作。
中關村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創新產業聯盟同迪拜商會中國創新中心、大興國際氫能示范區簽署合作協議。三方將共建中阿氫能產業創新合作平臺,為企業赴阿聯酋探索開展技術、項目、資本等多方面合作開展科技服務,促進我國氫能技術在海外的應用和推廣。
此外,中關村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創新產業聯盟同韓國國家氫能與燃料電池標準化中心、全國燃料電池及液流電池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就“氫能與燃料電池標準化國際戰略合作”簽署合作協議,將推動我國燃料電池標準領域的國際合作。
中關村氫能產業聯盟秘書長盧琛鈺在接受中國工業報采訪時說:“在氫能發展的整個過程中,對新質生產力的體現是淋漓盡致的。首先新質生產力的底色就是綠色,實現氫能綠色化就是氫能發展的長遠目標;其次,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氫能‘制—儲—運—用’全產業鏈的創新性是很強的,尤其是制氫技術不斷升級,同時,氫能還能賦予其他產業創新應用。”
盧琛鈺表示,未來,中關村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創新產業聯盟將繼續攜手中國氫能產業鏈,共同推動構建氫能產業協同創新環境與合作交流平臺,通過全球多邊合作推動氫能低碳化、規模化生產與應用,探索以氫能利用為核心的能源結構清潔低碳轉型發展路徑,推動氫能在交通、工業、發電、供熱等多領域大規模脫碳中的解決方案及落地實施,助力培育我國氫能新質生產力,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全球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氫能產業的發展前景廣闊,中國氫能產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氫能作為一種新質生產力,正引領著產業變革和能源轉型的方向。在政策支持和技術進步的推動下,有望實現高質量發展,并為全球能源結構的優化和產業升級作出重要貢獻。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