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社是國務院國資委舉辦的事業單位,前身系原機械工業部直屬正司級事業單位。旗下《中國工業報》創刊于1980年,長期作為我國機械工業主管部門的機關報,是我國覆蓋工業與信息化全領域的權威媒體。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時曾為中國工業報社親筆題詞“自強不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工業報社曾策劃創制的《大國重器》節目,在中央電視臺重磅播出,開工業新聞紀錄片之先河;曾深度報道《合資變局》等重大選題,及時避免了民族品牌資產流失海外;連續舉辦17屆中國工業論壇,發起重大工業技術裝備“首臺套”發布宣傳,成為中國工業領域的年度風向標;傾力打造“制造強國品牌工程”,聯合新華社相關機構推出“專精特新品牌賦能計劃”,深刻影響了我國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產業政策,促進了行業、企業的改革發展。目前,中國工業報社正積極推進轉企改制,朝集團化、智媒化方向發展。
中文名:中國工業報社
外文名:China Industry News
成立時間:1980年
主管單位: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
類別: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的權威中央媒體
辦公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區翔鷹大廈15層1501
社長:徐金寶
官方網站:中國工業新聞網(www.0573yms.com)
目錄
1、主要職能
2、歷史沿革
3、歷史拳頭產品
4、傳播平臺
(1) 紙媒矩陣
(2) 新媒體矩陣
5、下屬單位
(1)《中國機械》雜志社
(2) 中工融媒(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3) 北京盛曦工業軟件有限公司
6、服務體系
(1) 智庫服務
(2) 品牌服務
(3) 視頻直播服務
(4) 論壇會展服務
(5) 科技服務
(6) 數據與咨詢服務
(7) 培訓與研學服務
7、領導關懷
1、主要職能
中國工業報社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與殷切期望,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致力于加強工業與科技的緊密結合,服務于制造強國、網絡強國、質量強國、數字中國建設,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新型工業化。
中國工業報社積極轉型智庫型媒體平臺,依托“中國工業論壇”和《中國機械》雜志專家委員會,搭建中工智庫,集聚包括兩院院士、一線企業家在內的智庫專家,開展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服務,為企業及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和資源整合服務。
定位:立足行業、更懂產業的產經財經融合媒體平臺。
報道方針:“專業、深度、權威、價值”。
報道領域:中國工業報全媒體在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主管下,依托全國工信系統及行業協會聯合組織,業務范圍涵蓋機械裝備、能源、化工、材料、汽車、電子通信、數智、航天科工、船舶、食品、醫藥、日化、家居家電、紡織、財經、物流運輸、工業設計與文化等多個領域,提供領先的產經、財經、科技、商業資訊及相關服務。
2、歷史沿革
1980年9月2日,第一機械工業部創辦《機械周報》
1981年6月8日,第一機械部成立機械周報社,隸屬第一機械部政策研究室
1984年1月1日,《機械周報》更名為《中國機械報》,機械周報社改名為中國機械報社
1984年12月31日,機械工業部決定,中國機械報社由原隸屬于部政策研究室改變為直屬部領導的司局級事業單位
1989年1月1日,《中國機械報》更名為《中國機電報》,中國機械報社更名為中國機電報社,隸屬機械電子工業部
1992年6月9日,《中國機電報》更名為《機電日報》
1995年5月17日,《機電日報》更名為《中國機電日報》,中國機電報社更名為中國機電日報社,隸屬機械工業部
2000年11月9日《中國機電日報》的主管、主辦單位由國家經貿委機械局變更為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
2001年7月10日,增加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為《中國機電日報》的主辦單位之一
2002年8月2日,《中國機電日報》更名為《中國工業報》
2003年1月21日,中國機電日報社更名為中國工業報社
2004年7月6日,中國工業報社由原國家經貿委所屬事業單位,變更為國務院國資委所屬事業單位
2010年起,中國工業報社開展了“中國工業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示范項目”的征集、發布活動
2013年11月6日,中國工業報社策劃、協助拍攝的中國第一部展示裝備制造業的系列專題片《大國重器》在中央電視臺播出
2024年6月7日,中國工業報社獲頒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獲頒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之后,中國工業報社旗下官方新聞門戶——中國工業新聞網(www.0573yms.com)及中國工業報社官方新媒體矩陣14個賬號均可從事互聯網新聞信息采編發布服務
3、歷史拳頭產品
新聞紀錄片《大國重器》(第一季)是中國工業報社和中央電視臺聯手拍攝的高清工業紀錄片,于2013年播出,引起了強烈反響。2016年,受工信部和央視委托,中國工業報社承擔《大國重器》(第二季)的拍攝支撐工作,推薦拍攝企業組織企業座談會及專家論證會、審定會等。《大國重器》(第二季)記錄了邁向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中國制造故事受到業內外專家、企業和觀眾的一致好評。
《裝備工業合資變局》大型系列報道2005年中國裝備工業發生過一場關乎生死進退的博弈。《中國工業報》作為權威媒體,對裝備工業各重點行業進行了扎實調研和嚴謹分析,收集了約20個涉骨干重點企業被外資并購的案例,16個發表在當年的《中國工業報》上,形成《裝備工業合資變局》大型系列報道,其余作為內參上送主管部門,引起工業界高度關注,中央主要領導作出重要批示,促使修改完善對外資并購的國家審查制度。2006年2月《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出臺,我國較為完整的基礎戰略性裝備工業體系和裝備制造企業重要行業骨干龍頭企業得以守護,為建立中國制造的優勢和自信奠定了堅實基礎。
4、傳播平臺
(1)紙媒矩陣:
《中國工業報》(ChinaIndustryNews,每周一出版,每期對開十六版,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CN11-0058)前身是原機械工業部機關報,現為中國工業與信息化領域權威中央媒體,由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主管,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主辦,是我國目前唯一覆蓋工業全領域的綜合性產經財經大報,為社會提供最新的工業、科技、財經、商業、文化資訊及相關服務。
《中國機械》雜志(MachineChina,旬刊,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CN11-5417/TH)創刊于1982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登記,由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主管、中國工業報社主辦的機械工業類學術期刊。《中國機械》雜志系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全文收錄期刊。
《班組天地》雜志(半月刊,國內標準刊號CN10—1437/D)創刊于2016年,經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批準面向全國公開發行,由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主管,中國工業報社主辦,業務指導單位為中國安全生產協會。是全國企業安全管理標準化班組建設和企業班組文化建設的核心期刊,是以企業高管、一線班組職工和黨政干部為主要讀者的國家級刊物。
(2)新媒體矩陣:
中國工業報社旗下中國工業新聞網(www.0573yms.com)及官方新媒體矩陣14個賬號均可從事互聯網新聞信息采編發布服務。中國工業新聞網(www.0573yms.com)和以“中國工業報”微信、微博、學習強國、頭條、抖音、快手等官方號,以“中國精工好物”“中國精工品牌”“能源與原材料工業”“工業TV”“聚焦中國制造”“工經財經”等各垂直領域媒體號為主的智媒體矩陣,全面實現策采編發一體化,做到一鍵分發,全國聯動,全球覆蓋,全媒體傳播體系用戶觸達1793萬人,累計播放量達38.06億(數據統計截止為2024年10月)。
5、下設機構
(1)《中國機械》雜志社
中國工業報社下屬事業單位,出版《中國機械》雜志,成立了《中國機械》編委會/專家委員會/青年編委會/理事會,搭建我國機械裝備技術領域更優質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平臺。
(2)中工融媒(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中國工業報社全資子公司,成立于2018年,提供國內領先的、專注于工業和信息化領域業品牌戰略、營銷、公關服務與會展綜合服務,系具備全媒體、全流程、全平臺、全產業鏈服務能力的傳媒公關公司。公司近年來實現連續高速增長,2024成功并購控股北京盛曦工業軟件有限公司,業務進一步拓展到企業戰略咨詢、行業洞察和解決方案實施落地。目前在江蘇、四川、安徽、廣東、河北、河南、上海等地均設有分公司。
(3)北京盛曦工業軟件有限公司
是中工融媒(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控股的數智科技企業。公司致力于為企業在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中提供實時、高效、定制化、高性價比、快速響應的服務數據與咨詢服務,打造服務全球企業的高效、智能化數據與咨詢平臺。旗下擁有中國最大的機械工程師和工業設計社區--三維網(網址:www.3dportal.cn)。
6、服務體系
(1)智庫服務
中工智庫是中國工業報社遵循共創、共建、共管、共享,共贏原則,依托成立44年的中國工業報社和成功舉辦17屆中國工業論壇集聚的國內知名院士、教授、企業家等專家團隊,以及《中國機械》雜志社專家指導委員會建設“線上+線下”“北京+地方”工業科技研究院模式的現代新型智庫,按行業、區域下設若干研究中心,提供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服務。中工智庫(理事會)由工業企業、科研院所、行業協會等自愿加入,在中國工業報社和中國機械雜志社領導下工作。
宗旨:聚焦工業和信息化領域新思想、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新趨勢,整合各方優勢資源,以數據服務和產業服務為抓手,形成“行業研究+媒體推廣+數據服務+產業賦能+人才培養”五位一體的專業性服務體系,積極助力制造強國、質量強國、品牌強國、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等國家戰略。
中工智庫研究中心:目前已搭建各行業研究中心十多家,分別有新質生產力研究中心、數智工業研究中心、職工能力建設中心、政企傳播中心、傳播可視化研究發展中心、質造品牌中心、財金研究中心、質量安全中心、三農研究中心、互聯網營銷研究中心、能源與雙碳研究中心、產學研協同創新研究中心、文化與旅游研究中心、國貨品牌研究中心、工業小鎮研究中心等。
中工智庫區域中心:通過與地方有關機構合作,搭建“央地一體、共建共生”的地方智庫,目前已經建成的智庫區域中心有:中工智庫廣東中心、中工智庫四川中心、中工智庫云南中心、工智庫江蘇中心等。其他區域中心在陸續建設中。
(2)品牌服務
中國工業報社推出“制造強國品牌工程”,是中國工業報社品牌服務的總稱,旨在宣傳“中國制造”品牌,弘揚品牌文化,分享品牌經驗,推動高端品質認證和卓著品牌評價機制建設,促進制造強國、網絡強國、質量強國、品牌強國建設。
工業信息聯播·新質工業全連接平臺。“新質工業全連接平臺”是中國工業報社創新打造的“工業信息聯播”的“熱搜”,通過工信企業、行業協會、園區、有關部門與中國工業報全媒體組成的工業自媒體聯盟,發布工業和信息化領域新質產品、新質技術、新質企業、新質品牌、新質人物等不同品類的資訊(視頻),抓取其全媒體閱讀、打開數據,進行數據分析并形成周榜或分析報告,在中國工業報全媒體平臺進行展示推廣,有助于讀者快捷了解或推廣產業鏈企業、品牌、產品。“新質工業全連接平臺”發揮中國工業報社全產業鏈、全媒體平臺優勢,集品牌推廣、產品展示、產業鏈全連接等功能于一體,具有內容營銷、數據營銷、事件營銷等特點,是賦能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得力助手。
細分產品:新質產品榜、新質技術榜、新質企業榜、新質品牌榜、新質人物榜。
中國制造·消費者信賴品牌推介。活動旨在以消費品工業高質量發展為導向,推介一批在“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方面表現突出的優秀品牌與企業,總結案例成果,展現典型經驗,以更好地滿足和創造消費需求,增強消費拉動作用,促進消費品工業加快向中高端邁進
中國精工品牌計劃:“中國精工品牌”項目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七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新時代推進品牌建設的指導意見》為指導,通過嚴格的評審流程,遴選出在技術創新和品牌質量方面具有代表性和競爭力的全國優秀制造企業品牌。項目將通過對“中國精工品牌”成果標桿案例的調研、交流與宣傳,提升中國制造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推動中國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每年年初啟動,年底在中國工業論壇上發布。
中國工業品牌線上展覽館(中國工業品牌網):是線上品牌展示與交流的國家級平臺,平臺通過3D虛擬展廳、互動展示墻、品牌故事短視頻、實時數據看板等創新形式,打造沉浸式線上展覽體驗,將設立品牌榜單發布、指數解讀、專題論壇直播、供求對接等功能,為企業提供品牌與營銷一體化的全方位數字化展示窗口和營銷平臺。依托中國工業報社的全媒體資源和技術支持,平臺構建企業、政府、科研機構之間的高效合作橋梁,助力品牌價值提升與國際化推廣,推動中國工業高質量發展。
(3)視頻直播服務
依托中國工業新聞網和中國工業報社新媒體矩陣(抖音、快手、視頻號、B站、微博、今日頭條等),用戶觸達1793萬+,為企業提供涵蓋內容策劃、拍攝制作、線上推廣、直播帶貨和數據監控等全流程服務,幫助企業快速提升品牌影響力和銷售轉化率。
(4)論壇及會展服務
中國工業論壇是探討工業改革發展創新之路、推進我國新型工業化進程的高層對話平臺,是中國工業領域標志性高端年度盛會,由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中國企業聯合會支持,中國工業報社主辦,多次得到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委指導,自2005年創立以來,已連續成功舉辦17屆。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顧秀蓮,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陳元,工信部原部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工信部原部長苗圩、原副部長毛偉明等領導都曾蒞臨指導。
中國工業論壇新型工業化實踐大會暨綠色工業博覽會全面聚焦國家新興戰略產業發展,搭建以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工業裝備、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生物醫藥、新材料、工業互聯網與物聯網、3D打印技術、智能制造、量子通信等為核心的先進產品和新技術展示平臺,旨在推動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交流合作、產業對接。
其他論壇及展會服務有中國智能網聯汽車峰會、新型城鎮化與工業小鎮高質量發展論壇、企業質量誠信建設論壇、制造強國品牌大會暨中國工業文化論壇、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鏈招商大會、魅力工業旅游暨中國工業短視頻大賽、全國職工演唱大賽、全國職工文化春晚等活動、中國數智工業趨勢論壇、高科技企業班組長&精益生產經理管理技能大賽、全球食品飲料創新發展技術論壇等。
(5)科技服務
提供:專利、標準、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單項冠軍、中國工業大獎企業培育、申報咨詢、宣傳;中國工業新紀錄發布;石化庫區最受歡迎領先技術征集與發布等科技服務。
(6)數據與咨詢服務
中國工業報數據信息服務:深入踐行“新聞+數據服務+產業服務”戰略,《中國工業報》數字報于2024年12月9日正式開通,通過數字化手段,為用戶呈現更加全面、深入的信息服務,助力企業決策與行業發展。
智造基石網絡項目:項目面向信息技術和工業行業,征集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數智工業創新實踐優秀案例,吸納優秀企業(項目)免費加入網絡。進入網絡的企業擁有加入專家庫、參與產業對接活動和充分利用中國工業報社進行資源賦能、品牌賦能的獨有優勢,以及擁有中國工業報社全媒體平臺或中國工業報社新質工業全連接平臺相關權益,以一個媒體平臺實現產業鏈全覆蓋。
工業上市公司價值100研究報告:中國工業報社聯合知名券商、研究機構、行業協會、媒體智庫,發起“上市公司價值創造力研究”活動,旨在發掘工業企業科技創新、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及可持續發展的價值,遴選榜樣案例和典范經驗。
《中國工業企業創新成果年度報告》案例征集與發布:形成了專項(黨建創新、管理創新、科技創新、財務管理創新、宣傳思想文化創新等)成果發布、案例出版、課題調研、專題研討、數據收錄、創新大會、媒體報道等多維度多層次多形式多方位的系列活動。
《中國工業年鑒》是中國工業領域權威性極高的大型行業資料工具書,自2005年起逐年精心編撰出版,猶如一部詳實記錄中國工業發展歷程的編年史冊,為各界深入了解工業動態提供了關鍵指引。
“企業傳記”撰寫服務:為客戶撰寫“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艱辛創業史。已經成功為柳工集團、常開集團、江蘇上上電纜集團、宏發集團等撰寫企業傳記。
(7)培訓與研學服務
新職業新崗位培訓:為培養企業一線創新工匠和安全標準化管理人才,滿足企業發展對創新人才和班組安全管理標準化建設的需求,培養更多具備工匠精神和素質的優秀人才,推動企業技術進步與競爭力提升。中國工業報社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障能力建設中心、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的指導支持下,開展班組創新工程師,班組安全管理師、班組安全檢查員培訓,培訓合格,由有關部門頒發證書。
海外(德國)工業考察研學活動:深入參訪海外工業企業,調研雙元制教育,促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
7、領導關懷
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原院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名譽會長徐匡迪同志曾為報社題詞:“工業報要成為工業界的喉舌”。
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關工委主任顧秀蓮閱讀《中國工業報》
原政協副主席徐匡迪閱讀《中國工業報》
原聯合國副秘書長金學洙閱讀《中國工業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