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技術交易市場變得不一樣了。
2021年5月,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揭牌成立,宛如架起一條“綠色絲綢之路”,推動先進綠色技術交易,激發以市場為導向的綠色技術市場研發活力。在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政策背景下,市場對綠色技術交易的認識越來越深刻,綠色交易基礎設施也越來越完善。市場認知、建設基礎和發展方向無一不在昭示著綠色技術交易的黃金時代即將來臨。
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線下交易大廳(韋一攝)
從技術交易到技術服務
在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副主任賀沛宇的辦公室內,開放式書架的第一層放著一個雙肩包——他剛從甘肅省白銀市回來。
白銀市位于甘肅省中部,?是一座因礦得名、?因企設市的城市。白銀有色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白銀有色金屬公司,成立于1954年,是我國“一五”時期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之一,被譽為共和國有色金屬工業的“長子”,曾為新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要貢獻。進入“十四五”時期,白銀有色公司也在尋求高質量發展的轉變,正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根本方向,加快推進產業轉型、結構升級。
賀沛宇此行前往白銀市,正是受?白銀有色公司委托,對其下屬銅業公司、西北鉛鋅冶煉廠、第三冶煉廠等開展整體能效診斷。當地政府希望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能夠從生產工藝、用能設備、公輔系統、可再生能源替代、管理提升等方面綜合提出節能改造建議,支撐企業綠色轉型。
一個技術交易的平臺,為何能被重點企業寄予“轉型顧問”的厚望?答案藏在綠色技術交易市場的轉變中。
2023年初,浙江省能源局委托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等機構單位對浙江省1000噸標準煤以上的重點行業開展能效診斷,幫助企業梳理改造需求,匹配綠色技術與節能產品,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累計為200多家重點企業提供節能降碳綠色技術集成應用成套解決方案。這次偶然的機會,不僅讓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意識到了綠色技術交易“前半篇文章”的重要性,也讓更多市場主體看到了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的價值。
“現在的綠色技術交易不能僅停留在技術買賣上,更需要關注技術服務?!辟R沛宇說。技術供需雙方匹配的精確性,始終是影響綠色技術轉化率的核心問題。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運營三年來,上架了3728項綠色技術,并進行了較為細致的分類,盡管如此,仍有不少需求方難以自主選擇到適合自身的綠色技術。
“這主要是供需雙方信息差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辟R沛宇認為。為此,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組建了一個近千人的綠色技術專家智庫,為企業進行能效問題的前置診斷,并在平臺上匹配合適的綠色技術,從而提升市場對綠色技術交易的信心。此次白銀之旅,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正是與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7名專家一同前往的。
與剛“出道”時綠色技術“淘寶網”的定位相比,現在的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更像是一家“三甲醫院”,能夠為企業提供專業的“看病”和“治病”服務。這種交易服務模式不僅促進了產學研單位對市場的理解,還有助于他們更有針對性地研發和完善綠色技術。
像白銀有色公司這樣找上門來做“綜合體檢”的,這兩年其實并不少。據了解,四川樂山、江蘇南通、甘肅定西等地正與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接洽綠色技術提升城市方案。
“從根本上來說,是市場對綠色技術的認識提升了?,F在越來越多市場主體意識到,綠色技術改造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工作,一項項開展技術革新,不僅效率低,且見效慢,傳統企業轉型往往需要的是整體改造。”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主任金仁云說。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也計劃聯合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推動綠色技術服務城市可持續發展。
“綠色技術的核心在于示范引領,我們可以通過打造標桿案例,形成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實現一地創新多地應用,不斷擴大綠色技術的影響力,從而有效推動中國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進程?!苯鹑试票硎?。
綠色技術交易市場日益完善
回想當時,成立國家級綠色技術交易中心是國內外形勢共同推動的結果。
看國內,2020年,中國提出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致力于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并發布了一系列頂層設計文件,明確了發展目標??磭H,綠色技術領域正在成為全球工業革命和科技競爭的重要新興領域,并將其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尤其是對于有出口需求的企業而言,綠色技術不僅能夠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還能滿足國際環保標準,增強全球市場競爭力。然而,技術的非標性和流通性不足導致了供需雙方難以有效匹配的困境。
在此背景下,國家發改委批復同意以國網浙江雙創中心為主體,設立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為綠色技術提供一個發布、咨詢、洽談和交易的平臺,引導和加速以市場化為導向的綠色技術領域發展。
綠色技術指的是節能減排、防治污染、改善生態的創新手段,涵蓋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生態保護與修復、城鄉綠色基礎設施、生態農業等領域。
浙江作為“兩山”理論的發源地,加之其活躍的市場經濟,使得當地企業對綠色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需求尤為迫切。此外,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70%的綠色技術交易與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息息相關。依托能源行業的深厚背景,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自成立之初便展現出卓越的技術篩選專業能力,為技術供需雙方提供精準的推廣和介紹,確保了技術轉化的高效率。
這種區域特色與市場需求的緊密結合,加之市場主體對綠色技術認知的不斷提升,使得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一“出生”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在短期內迅速積累起龐大的綠色生態資源庫,為推動綠色技術創新和應用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綠色技術交易市場的發展好似滾雪球,其開放性越廣,接觸面越寬,發展速度便越快,猶如葡萄藤般,形成強大的傳播鏈,不斷擴展影響力?!苯鹑试普J為。
穩定且優質的綠色技術供給是運營好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平臺的關鍵。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深化與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國家節能中心、綠色技術銀行等高能級平臺的合作,進行資源共享共建。目前,在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上架的3768項綠色技術中,53%源自如國家節能中心等生態合作方的推送,39%的上架技術源自綠色技術經紀人現場對接及走訪,8%的上架技術源自線上平臺對接。
規范的交易流程是保障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平臺公信力的關鍵。成立以來,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相繼發布了《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交易規則》等19項交易制度及風控制度,率先提出綠色技術的交易范圍、交易方式和交易程序等內容,確保交易的依法合規及風險最小化。
如今,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正從一塊牌子變成了一個具有實際影響力、實際價值的國家級平臺。它以平臺之力,讓中國的大小企業能夠站在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的肩膀上,便捷、高效地完成轉型升級。截至目前,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平臺注冊用戶數達17380人,平臺瀏覽量突破48萬次,促成項目1380項,成交金額突破32億元。
迎接更好的時代
但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的綠色技術交易市場還在成長,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首先,綠色技術源頭活力需要進一步釋放。記者通過分析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的成交記錄發現,目前,技術出讓比例最大的是民營企業,為38%,其次是國有企、事業單位占37%,剩余部分高校出讓技術占15%,科研機構出讓技術占10%。這暴露出國內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綠色技術轉化領域的競爭力尚顯不足,這可能源于其自身成果轉化能力與以市場為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方面的短板。雖然這些機構擁有豐富的尖端科研技術和人才資源,但它們在發揮這些資源的潛力方面還有待加強。
其次,綠色技術評價推廣機制有待進一步建立健全。綠色技術評價準則為綠色技術交易市場提供了一套標準化的評價方法,使得不同的綠色技術在同一評判維度下進行評估與比較,促進市場的規范化和標準化。目前,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采用的是《綠色技術評價通則》團體標準,國家、省級等層面尚未建立綠色技術評價的具體標準,缺乏統一明晰的綠色技術標準規范。這使得市場在技術評估和交易環節中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給綠色技術的推廣及應用帶來了不利影響。需要盡快制定和完善國家層面的綠色技術評價標準,以提升市場效率,助力綠色技術的健康發展。
再次,綠色技術的輻射范圍需要進一步擴大。雖然當前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已對接來自北京、天津、上海、山東、廣西、四川等27余個省市綠色技術成果與需求,但其中85%的交易活動依然聚集在長三角地區,平臺還存在輻射力、影響力與目標定位不相適應的情況。今年6月,湖北省綠色技術交易中心成立,將立足湖北,輻射中部,推動綠色低碳經濟創新發展。在籌備此中心的過程中,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充分交流了建設經驗,雙方還需進一步交流溝通,更大范圍匯聚綠色技術領域資源,共同帶動全局綠色發展。
最后,國際業務還需要進一步拓展。國家發改委對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的平臺定位為國內國際綠色技術交流的高端平臺,然而,目前平臺中上架的國際技術尚不足百分之一。我國在生態保護與修復、城鄉綠色基礎設施、生態農業等領域的綠色技術研發基礎仍較為薄弱,急需引入國外相關技術解決國內面臨的挑戰。據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為加強國際合作,該中心正積極與南通市經濟開發區對接,籌劃建設江蘇南通合作中心(中德合作基地),并在探索引進日本和韓國的優質綠色技術。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仍需加大力度,優化流程,確保這些技術能夠快速有效地服務于國內的綠色發展需求。
隨著全球對于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綠色技術交易市場正迎來快速增長的機遇,其未來發展前景廣闊。據國際能源署(IEA)預測,綠色技術市場預計在2019-2029年的研究期間,將以24.30%的復合年增長率增長。2024年的市場價值為237.1億美元,預計在未來五年將達到703.7億美元。
綠色技術交易的黃金時代即將來臨,在此之前,尚需充分審視自己,為進入更大的市場做好萬全準備。(徐梓沐)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