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我國電力行業科技創新最高獎項2024年度中國電力科學技術獎正式發布,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牽頭完成的“青藏高原凍土區輸電線路桿塔基礎穩定及凍融災害防控關鍵技術”項目獲中國電力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高比例新能源電力系統多能互補優化配置與運行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中國電力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這也是國網青海電力歷史上首次牽頭獲得的中國電力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取得了歷史性突破。
中國電力科學技術獎于2001年3月經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批準設立,是國家科技獎勵工作改革后首批批準的26個社會力量設獎獎項之一,是中國電力領域最具有影響力和權威性的獎項。
國網青海電科院試驗在高海拔凍土地區開展凍土塔基穩定性檢測。(何炳勛攝)
“青藏高原凍土區輸電線路桿塔基礎穩定及凍融災害防控關鍵技術”由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牽頭、國網青海電科院聯合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國網黑龍江省電力有限公司等9家單位,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和國家電網公司科技項目等支持下歷時10年完成。項目首創了塔基與凍土相互作用與動態變化過程監測方法與技術;創建了以凍土塔基穩定性評價預測為核心的線路運維技術平臺;首創了氣候暖濕化條件下凍土塔基凍融災害防控模式與方法;突破了塔基工程災害快速修復及治理技術。研究成果攻克了塔基穩定性監測技術薄弱、檢測裝置空白,基礎數據缺乏;復雜水-熱-力凍土條件下,塔基失穩機制、變化規律和空間分布特性不明;暖濕化不斷加劇背景下,塔基補強和穩定關鍵技術缺乏;塔基凍融災害快速處置、穩定性快速恢復尚無技術儲備4項技術難題。
國網青海電科院試驗人員在青海電網防御仿真實驗室新能源仿真平臺開展高比例新能源不確定出力特性研究。(何炳勛攝)
項目成果經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和青海省科技廳組織鑒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已全面用于青藏直流、藏中聯網等40余條凍土輸電線路的運維中,及時處置了凍土區塔基潛在隱患,大幅增強了塔基承載力,全面提升了凍土區電網安全水平。熱棒檢測技術首次實現了±400千伏青藏直流、330千伏唐-瑪線等線路一萬多根熱棒的全面檢測,發現了500余根失效和效能不足熱棒,并及時對相應塔基采取補強措施或增加熱棒,這些都顯著提升了凍土區輸電線路塔基的運維和電網安全水平;塔基凍融病害地表—地下一體化處置技術成功解除了青藏直流輸電線路8基塔面臨的次生凍融災害的威脅。該項目成果保障了電力天路青藏線安全運行逾12年,雙向安全輸送電量超200億千瓦時。為我國凍土地區輸電線路工程設計、施工、運維水平的全面提升發揮了重要作用,促進了西北地區清潔能源外送,推進了能源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支撐了國家能源安全新戰略,為青藏高原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維護邊疆穩定和增進民族團結提供技術保障。
國網青海電科院試驗人員開展直流近區新能源場站模型參數優化和測試試驗。(何炳勛攝)
“高比例新能源電力系統多能互補優化配置與運行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圍繞電網側與電源側多能互補提升新能源消納的重大需求,從新能源不確定性建模與互補特性分析、互補優化配置、互補優化調度、互補協調控制四項關鍵技術著手,通過研究多類型電源在不同時間尺度、空間范圍的互補協調調度與控制方法,滿足電網側與電源側多能互補配置與運行優化應用需求,有效提升新能源消納,增強系統運行的靈活性,為推動能源基地多能互補開發與利用、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帶動我國新能源并網運行控制技術升級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作為2017年度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該項目由國網青海電科院牽頭,聯合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國電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國內知名科研機構以及清華大學、重慶大學等國內知名院校協同攻關、聯合完成。自2019年以來,該項目成果已在青海、新疆電網全面應用,并在西北、甘肅、山東、吉林、黑龍江等8個區域和省級電網,以及12座多能互補電站進行了推廣,支撐了這些電網年度新能源消納能力評估、可再生能源消納責任權重測算、電源協調控制等,社會經濟效益顯著。
近年來,國網青海電力聚焦“雙碳”目標,助力青海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建設,圍繞新能源控制與電力保障能力、負荷終端互動調節能力、多類型儲能支撐能力等新難題、新挑戰,實施創新驅動,加強技術攻關,以科技創新有力支撐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推動青海打造國家級清潔能源產業高地高質量發展。(王生富傅國斌)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