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曹雅麗
當前,海洋油氣已成為我國油氣產量重要增長極。12月6日,2024海洋能源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會上發布的《中國海洋能源發展報告2024》(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海洋油氣領域仍是投資熱點,海洋油氣、海上風電等海洋能源已成為不可或缺的能源增長極。報告預計,2024年,我國海洋油氣產量將創新高,海洋原油新增產量在全國原油新增產量中的占比保持在60%以上。
報告由中國海油集團能源經濟研究院編撰并在發布。根據報告,海洋原油連續多年貢獻全國原油新增產量的60%以上,海洋能源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次論壇以“洞察全球能源大勢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為主題,由中國海油集團能源經濟研究院、中海油研究總院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主辦。
“我國是海洋大國,海域面積十分遼闊。向海圖強、逐夢深藍,就要充分挖掘海洋資源,優化海洋資源配置,推進能源轉型,加快構建海洋新質生產力。”中國海油集團能源經濟研究院院長王震說。
我國海洋能源科技取得顯著成績
記者從論壇上了解到,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海洋能源開發正在向綜合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我國緊跟全球海洋能源開發新趨勢,瞄準世界海洋能源科技前沿,已取得一系列成績——
深水油氣勘探技術向超深水領域邁進,完成3000米超深水三維地震數據采集作業;
中國海油“璇玥”系統實現3項技術突破,助力深水深層、低孔低滲等高難度油氣儲量高效開發;
全面構建深水油氣自主開發工程能力,實現覆蓋“水上-水面-水中-水下”的全海域深水工程設計能力;
圍繞智能油氣田、智能工程、智能工廠等8大類100多個業務場景,實現小模型和大模型兼備、專業場景和通用場景兼容、生產和經營管理全覆蓋。
在海上可再生能源開發方面,報告預計,2024年,我國海上風電新增并網裝機容量將達到800萬千瓦;累計并網裝機容量將超4500萬千瓦,有望超過全球一半。
海洋能源在推動實現我國“雙碳”目標的過程中同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雙碳’目標背景下,到203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將達25%。這意味著2020年到2030年,我國能源轉型的步伐必須較此前進一步加快,才能實現以風能、光能、核能和生物質能源為代表的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達到25%。”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史丹說。
能源轉型背后是經濟轉型和產業變革。在睿咨得能源(RystadEnergy)首席執行官雅蘭德·睿咨得(JarandRystad)看來,隨著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推進,化石燃料需求將下降,低碳投資將不斷增長。但短期內,油氣尤其是海洋油氣仍將發揮重要作用。
標普全球能源與國際事務高級副總裁卡洛斯·帕斯夸爾(CarlosPascual)認為,在能源轉型過程中,電氣化進程加速將給中國帶來商業機會,中國在海上風電、電池等領域有望保持領先。
“海洋經濟是當下熱詞。如今開發海洋資源的主體越來越多,進入這個領域的先進科技元素也越來越多。”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霍健表示,希望通過“海洋能源”創造更多鏈接,讓更多優秀的人、優秀的團隊、更好的智慧加入進來,與中國海油一道為行業、為社會作出更大貢獻。
綠色低碳轉型加快推進
報告顯示,全球能源消費低速增長,預計2024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費量達到150.4億噸油當量,同比增長1.9%,2025年將增長至153.0億噸油當量。國內方面,預計2024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量達到59.9億噸標準煤,同比增長約4.7%,2025年將達到62.1億噸標準煤。
分能源品種看,全球石油需求增速進一步放緩,我國成品油需求基本達峰并進入平臺期;全球天然氣消費則持續復蘇,我國天然氣供需穩步增長,預計2024年我國天然氣消費量達4327億立方米,同比增長9.6%。
能源結構清潔化水平、清潔能源投資占比穩步提升。報告預計,2024年全球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占比達到19.2%,較2023年提高0.7個百分點。全球清潔能源相關投資將首次超過2萬億美元,在能源投資總額中的占比升至64.2%。國內方面,預計2024年我國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占比達到19.9%,較2023年提高2個百分點,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快速推進。
海洋油氣投資熱度延續
海洋油氣領域仍是投資熱點。報告預計,2024年全球海洋油氣勘探開發投資突破2000億美元,同比增長2.5%,占全球油氣開發總投資的34.5%,連續4年保持增長態勢。
報告預計,2024年全球海洋石油產量約2862萬桶/日,與2023年基本持平;海洋天然氣產量約1.19萬億立方米,同比增長2.0%。國內方面,2024年我國海洋油氣產量將創新高,其中,海洋石油產量達6550萬噸,新增產量約330萬噸,占全國石油新增產量的60%以上;海洋天然氣產量達262億立方米,同比增加20億立方米以上。
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濟師兼中國海油集團能源經濟研究院院長王震表示,全球海洋油氣技術向高效化、低碳化發展,中國深水油氣技術及裝備實現了體系化突破。海上油田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中國海油圍繞智能油氣田、智能工程、智能工廠等8大類100多個業務場景,實現小模型和大模型兼備、專業場景和通用場景兼容、生產和經營管理全覆蓋。
海上風電保持高速增長
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海上風電建設和并網規模穩中有升,新增裝機容量超1000萬千瓦,累計并網裝機容量超8000萬千瓦。
國內方面,王震表示,2024年我國海上風電保持快速增長勢頭,預計全年新增并網裝機容量800萬千瓦,累計并網裝機容量超過4500萬千瓦,同比增長21.5%。產業布局持續優化,產業園區、試驗基礎平臺、運維基地建設有序推進。值得一提的是,我國浮式風電迎來發展高潮,技術創新取得連續突破,商業化取得重要進展。“明陽天成號”“國能共享號”順利投產,20兆瓦大機組下線,浮式風電機組成功出海。
作為支持海上風電等清潔能源發展的重要力量,國內外綠色金融穩步發展。截至2024年9月底,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達35.75萬億元,繼續保持全球清潔能源投資最大份額。
統籌綠色低碳發展與能源安全
“統籌綠色低碳發展與能源安全要堅持發展優先,以構建新型能源體系作為根本性措施,逐步實現從推動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史丹表示。
史丹表示,作為世界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我國加快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能源消費總量持續增長,單位GDP能耗顯著下降。據史丹介紹,到“十四五”末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將接近60億噸標準煤,2024年至2025年的平均增速為2.75%;2030年能源消費總量達到65.62億噸標準煤。值得注意的是,生產性服務業、數字經濟能源需求快速增長,拉動我國整體能源需求增長。在此過程中,非化石能源需求增長較快,不僅帶動能源結構低碳化轉型,也會進一步拉動能源需求總量的增長。
史丹指出,要按照“穩發展、調結構、變機制”的思路統籌綠色低碳轉型與能源安全,同時通過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的綠色低碳發展,形成安全保障體系。“具體來看,政策轉型要逐步實現從推動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新型能源體系要以新能源為發展重點,以清潔高效的化石能源利用為重要組成,以綠氫、綠氨、甲烷、生物質能、可控核聚變等未來能源為主要競爭力。”
在保障能源安全方面,史丹指出,當前能源安全的內涵和邊界正在快速變化,在傳統能源安全風險依然存在的條件下,電力系統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和能源網絡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不斷提升。面對能源安全風險的多樣化,需采取系統防范措施,包括推動煤電向系統調節電源轉變,大力發展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和利用(CCUS)等技術提高化石能源利用率,加快形成有利于新能源穩定發展的環境,加快構建能源科技創新體系,加快電力體制改革,健全“傳統能源儲備+新能源儲能”能源儲備體系,構建“全方位、全過程”能源應急管理體系。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