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國際原奶價格大幅下滑等因素的影響,今年以來,河北、山東和內蒙古等地再現大范圍奶農倒奶事件。與此同時,荷高、歐德堡、德運、多鮮美等洋品牌大舉入侵中國常溫奶市場,恒天然、雅培等國際乳業巨頭也紛紛在我國布局奶源基地建設,謀劃布局乳制品加工。一時間,我國乳業硝煙四起,產業發展正面臨新的嚴峻挑戰。
當前我國乳業發展面臨的挑戰主要有哪些?將會對我國乳業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應當如何有效應對以確保產業安全?就這些問題,賽迪智庫消費品工業研究所提出“多管齊下,穩定原奶生產;強化監管,規范市場秩序;重塑消費者信心”等建議。
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轉變,我國乳品市場需求逐步釋放,巨大的市場需求和潛力,在促進國內乳業發展的同時,也正吸引著全球的目光,中國乳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第一是供需缺口大,進口基粉持續大幅增長。
長期以來,受市場需求快速增長和原奶生產能力不足的影響,我國原奶供需之間一直存在較大缺口,需從國際市場大量進口。2013年,我國原奶供求缺口高達400萬噸,全年共進口干乳制品139.7萬噸,同比增長33.9%,進口奶粉和乳清粉分別為85.4萬噸和43.3萬噸,同比增長分別為49.2%和14.7%。2014年2月以來,受國際原奶市場產能過剩和歐盟牛奶配額制度即將在2015年4月取消等因素的影響,國際原奶價格大幅跳水,全球原奶平均價格由2013年的0.49美元/千克跌至2014年6月的0.44美元/千克。受此影響,國際乳品價格不斷下滑。為降低成本和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國內乳品加工企業大量進口基粉,2014年1~9月,包括常溫奶和乳粉在內,國內乳品進口已高達149.86萬噸,致使國產原奶需求大幅下降,價格持續走低,直接導致奶農倒奶事件的發生。
第二是洋品牌常溫奶的大舉入侵,我國常溫奶品市場受沖擊。
常溫奶一直是我國乳制品市場的主導產品,伊利、蒙牛、光明、三元等國產品牌持續保持著較高的市場占有率,國際乳企市場份額僅為2%左右。但近年來,受國際市場持續低迷、全球原奶產能過剩以及對中國乳品市場前景樂觀判斷等因素影響,荷高、歐德堡、德運、多鮮美等洋品牌,紛紛通過電商平臺等渠道大舉入侵中國常溫奶市場。據不完全統計,當前共有30多個國家近百種品牌的液態奶進入我國市場,增長勢頭強勁,2010年~2013年間,我國常溫奶進口量由1.59萬噸快速增長至19.5萬噸,4年增長了11倍。未來,隨著來自新西蘭乳制品關稅的進一步下降和中澳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洋品牌常溫奶的高速進口難以避免,國內常溫奶生產企業將面臨著國際乳企巨頭的挑戰。
顯然,洋品牌常溫奶的大舉入侵和井噴式發展,將對我國常溫奶市場造成巨大沖擊。一方面,面對洋品牌常溫奶的進入,國內乳品企業既準備不足又反應過度,部分企業對洋品牌的進入不以為然,而更多企業則簡單地以低價策略應對。價格戰的再度打響,使本已競爭激烈的常溫奶市場再次硝煙四起,市場波動加劇。另一方面,三聚氰胺事件等乳品質量安全事件,使消費者對國產品牌乳品的信心受挫,洋品牌常溫奶則憑借其強大的品牌營銷能力和良好口碑,快速搶占國內常溫奶中高端市場,國產嬰幼兒配方乳粉全線潰敗的情景有可能會再度上演。
第三是外資涉足中國奶源基地建設。
近年來,在國內乳企紛紛布局海外的同時,外資也正悄然進入中國奶源基地建設。早在2012年,雀巢乳業就開始不斷加碼乳業上游環節,計劃五年內投資25億元在黑龍江省雙城市建設奶源基地。2013年9月,外資巨頭KKR基金、鼎暉投資和現代牧業投資1.4億美元,擬在山東省商河縣建立兩個大型乳業牧場。2014年2月,光明乳業子公司荷斯坦牧業以現金增資的方式引入亞洲私募股權基金RRJ,雙方商定將進一步擴大自有奶源的建設。7月由三井住友銀行、路易達孚參股的中國圣牧在香港完成IPO,共募集資金13億元用于新牧場建設、奶牛收購和擴充生產設備。與此同時,恒天然與雅培計劃共同出資3億美元,建設5家牧場的奶牛養殖基地,恒天然計劃于2020年前在中國建設30個自由牧場,實現在中國的乳業供應鏈整合。當前,外資已全面進入我國奶源基地建設。
外資進入我國奶源基地建設,更多地著眼于未來中國乳品市場,將通過前期的奶源基地建設,為其后期的生產布局做準備,實現洋品牌乳品的本土化生產。這將對我國乳業發展帶來更大的沖擊。
第四是市場空間和奶源安全形勢更加嚴峻。
一方面,隨著進口乳品在我國市場份額的不斷提高,國際原奶價格波動對我國奶源安全的沖擊加劇。2013年,進口乳制品已占到國內乳品銷售收入的15.6%,尤其是在嬰幼兒配方乳粉市場,國際品牌更是占據了絕大部分的中高端市場。全球原奶過剩和價格下滑,使得國際乳業巨頭紛紛下調產品價格,擴展海外營銷,給我國乳品市場帶來巨大沖擊,為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下調價格、尋找海外低價優質奶源和控制產量成為國內乳品企業的重要手段,而這些最終傳導至原奶生產環節,導致國內原奶價格下滑和減產。
國外乳品的大量進口擠占了國內乳品企業的發展空間,國內乳業生產增速明顯趨緩。2009年~2011年期間,我國乳品產量平均增速為12.7%,2012年和2013年分別為8.1%和5.2%,2014年1~11月乳制品產量同比下降0.26%。隨著國際原奶價格的進一步走低,低價乳品的大量進口,未來我國乳品生產增速有進一步放緩的可能。
另一方面,我國以養殖小區為主導的生產模式,使得養殖成本高,原奶品質相對較低,價格卻高于國際市場。2013年,我國原奶平均收購價為3.62元/千克,而同期國際原奶均價為0.49美元/千克,約合人民幣3.08元/千克。國內外原奶價格倒掛刺激了國際低價乳粉大量進入,面對低價原奶的沖擊,國內養殖場戶幾乎毫無競爭優勢可言,市場份額被大幅擠壓。與此同時,近年來國內飼草料和人工成本持續上漲,當養殖場戶難以承受原奶價格下跌的損失時,只好倒奶殺牛。因為奶牛泌乳擠奶形成生產力的周期約為2年,大規模的倒奶殺牛使我國原奶生產能力在短期內難以恢復,極易形成“奶荒-價格提升-養殖數量提升-價格下降-倒奶殺牛-奶荒”的惡性循環。而且隨著奶牛養殖比較收益的下降,許多農戶退出后并未重新進入,如何確保擁有相當數量的高品質穩定奶源,減少對國際市場依賴,避免“大豆危機”的重演,成為產業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
應對措施與建議
當前我國乳業發展面臨的這些挑戰,應如何積極應對這些挑戰?研究和解決此問題對于確保我國乳業產業安全,促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首先要穩定原奶生產。一是繼續深入推進奶牛養殖的規模化和標準化。當前奶牛養殖小區模式難以有效提升原奶品質,降低生產成本的弊端日益凸顯。各地區可因地制宜地進一步推進奶牛養殖的規模化和標準化,在相關部門的引導下,企業、協會和社會資本多方參與,推進現有的奶牛養殖小區向標準化規模養殖場過渡,不斷提高原奶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和原奶品質。二是理順乳品企業和養殖場戶間的利益關系。協調乳品企業和養殖場戶間確立合理的價格形成機制,構建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減少奶農倒奶殺牛事件的周期性發作。同時,適當照顧奶牛養殖場戶的利益,從長期戰略的眼光出發,確保國內市場穩定的原奶供給。三是積極應對外資進入我國奶源生產環節。通過品種改良、綜合技術配套、科學飼養等手段,提高我國原奶生產的效率和品質。同時,進一步規范國際乳業巨頭的生產行為,逐步取消其超國民待遇。四是密切關注國際原奶市場的產量和價格變化,建立原奶價格預警機制,提前防范,最大限度的降低國際市場對我國原奶生產的沖擊。
其次要強化監管、規范市場秩序。一是加強對進口乳品的監管。全面實施境外乳品企業注冊,探索建立進口注冊的“前置監管”措施和口岸查驗手段的結合應用,加強抽檢的批次和頻率。同時,制定海外乳品企業的質量信用評價標準,規范質量信用分級分類管理,對發生質量安全事件的企業紀錄在案,適時向全社會發布企業產品質量“紅黑榜”。二是針對當前國內常溫奶市場低價競爭的亂局,繼續深入推進乳品企業的兼并重組。在對安全生產無保障、生產技術落后的小企業進行淘汰的同時,充分發揮大型骨干性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實施跨地區、跨所有制形式地兼并重組和行業整合,引導生產要素向優勢企業和重點區域集中,培育一批具備較強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提升行業整體競爭力。
再次要重塑消費信心。一是加強乳制品企業內部安全管理,提高風險防控意識,防范質量安全事故的發生,變事后危機攻關為事前的安全防范。當發生質量安全事件后,企業應以負責任的態度的面對消費者、政府和社會,勇于承擔責任,積極賠償損失。二是當質量安全事件發生時,相關監管部門應迅速做好善后處理和信息發布工作,及時向全社會公布事件的來龍去脈和對相關責任人的處理,遏制虛假信息的傳播,提高政府公信力。三是加強對乳品質量安全的宣傳和科普教育,提高奶牛養殖場、乳品加工企業和消費者等的質量安全意識。強化輿論引導,營造全社會有利于消費者信心重建的良好氛圍。
作者:wy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