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的持續余波洗去的不僅僅是上市公司曾有的浮華外衣。
4月底,上市公司的2009年年報披露正式收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四家企業———徐工機械、三一重工、中聯重科、柳工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情況分別為———
徐工機械實現營業收入為207.99億元,同比增長30.27%,凈利潤17.41億元,同比增長16.42%;三一重工實現營業收入164.96億元,同比增長20.01%,凈利潤19.63億元,同比增長59.27%;中聯重科實現營業收入207.62億元,同比增加53.24%,凈利潤23.72億元,同比增長51.17%;柳工實現營業收入近101.83億元,同比增長9.87%,凈利潤為8.66億元,同比增長154.58%……
如果只看這四家,似乎整個行業形勢仍非常樂觀。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出口低迷等因素導致另外一些上市公司的業績差強人意。
主業發力
縱觀這些業績取得大幅提高的企業,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在其主導產品方面取得了不小收獲。
根據年報披露,三一重工的混凝土機械實現銷售收入94.75億元,同比增長39.5%,毛利率提高了2.66個百分點;柳工裝載機銷量續創新高,高于行業平均增長水平13個百分點,國內市場占有率提高2.7個百分點,達到22.6%;徐工機械的壓路機產品銷售收入同比增長93%,市場占有率達到27.88%。
這三家企業的這三款(系列)產品分別位居同類產品銷量的第一位。雖然這幾種產品的價格和利潤有較大差異,且對企業總體的銷售收入和利潤貢獻度明顯不同,但這些數據普遍反映出龍頭企業在行業競爭中的優勢。
在金融危機影響下,工程機械企業普遍意識到苦練內功的重要性。各企業在生產設備、質量控制等環節下大力氣進行改進,從而使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得到加強。在這方面,市場基礎較好、品牌認知度較高的企業受益最大。這也就導致了市場份額一定幅度地向龍頭企業傾斜。
回歸主業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必由之路。三一重工這三年的狀況正是最好的明證。該公司2007年在股票投資上嘗到了甜頭,公允價值變動加上出售實現收益達到4.5億元;但在2008年,該公司在股票投資方面卻慘遭1.5億元的虧損,這是造成該公司當年凈利潤出現負增長的主要原因。在經歷了這番“過山車”之后,三一重工表示將不再從事股票投資業務,借以規避不確定性風險;2009年,三一重工的優勢產品———混凝土機械、挖掘機、履帶吊和樁工機械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增長,持續領跑行業第一位,這才為企業業績持續高增長奠定了基礎。
出口拖累
2009年,出口下滑成為拖累企業業績的最大因素之一,特別是對于海外銷售額占比較重的企業。對于目前的行業狀況來講,出口產品的毛利率普遍相對較高。出口情況一旦不好,就會導致企業的利潤率出現較大幅度的下降。
以鼎盛天工為例,該公司國際市場銷售收入占據公司總銷售收入的比例達50%。年報數據顯示,該公司2009年實現營業收入4.02億元,同比減少32.53%,凈利潤虧損超過7000萬元,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金融危機的持續影響致使國際場持續低迷、需求減少,公司重點銷售區域所受影響較大,已有的訂單被取消或延遲發貨;加之公司國際業務的銷售渠道相對單一,導致公司整體經營效益下滑,出口收入下降幅度達到了64%。
另一家以出口見長的企業山河智能也沒能逃脫出口下滑的厄運,2009年該公司出口收入僅為1.1億元,同比大幅下滑52.4%,出口收入的貢獻率下滑至7.7%。
山推股份認為,出口復蘇將是影響企業最重要的因素。出口復蘇不但為公司帶來銷量的回升,還將有效優化公司的主營結構,提高公司毛利率水平。因此,他們目前正在積極拓展北美市場,預計在短時期內能取得突破。
得益于已經擁有較為完善的海外營銷網絡,柳工2009年的出口量同比下降為11.7%,要好于行業平均水平。特別是該公司在澳大利亞、北美、非洲等區域市場取得了良好的增長,為借出口形勢復蘇得到長足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化危為機
面對不利局面,2009年,各家上市公司紛紛想出自己的策略,以求用有限的資金和資源,實現更大的收益。
徐工機械的做法在于加大研發力度和控制現金流。據年報披露,徐工機械2009年當期費用率為8.92%,較2008年上升約1個百分點,其中研發費用的快速上升的影響就達到了0.8個百分點。現金流方面,當期公司經營性現金流達到31億元,是所有工程機械上市公司中表現最佳的。公司預計2010年可實現收入258億元,同比增長約25%,期間費用將控制在22億元,同比增長約22%,低于收入增速。
裝載機行業三巨頭中,廈工股份的業績下滑一度令人堪憂。如何苦練內功,廈工的經驗似乎最為深刻。年報披露的信息表示,2009年,廈工在經營機制上的改革可謂大刀闊斧。在吸收合并了廈工橋箱有限公司、廈工叉車有限公司和廈工小型機械有限公司之后,廈工股份正式邁入事業部運營模式的時代,設立了裝載機、挖掘機、叉車、小型機和配件銷售五個事業部;近一步完善了職業經理人制度,加強管理團隊建設;從融資租賃、海外營銷網絡建設等方面提升公司經營管理。
相對于成熟的外資企業來講,中國企業所進行的變革可以稱之為“補課”。樂觀來講,這次“補課”力度之大,有望使中國工程機械企業真正拉近與世界巨頭企業間的距離;然而更有可能的是,引發行業內的重新洗牌。
作者:wy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