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能產業迅猛發展的同時,如何確保價值動輒數億元的風電機組能夠在長達二十年的設計壽命周期內平穩安全運行日益成為新挑戰。
以滾動軸承為例,由于制造缺陷、安裝不當以及磨損等原因,滾動軸承問題成為風電機組最常見的故障,一旦發生故障,將加大機組震動,甚至造成抱軸卡死等故障。
“我們的在線振動監測系統可以及時檢測到發電機組軸承內圈故障并發出報警。”11月30日,觀為監測技術無錫股份有限公司市場部魏立國指著眼前的一臺風電機組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該公司能夠為各種類型的風機提供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最大程度地幫助用戶提高機組的可靠性。
作為風電運維領域的專業廠商,該公司開發出了技術領先的設備健康監測和智能預警與診斷分析系統,建立了工業大數據服務平臺,提供全生命周期設備健康預警和診斷分析服務。該公司還在智慧城市等領域有所布局。這都離不開數字化轉型大潮下的邊緣計算。
轉型亟須新技術支撐
邊緣計算的發展與全球產業變革密不可分。當前,全球數字化革命正在引領新一輪產業變革,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浪潮正孕育興起。這一波浪潮的顯著特點是將“物”納入智能互聯,借助OT(OperationTechnology)與ICT(In鄄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鄄nology)技術的深度協作與融合。
“全球制造業的變革呼喚新技術的深化應用。”邊緣計算產業聯盟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所所長于海斌11月30日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中國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的兩化融合、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戰略,對ICT與OT的融合提出了迫切的需求,作為ICT與OT融合的支撐與使能技術,邊緣計算產業也將進入重要機遇期。
在他看來,OT與ICT技術的深度融合將大幅提升行業自動化水平,滿足用戶個性化的產品與服務需求,推動從產品向服務運營全生命周期轉型,觸發產品服務及商業模式創新,并對價值鏈、供應鏈及生態系統帶來長遠深刻的影響。“工業自動化技術體系將從分層架構、信息孤島向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分析架構演進。而邊緣計算將是實現分布式自治控制工業自動化架構的重要支撐。”
從航空業的預測性維護、公共事業領域的電梯智能運營、能源行業的智能抄表和物流行業的全流程跟蹤等行業數字化應用中,可以深刻感受到:“物”的智能互聯將無所不在,制造、能源、公共事業、交通、健康、農業等行業都將受到影響并發生深刻改變。
“當前以中國制造2025、北美的工業互聯網和歐洲的工業4.0為代表的產業規劃與實施正是這一趨勢的直接體現。”于海斌說。而據咨詢公司IDC統計,到2020年全球將有超過500億的終端與設備聯網。未來超過50%的數據需要在網絡邊緣側分析、處理與儲存。
邊緣計算使能轉型
邊緣計算是在靠近物或數據源頭的網絡邊緣側,融合網絡、計算、存儲、應用核心能力的開放平臺,就近提供智能互聯服務,滿足行業數字化在業務實時、業務智能、數據聚合與互操作、安全與隱私保護等方面的關鍵需求。邊緣計算與云計算互相協同,共同使能行業數字化轉型。
在邊緣計算產業聯盟副理事長、華為網絡研發部總裁劉少偉看來,云計算聚焦非實時、長周期數據的大數據分析,能夠在周期性維護、業務決策支撐等領域發揮特長。邊緣計算聚焦實時、短周期數據的分析,能更好地支撐本地業務的實時智能化處理與執行。
此外,兩者還存在緊密的互動協同關系。邊緣計算既靠近執行單元,更是云端所需高價值數據的采集單元,可以更好地支撐云端應用的大數據分析;反之,云計算通過大數據分析優化輸出的業務規則也可以下發到邊緣側,邊緣計算基于新的業務規則進行業務執行的優化處理。
伴隨行業數字化轉型進程的不斷深入,在技術與商業的雙重驅動下,邊緣計算產業將持續走向縱深。在邊緣計算產業聯盟副理事長、英特爾公司物聯網事業部中國區總經理陳偉看來,邊緣計算產業可以分為聯接、智能、自治三個發展階段。
聯接是主要實現終端及設備的海量、異構與實時的聯接,網絡自動部署與運維,并保證聯接的安全、可靠與互操作性。典型應用如遠程自動抄表,電表數量達百萬、千萬級。
而邊緣側引入數據分析與業務自動處理能力,智能化地執行本地業務邏輯,大幅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典型應用如電梯的預測性維護,通過電梯故障的自診斷和預警,大幅減少人工例行巡檢的成本。
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使能下,邊緣智能將得到進一步發展。邊緣計算不但可以自主進行業務邏輯分析與計算,且可以動態實時地自我優化、調整執行策略,如無人工廠等。
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獲悉,邊緣計算已有多個行業應用。一方面支撐行業商業模式創新,實現從產品向服務的價值延伸;另一方面支撐實現產品和服務的定制化與智能化。華為公司推出的電梯物聯網、照明物聯網和電力物聯網方案都是邊緣計算在行業的典型應用。
以電力物聯網為例,華為電力物聯網解決方案使用邊緣計算網關對電表數據進行實時采集并上傳,實現數據采集和控制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有效提高抄表的準確度和工作效率;實時進行遠程控制和故障診斷,分析電力線路損失,及時發現因竊電導致的損失;還可以對配電設備,例如變壓器以及線路的運行狀態有直觀清晰地了解,可以及時發現電網存在的隱患。
五大挑戰并存
然而,在行業數字化轉型的趨勢下,智能互聯的網絡邊緣側面臨諸多挑戰。11月30日在京發布的《邊緣計算產業聯盟白皮書》從五方面闡釋了這一點。
一是聯接的海量與異構。網絡是系統互聯與數據聚合傳輸的基石。伴隨聯接設備數量的劇增,網絡運維管理、靈活擴展和可靠性保障面臨巨大挑戰。同時,工業現場長期以來存在大量異構的總線聯接,多種制式的工業以太網并存,如何兼容多種聯接并且確保聯接的實時可靠是必須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二是業務的實時性。工業系統檢測、控制、執行的實時性高,部分場景實時性要求在10ms以內。如果數據分析和控制邏輯全部在云端實現,難以滿足業務的實時性要求。
三是業務的智能性。業務流程優化、運維自動化與業務創新驅動業務走向智能,邊緣側智能能夠帶來顯著的效率與成本優勢。以預測性維護為代表的智能化應用場景正推動行業向新的服務模式與商業模式轉型。
四是業務數據聚合和互操作性。統一數據聯接和數據聚合是業務智能的基礎,面對當前工業現場存在的多樣化與異構的技術和標準,離不開跨廠商、跨領域的數據集成與互操作。
五是安全和隱私保護。安全橫跨云計算和邊緣計算,需要實施端到端防護。網絡邊緣側由于更貼近萬物互聯的設備,訪問控制與威脅防護的廣度和難度因此大幅提升。邊緣側安全主要包含設備安全、網絡安全、數據安全與應用安全。此外,關鍵數據的完整性、保密性,大量生產或人身隱私數據的保護也是安全領域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
發揮“拉瓦爾噴管”效用
“我們從2011年開始在電力行業實施物聯網,當時客戶的需求很大。后來我們希望拓展到更多的領域,但是,單靠華為一家無法滿足海量客戶的巨大需求。”劉少偉在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時說,應對“五大挑戰”也需要行業攜手。
為此,在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英特爾公司、ARM和軟通動力信息技術(集團)有限公司聯合倡議發起的邊緣計算產業聯盟日前在京成立。該聯盟旨在搭建邊緣計算產業合作平臺,推動OT和ICT產業開放協作,孵化行業應用最佳實踐,促進邊緣計算產業健康與可持續發展。
劉少偉認為,通過聯盟的運作,支撐邊緣計算重點行業的應用創新與示范推廣,并通過廣泛的生態合作與營銷推廣,進一步助力更多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實現價值延伸。他以“拉瓦爾噴管”比喻聯盟的“窄喉”作用。
邊緣計算產業聯盟推行“OICT”理念,倡議OT、IT和CT各領域產業資源在充分融合與協同的基礎上,本著“共識”、“共力”、“共贏”的合作精神,共同推進邊緣計算產業聯盟的健康發展;同時構建緊密握手工作機制,推動“政產學研用”產業資源協同,基于需求場景、參考架構、測試床、示范推廣及產業合作的“五步走”運作主線,切實開展工作。
“邊緣計算產業聯盟將重點關注體系架構的制定與技術路線的選擇,并通過推動標準化來帶動產業化發展。同時,將充分關注生態系統的構建。”于海斌說。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