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黄色在线观看,2018天天拍拍天天爽视频,大鸡巴嗯嗯啊嗯啊嗯啊嗯啊嗯啊日逼视频,日韩va免费线上看

首頁 / 

基辛格大權獨攬 哈伯特再度出山(8)

作者: wy 發表時間:2018-04-27 20:18
分享到:

《石油大棋局:下一個目標中國》(8)
  閱讀坐標
  
前 言
    第一部分 精心布棋 第一章 本性難移 “大中東”狼煙四起
    第二章 彌天大謊 石油峰值論
    第三章 始料未及 第一次石油危機
    第四章 陰魂不散 馬爾薩斯借石油還魂
    第二部分 禍起石油
    第五章 欲蓋彌彰 洛克菲勒綁架石油
    第六章 借刀殺人 兩伊戰爭啟示錄
    第七章 欲壑難填 海灣戰爭志在必得
    第八章 巧取豪奪 車臣戰爭與俄羅斯石油
    第三部分 峰值之爭
    第九章 橫空出世 俄羅斯石油新理論
    第十章 反攻倒算 石油峰值謊言死灰復燃
    第四部分 棋局中國
    第十一章 逐鹿中原 歐亞大陸的大棋局
    第十二章 兵臨城下 下一個目標:中國
  ......................................................................................
  石油危機達到頂峰的時間是1973年末,這一點很重要。那時尼克松深陷“水門事件”,基辛格自然就成為事實上的總統,大權獨攬“能源危機”中的美國政策。他還利用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巨大權力,牢牢控制了整個美國情報系統。
  尼克松因水門丑聞無暇脫身,基辛格乘機說服總統提名他為國務卿。借此妙招,基辛格或者確切地說洛克菲勒集團完全把持了美國的對外政策,這一切剛好在“贖罪日戰爭”之前完成。有些華盛頓內部人士甚至認定,基辛格在水門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為的就是擴大自己的權力。
  基辛格擁有兩個頭銜: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和國務卿,可以說是空前絕后,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尼克松任期的最后幾個月,沒有任何人像基辛格一樣擁有無上的權力,所以他獲得1973年諾貝爾和平獎純屬意料之中。
  1973年2月,尼克松建立了一個特殊的“能源三人領導小組”,即白宮特別能源委員會,包括財政部長舒爾茨、白宮幕僚約翰·厄利希曼和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基辛格總是處心積慮地確保自己處于尼克松能源政策的核心班子。盡管華盛頓和世界各地無人覺察,但一切正在按部就班地依照彼爾德伯格計劃布局。到1973年初,美國原油庫存已經處于警戒線以下了。
  舒爾茨在財政部的副手是威廉·西蒙,此人曾是華爾街券商,后被舒爾茨委以重任,擔任石油政策委員會的主席。他在20世紀90年代一直資助新保守主義的智庫。1974年夏,西蒙與沙特石油大臣亞馬尼會面,沙特方面強烈提議歐佩克大幅增產以抑制價格上漲。基辛格卻指示國務院不予理會,巴列維也拒絕了兩人的計劃。按照基辛格和巴列維的意愿,油價仍舊維持在高價位。時任美國駐沙特大使詹姆斯·阿金斯口無遮攔,說亞馬尼深信美國或者至少是基辛格“根本沒想把油價降下來”。此后不久,阿金斯就被基辛格掃地出門了。
  1974年初,尼克松把一位白宮高級官員派到財政部,想要研究如何讓歐佩克降低油價。但這位官員吃了閉門羹,他在備忘錄中寫道:“不愿讓石油降價的是銀行界的大亨,他們極力主張利用高油價帶來的‘石油美元再循環’牟利。這個決定錯誤之極……”
  石油價格上漲為紐約的銀行業換來了真金白銀,尤其是大衛·洛克菲勒的大通曼哈頓銀行。巴列維國王把伊朗國家石油公司的收入全部存在那里,按1974年歐佩克上漲后的價格,每年約為140億美元。
  確保歐佩克“石油美元再循環”順利實施,少不了另外一個關鍵人物,那就是當時的財政部長助理杰克·貝內特。起初他在埃克森任職,后于1971年被基辛格安插到財政部。在那兒他還有一個搭檔保羅·沃爾克,也是洛克菲勒的部下。他倆共同建議尼克松總統撕毀布雷頓協議,讓美元與黃金脫鉤并改為浮動匯率。
  1971年的這個決定只是1973年石油危機的序曲。實際上,關閉美元窗口正是為了在1974年把美元從金本位改造成石油本位。這一舉動影響深遠,讓原本頹勢的美元扶搖直上。
  這樣一來,埃克森、美孚、德士古、雪佛龍、海灣石油、BP、殼牌在上市公司中富甲一方,年利潤遠超不少國家的GDP。歐佩克的石油美元利潤都投到了美英大銀行,像大通曼哈頓、花旗、漢華實業、美國銀行、巴克萊、勞埃德、米德蘭。然后又從那里變成貸款,借給巴西、阿根廷等石油進口國,給20世紀80年代的第三世界債務危機埋下了伏筆。
  為了再三確保英國政府在石油危機和石油美元再循環中與美國步調一致,維克多·羅斯柴爾德勛爵被安排到首相辦公室。他出身于歐洲銀行世家,曾任皇家殼牌研究部主任,在1971~1974年石油危機期間任希思首相國家政策審查辦公室主任。羅斯柴爾德勛爵當時和基辛格交往頻繁,早在1973年10月石油禁運之前,他就告訴希思要對即將到來的歐佩克價格沖擊做好準備。
  大約20年前,哈伯特作出美國石油將在1970年達到峰值的著名“預言”,1974年“能源危機”果然如火如荼。此時,他在《國家地理》雜志上又發表了一個大膽的預測,認為“如果當前形勢繼續發展下去”,全球石油產量將在1995年達到峰值。他沒有解釋原因,顯然也不重要。如果說20世紀50年代人們對他將信將疑,現在則是推崇備至。
  1975年,美國國內石油價格居高不下,美國國家科學院突然宣布認可哈伯特關于油氣枯竭的估算,以及他對美國石油峰值的預測,并承認科學院在此前樂觀的估計有誤。
  洛克菲勒帝國再次啟用哈伯特,目的就是讓公眾相信,資源將很快被耗盡,世界必須完成向“零增長”的范式轉變。這將是迄今為止最大膽也是影響最深遠的政策建議。他們準備利用年輕人的激進和宣傳的誤導發動一場全球環境運動,謊稱70年代的“能源危機”證明了哈伯特石油峰值理論的正確性,世界需要為控制能源使用做好準備。(未完待續

作者:wy

分享到: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