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工業報記者從江蘇省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了解到,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臨港產業區正式更名為“都市型高科技生態產業園區”。
近5年來,連云港開發區累計投入100多億元,在一流規劃引領下進行臨港產業區基礎設施建設,在76平方公里的鹽田灘涂上,初步建成了一個都市型高科技生態產業園區,為承接新一輪國際國內產業轉移提供了一流的發展空間。
連云港市委常委、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唐國海告訴記者:“緊靠城市發展臨港基礎工業,勢必影響城市未來發展。根據新規劃,市委、市政府果斷調整了市臨港產業區的用途,將其從發展臨港產業調整為發展都市型產業,優化產業布局,提升產業層次。目前,開發區正在原來的臨港產業區加快打造以中科院能源動力研究中心為龍頭的清潔能源創新產業園、以新海連商務大廈中高性能纖維檢測中心為核心的新材料創新產業園、以恒瑞豪森重大研發機構為代表的新醫藥創新產業園等三大都市型新興產業園。發展新興產業,連云港開發區和蘇南地區在同一起跑線上。”
作為連云港市“以工興港”主戰場的臨港產業區,于2004年正式啟動建設,利用近海臨港的大面積低效鹽田進行大規模開發。近年來,連云港開發區科學定位,按照《東部濱海地區發展戰略規劃》、《開發區產業發展總體布局規劃》,致力在臨港區域建設一座高科技、生態型的都市產業新城。在臨港開發中,堅持“以城市總規為引領,以產業布局為指導,以投入強度作控制,以環境標準作限制”的開發理念,明確鼓勵類、允許類、控制類和禁止類產業,有所為有所不為,避免“先污染、后治理”以及日后“騰籠換鳥”的隱患。
2005年,開發區將臨港產業區內的大浦化工區改名為大浦工業區,不再新批污染嚴重的化工項目。曾有一個投資規模達90億元的石化項目,想落戶市臨港產業區,因有污染而被否決。在項目招引中,突出招引符合產業規劃和環保要求的重大高新技術項目,加快集聚低污染、低能耗、低物耗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產業。僅去年,臨港產業區就有70個項目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寒風中逆勢而上,總投資10.7億元的國電風電設備、總投資2.5億元的神特新材料、總投資2980萬美元的天順風力塔架等一大批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新型裝備制造產業項目竣工。目前,“四新”企業已過百家,產值占開發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60%。
作者:曹雅麗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