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一號”科考船自2015年12月12日從青島啟航以來,歷時216天,航程30957海里,在完成中國大洋第39航次科考任務后于7月14日返航青島。國家海洋局、中國大洋協會辦公室、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和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等有關領導及科考隊員的親屬們到場迎接。
本航次是我國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訂《西南印度洋硫化物資源勘探合同》之后開展的第4個大洋航次。由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組織,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負責實施,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負責船舶保障,具體分為5個航段執行。其中前4個航段在位于西南印度洋的多金屬硫化物合同區(2011年我國獲取的世界首塊多金屬硫化物合同區,共計1萬平方千米)開展多金屬硫化物資源勘探,兼顧環境基線和生物多樣性等調查;第5航段在中印度洋海盆開展深海稀土資源調查。
據了解,本航次首席科學家由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李懷明副研究員擔任(同時為第一、二航段首席科學家);第三航段首席科學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蘇新教授擔任,第四航段首席科學家由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鄧顯明高級工程師擔任,第五航段首席科學家由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石學法研究員擔任。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徐巍巍船長擔任“大洋一號”船船長。此次科考共取得了六個方面的成果。一是完成西南印度洋合同區26個區塊的綜合異常拖曳探測和地質取樣調查工作,為區域放棄提供了基礎資料;二是初步在西南印度洋合同區的5個區塊內圈定了硫化物礦化異常的分布位置;三是首次利用中深鉆技術在玉皇熱液區確認了一處硫化物礦體;四是中深孔巖心鉆機試驗取得突破。中國大洋航次在西南印度洋合同區已經進行了3個航次中深孔巖心鉆機試驗,本航次首次在熱液區獲取硫化物巖心樣品,對于西南印度洋合同區的多金屬硫化物資源勘探是一個重要進步。五是順利完成電法探測儀應用性試驗,獲得玉皇熱液區9條測線數據,為反演硫化物礦體空間分布奠定基礎。六是第五航段在印度洋海盆先后進行了沉積物重力柱取樣、箱式取樣、溫鹽深(CTD)測量、海水取樣、大體積過濾器懸浮體原位抽濾等作業,同時進行了船載淺地層剖面儀和多波束測量,采集了大量樣品和資料。本航段是繼去年大洋第34航次第五航段后,中國大洋協會在印度洋組織的第二個海底稀土調查航段,進一步豐富了對印度洋海盆稀土資源特征的認識。
據悉,在本航次執行期間,我國的“大洋一號”船與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向陽紅10”號船在西南印度洋同步作業。兩艘船互為補充、互相支持。兩條船曾多次交換航次調查所需的備品備件。在靠港期間,毛里求斯總統對“大洋一號”船進行了訪問,并與當地開展了學術交流和公益培訓等活動。
此次科考共有來自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和同濟大學等33家單位,139名科考隊員參加了本航次工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