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聯支付部總經理助理趙海日前出席第四屆中國國際物聯網移動支付分論壇時透露,基于國家層面的移動支付的標準即將出臺。目前該標準已進入工信部的審批階段,有望對產業鏈產生深遠影響。
昨日,南都記者向相關機構確認了這種說法,但對方并未透露具體出臺時間。不過有本地移動支付相關服務提供商表示,盡管目前標準尚未出臺,但種種跡象顯示,電信運營商、銀聯等主導機構已基本達成共識,并開始著手試點工作。因此產業鏈其他環節也有了默契,只要標準確立后,未來發展會更加有章可循。
標準將與近場支付相關
2012年,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下稱工信部)發布的《電子商務“十二五”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在“十二五”期間我國電子商務交易額要翻兩番,突破18萬億元,其中發展重點就包括,加快推動移動支付、公交購票等移動電子商務應用的示范和普及推廣。
去年年底,我國首個移動支付標準已出臺,系由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金融行業移動支付技術標準,該標準涵蓋了應用基礎、安全保障、設備、支付應用、聯網通用5大類35項標準。不過,這些標準僅僅在金融層面,其他基于短信、互聯網等信息化手段的移動支付標準,始終沒有出臺。此次趙海論壇中提到的標準也只是其中一部分,主要規定了近場支付的相關內容。據悉,今后近場支付智能卡將可兼容多種方案,如SIM卡方案、SD卡方案、雙面電信卡等。
華捷咨詢電信行業分析師鄭重湘表示,目前包括運營商和銀聯在內,都已開始小范圍試點各種移動近場支付業務。但因為標準的缺失,一直難以形成統一的共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包括移動、電信在內的運營商手機支付試點工作,總給人斷斷續續的感覺。”
產業標準已“心照不宣”
事實上,對比幾年前,如今關于移動近場支付標準的博弈已基本解決,這也是標準有望順利出臺的決定性因素。
盡管運營商和銀聯從未公開表態,但雙方在兩年多前,就近場支付標準問題意見并不一致。當時在基礎電信運營商中,以中國移動主導移動支付主推的標準為2 .45G H z方案;而當時銀聯主推的是國際標準13.56MHz無線頻率。雙方分別采用自己的標準,展開移動支付的小規模試水活動。
然而,運營商始終繞不開支付牌照問題。當時曾有移動人士向南都記者表示,在近場支付的發展過程中,他們發現與金融系統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條件。直到2011年4月,國家金卡辦主任、中國信息產業商會會長張琪曾對外透露,移動支付標準已初步明確,近場支付采用13.56MHz標準,2.45GHz方案僅用于封閉應用環境,不允許進入金融流通領域。
自此之后,即便是中國移動的小范圍近場支付業務試點,也開始采用13.56M H z標準。例如廣東移動在2011年試水的移動支付業務“手機通寶”,采用的就是13.56M H z標準,而原本自家主推的2.45G H z標準只用在了一些校園小范圍支付環境中,供小范圍人群使用。
上游產業鏈已成熟
“其實現在的近場支付基本上都采用13.56MHz標準,包括運營商在內。”上述移動支付服務商負責人告訴南都記者,這在行業內基本形成了默契。畢竟運營商或銀聯用什么,他們也跟著做,提供相應的產品和服務。只是標準一日不出臺,心里總有點不踏實。
不過這種“不踏實”并未影響到產業鏈上端的發展。由于13.56M H z本來就是國際標準,整個產業的發展并不依賴于中國。以手機端近場支付為例,目前實現的方式主要有三種,分別是在手機的SIM卡、microSD卡或機身內部植入射頻芯片。
H T C中國區總裁任偉光曾向南都記者表示,目前植入這類芯片的成本已經很低,手機銷量上了規模后,成本更能被進一步攤薄。言下之意,未來出廠的智能手機中可能都會預裝近場支付芯片,就像內置G PS、W IFI和藍牙一樣平常。
鄭重湘同意這種說法,他認為整個近場支付產業鏈上端已沒什么問題,之后就是商鋪終端鋪點的問題。標準一旦確立有了方向,發展會非常快。受此利好刺激,昨日國內A股18只移動支付概念股漲跌參半,其中天喻信息漲幅最高達5.04%
[鏈接]
所謂移動近場支付,指的是使用手機射頻(NFC)、紅外、藍牙等通道,實現與自動售貨機以及POS機的本地通訊。簡單來說,就是像刷“羊城通”、“校園卡”一樣“刷手機”,實現短距離小額支付。
(南都記者方南 實習生 衛琳)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