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商務廳日前發布通報稱,在全省所有開發區的綜合考評中,江陰高新區比去年向前移了7位,列第12位。數據變化的背后是這樣的注釋:以僅轄53平方公里的區域創造技工貿年總收入2500億元,絕對增長率排全省第二位,今年在全國新批國家高新區中第一個獲準建設國家創新型特色園區,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順利通過三部委驗收。
在宏觀形勢倒逼轉型大勢以及發展空間收緊內在壓力的“夾縫”中,江陰高新區以拓空間騰出新的發展腹地,以抓投入壯大集群產業發展規模,全力打造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特色鮮明、環境優美的科技創新引領區、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精明發展示范區和產城一體樣板區,審時度勢的轉型之路夯實了園區的戰略發展后勁。
“拆”出來的高新區
江陰市委常委、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馮愛東曾戲稱,江陰高新區是“拆”出來的高新區。一個“拆”字,蘊含著對現實的深刻體會。高新區現有53平方公里,開發強度高達80%,“如果今后一段時期內土地、空間、環境等資源要素得不到有效突破,高新區下一步跨越發展的后勁就無從談起,保持一流園區的領先地位也就無從談起。”馮愛東說,“項目推進年,如果連空間都沒有,如何推進項目呢?”
去年3月起,高新區的新規劃擺在了人們面前,先進制造業五大產業主題園區和現代服務業的“三區三軸帶”指明了高新區的走向;據此而展開的成片拆遷和沿江違章企業的專項整治也拉開了帷幕。
去年3月到11月間,通過拆騰空間和沿江整治,高新區共騰出了4平方公里的成片凈地,形成了沿江倉儲工業用地、產業園區工業用地、商業用地“三個超1500畝的成片地塊”。
興澄合金材料的新項目,就是一個“搶”出來的項目。項目去年一過年就要開工,但是土地卻一點都沒有,怎么辦?春節前一個禮拜,高新區開始在項目原址上拆遷,僅用了十幾天,就為項目的開工騰出了地方。
一鼓作氣的姿態,一屋不剩的標準,一馬平川的效果,打開了高新區寶貴的空間。到今年5月底,拆出來的4平方公里發展腹地上,通過騰地而順利落戶的項目已達23個,其中總投資超億美元或10億元的就有13個。
在加快拆騰空間的同時,為進一步拓展產業發展空間,構建國家級大平臺,推動高新區做大做強,今年2月,江陰市委市政府果斷決策,“圈”出30平方公里,規劃建設江陰高新區青陽園區。半年不到,青陽園區建設已如火如荼:在未來的版圖上,將打造以小飛機、游艇、機器人等新興產業園為特色的高端智能裝備產業“升級版”新園區,香港逸誠小型飛機等項目已順利簽約。后勁從哪兒來?項目!7月19日,總投資10億美元的世茂御龍灣旅游綜合體項目正式簽約落戶江陰高新區。作為集旅游度假、生態文化、休閑娛樂、商業居住于一體的大型旅游綜合體,該項目的建設將為江陰高新區加快轉型發展、開創“二次創業”新局面注入活力。
作為一個“袖珍型”高新區,轉型的要義離不開優質高效的項目。今年以來,江陰高新區的引資重點悄然發生變化,價值鏈高端項目、高科技含量項目、高投入產出項目以及創新與生產性服務業項目四類成為主攻的方向,先進制造業項目的準入門檻也相應抬高,總投資少于5億元的民資項目和總投資低于1億美元、注冊資本低于3000萬美元的外資項目原則上不在高新區本部供地。
一個個優質項目的落地,不啻于蘊蓄后勁的“聚寶盆”。年內全區新竣工的工業項目、服務業項目可新增開票銷售均超100億元;下半年,總投資215億元的21個重點重大項目全面開工建設。
轉型發展需要更多新“名片”
中植集團在業界有著“中國的高盛”之名,在創投、個人銀行、租賃等五個行當位居國內老大。前不久,中植集團和江陰高新區牽手開展融資租賃等業務,深挖二次融資市場以重塑“江陰板塊”優勢。
和中植的合作,透露出江陰高新區欲涉足大金融服務的想法。江陰制造業企業眾多,發展生產性創新型服務業可謂天時地利人和。在江陰高新區的強力推進下,中植集團已與華西集團達成了戰略合作意向,這意味著江陰的金融業掀開了新的一頁。
全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新的經濟形態由此不斷萌生。
江陰高新區專門制定了獎勵政策,安排了1.09億元科技創新引導和風險投資基金,以此進一步引導優秀投資管理團隊,以及更多海內外知名的股權投資管理機構入駐。目前,江陰高新區已經集聚了光大控股、中科藍天、千年發展生物醫藥、海德匯金等多家基金公司,園區基金規模超過30億元,為園區內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的科技企業提供金融支持。
如何在局促的空間中讓每一分投入都發揮最大效能?高新區瞄準了“總部經濟”,通過智力和資本的集中,充分發揮各類科技孵化器、加速器、總部大樓等載體的作用,積極吸引海內外各大上市公司將投資中心、管理中心、財務結算中心等總部類項目落戶高新區,全力打造省內開發區首個上市公司總部集聚示范區。大金融服務的主陣地、區域性上市公司的總部集聚區……馮愛東說,在奮力爭當全省一流開放園區排頭兵的同時,江陰高新區要以彰顯江陰特點的轉型之路謀劃更大發展空間,構筑優勢贏得未來。
作者:wy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