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6日上午,江西省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在南昌開幕。
會議期間,本報記者就“如何辦好現代職業教育,迎接工業4.0時代”這個話題,采訪了江西省政協委員、贛西職業教育集團、贛西科技職業學院董事長詹慧珍。
詹慧珍在本次會議上提交了《關于促進江西省現代職業教育,迎接“工業4.0”時代》的提案。
她告訴記者,支撐德國世界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其發達的職業教育體系。該體系通過密切跟蹤科技、經濟、管理學科和實踐的最前沿發展,實現更新、產業升級、擴展和重組在職人員的創新能力。職業教育在德國不僅是狹義的職業學校教育,更是涉及每一位在職人員的成人職業培訓,通過企業人才的知識和技能培訓,促進企業產生持續創新力和發展力。
作為制造業大國的中國,如何在這一輪工業革命中占有一席之地,決勝之計在于提高勞動力的知識和技術水平。毋庸置疑,要趕上工業4.0時代,我國迫切需要加強現代職業技術教育。
我國高級技工的缺口數量巨大
我國是制造業大國,但不是制造業強國。造成這一狀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滯后的職業教育難以為制造業輸入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據統計,目前我國高級技工僅占工人總數的5%左右,與發達國家高級技工40%的比例相差甚遠,高級技工的缺口數量巨大。
在全球制造業發展格局發生深刻變化,進而使我國制造業面臨“前后夾擊”的情況下,要使“中國制造”趕上“工業4.0”時代,進而成為“中國創造”,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加強現代職業技術教育。
江西現代職業教育現狀
20世紀50年代,遍布江西各地的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工業職工大學、七二一工人大學等半工半讀高等學校,是中國現代職業教育的開端。
改革開放以來,江西職業教育初步走出了一條經濟欠發達省份職業教育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之路。近年來,江西省積極支持發展職業教育(近5年,省財政投入18億元,用于職業學校能力建設),使得辦學規模迅速擴大。目前,據不完全統計,共有高職院校55所,在校生38萬人,占高校在校生數量的44%;有中職學校534所,在校生66萬人,占整個高中階段在校生數量的43%。
面臨的主要問題
民辦職業教育與公辦職業教育發展不同步。政府對民辦職業教育支持力度遠不如公辦院校,民辦職業院校發展舉步維艱。民辦職業院校與公辦職業院校應具有同等法律地位,依法享受相關教育、土地征用、銀行貸款、基金獎勵、項目扶持、生均經費、教師編制等政策待遇。
普通勞動者勞動尊嚴缺失。從宏觀層面看,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從微觀層面看,勞動者勞動條件、福利待遇、工資水平等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并不相稱,一些勞動者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時困難重重。普通勞動者勞動尊嚴的缺失,直接影響了我省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出現了“不愿讀和不愿教”的問題。
職業的尊嚴維系于體面的職業地位和受到尊重的職業價值。當職業教育無法成為個體體面人生的基礎,它必然會隨著勞動尊嚴的衰落而一同沉淪。
相關建議
詹慧珍建議,在迎接“工業4.0”時代的新形勢下,江西省現代職業教育要發揮重要作用,培養適應“工業4.0”時代的文化、智能、技術融合一體的專業人才,以便趕上新時代的步伐。
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需要提升競爭力。要趕上4.0時代,江西的工業需要并聯式的發展,即針對不同領域的現有發展水平,包括工業化、信息化、創新力、勞動力等規劃不同的發展速度和側重點。因為職業教育將來會成為整個工業體系發展速度最快的領域。教育資源的全球共享比技術資源共享要少去很多壁壘。
在辦學方向上,向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在人才培養上向應用型技能型人才轉型;加快構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中職高職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的高水平、有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政府要鼓勵和引導企業深度參與學校教育教學。鼓勵企業將工廠開到學校,將學校辦到工廠,在學校設立技術研發中心、實驗實訓平臺、技能大師工作室,創新職業教育成本轉移機制,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水平。
要研究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地支持和幫助職業教育發展。要把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納入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總體規劃,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各級政府主要領導業績考核指標。
鏈 接
以創新驅動發展 贛西科技職業學院加快校企深度融合
本報記者 金國軍
2015年1月27日,江西省省長鹿心社在向江西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做政府工作報告時強調,江西的發展要不斷強化創新支撐。
本報記者了解到,贛西科技職業學院近幾年就走了一條“不斷強化創新支撐”的發展之路,尤其是在“深化校企深度融合”方面,可圈可點。如,實現學校與企業、基地與車間、專業與產業、師資與師傅、培訓與崗位“五個對接”,以就業為導向開展教學課程改革,與富士康科技集團、宏基電腦、雅戈爾服飾、上海大眾等50多家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人才委培關系,暢通了學生就業渠道。
依托職教集團促進就業
2010年,贛西科技職業學院與省內外近50多家企業成功組建“贛西職業教育集團”。教育集團以合作化辦學為宗旨,校企合作共建實習實訓基地30個,企業選派了60名企業高級工程師到校指導,學院選派了60多名雙師型教師到企業開展崗位鍛煉,為30多家企業開展了“訂單”培養。目前學院已成為集團企業人才供應市場,集團企業成為學院穩固的就業基地,學院畢業生就業率100%。
獲取“雙證書”推動就業
2004年以來,贛西科技職業學院為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實施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推進勞動預備制和就業準入制,提高了學生職業技能、就業和創業能力。學院專門設立了職業技能鑒定所,涉及專業技能證書20余類,學生通過理論、實踐、考核鑒定,百分之百獲得職業技能證書,顯著地提高了畢業生在就業市場的核心競爭力。
學院堅持以技能為核心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對專業技能突出的學生,學校選派有經驗的教師輔導其參加各級技能競賽,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展示自我的平臺。近年來,學院各專業技能強手頻頻在江西省乃至國家級技能大賽中嶄露頭角。
利用“三合”模式保障就業
學院與企業建立“合作招生、合作培養、合作就業”戰略伙伴關系。學院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學生與企業簽訂“就業協議”,明確學校、企業、學生各自權利和義務。2014年,學院與36家企業全部簽訂了“三合”協議,每年新生與合作企業簽訂“就業協議”,學院和企業共同培養學生,通過工學交替完成學業,他們既是學院學生,又是合同企業“準員工”,為就業提供了保障。
深度合作 為學生創造了發展空間
校企深度合作為廣大學生創新、創業、創造的提升和發展提供了空間。如,贛西科技職業學院汽修專業08級學生徐建華,報考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前,他的理想就是要擁有自己的汽車維修公司。
為了這個夢想,在校期間他認真學習理論知識,刻苦鉆研專業技術,在校學習兩年后,第三年被安排到校企合作企業上海大眾公司接受現代學徒制模式的頂崗實習,實習期間,他認真接受師傅一對一的傳教,虛心而又耐心地向師傅學習,校企產教結合的模式讓他的汽修技術顯著提高。
2012年,他憑著自己過硬的專業技術,憑著學校給大學生創業創造的豐富條件,自己開辦了一家汽車美容店,年薪已過百萬。徐建華感慨地說:是贛西科技職業學院給了他學習技能的平臺,上海大眾為他插上了翅膀,校企深度合作給了他提升和發展的空間。
贛西科技職業學院外景。
詹慧珍委員在認真修改《構建現代職教體系,助推江西小康再提速》的發言稿。
詹慧珍委員(前排左二)認真聽取大會工作報告。
來自贛西科技職業學院的學生佩戴紅綬帶,為中國國際麻博會服務。
(圖片由本報記者 金國軍 攝)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