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產業化能否取得成功,一方面取決于技術的發展與創新,另一方面在于完善的配套設施和成熟、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在近日舉辦的2011全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峰會上,中國電動汽車商業模式專家謝子聰與來自高等院校的專家、行業資深人士就此問題展開了一番深入對話。
國家電網的智能充換電網絡運營模式評價不一
據謝子聰介紹,目前,電動汽車的商業模式有三類:第一類是車電銷售+自充網絡;第二類是整車租賃模式;第三類是裸車銷售、充換兼容、電池租賃模式。而今年年初,國家電網制定的智能充換電網絡運營模式是“換電為主、插充為輔、集中充電、統一配送”。謝子聰認為國家電網的這一決定“奠定了中國電動車基礎設施的乾坤”,行業和企業都應高度重視。
然而,對于這一“奠定乾坤”的決定,業內人士有的表示了肯定,有的則表示了擔憂。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立泉明確指出,包括他和陳清泉在內的四位院士都主張以換電池為主、充電為輔的方式來運營。“考慮什么樣的運營方式,要從我國能源安全的角度來考慮,只要是對能源安全好的這種運營方式,那么就是可取的。”
上海中科深江電動車輛有限公司總經理羅建則表達了自己的擔憂:“談到我國電動車商業模式的時候,不能回避一個因素,即壟斷。”魯東大學交通學院院長王健也表示,因為國家電網是一個壟斷企業,如果它把電池全部壟斷之后,所有的標準都由它來制定,汽車行業必然被動,這可能是汽車行業擔心所在。
對此,羅建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如果我們給電動汽車建充電站的話,首要原則就是讓參與者都能在同等機會下進入市場,政府只設立一個準入標準,誰都可以去做;其次,這個模式應該是多樣化的,快充、慢充、租車、租電池兼容并包。”
換電模式可能面臨著三個“不愿意”
施耐德電氣首席科學家楊俊乾則表示,不管是何種商業模式,都應該具備兩個特點——首先是方便,包括電動汽車充電的方便,或者說換電距離上也要方便;其次是低成本,讓消費者覺得這是一個可接受的價格,“這樣才可能有市場。”
而王健認為,討論電動車的商業模式需尊重現有技術水平,即尊重現有的電池技術發展水平,“在這個前提下才能談啟動市場,因為盡管國家現在的支持力度很大,各個企業積極性也很大,但是受技術水平限制,市場啟動非常緩慢。”
談到解決方案,王健介紹了歐洲的做法:“實際上,歐洲有這樣一個技術路線:出行距離4公里以下提倡步行,4公里到200公里選擇純電動汽車,200公里到400公里選擇混合動力插電式,400公里以上則可采用燃油車。對中國而言,發展電動車比較現實的方法是,家庭第二輛車可主推純電動車,按照出行距離,選擇燃油車或電動車——出去玩或遠行選擇燃油車;接孩子、市場買菜等近距離活動可以開純電動汽車。”
然而,商業模式不是一個單一的產品,而是一個集成的,包括服務和信息流體系。具體到電動汽車的商業模式,除了要提供可用的、可靠的、安全的產品,更重要的是涉及到電動車生產企業、電池生產廠家、供電方、電動車的用戶等等,如何協調各方利益,如何讓參與到產業鏈中的各個方面都賺錢,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
北京京華高科有限公司董事長翟東波坦言,不管是充電還是換電,都是“荊棘密布”。作為關注充電站多年的業內人士,他發現我國在充電站的建設上不光有市場缺口,還有技術缺口,“電動車充電站談到現在,實際上能夠對外運營的幾乎是沒有,盡管國家電網建了許多個,但基本都是公交專用或未成熟的示范點。”
翟東坡分析,換電模式可能面臨著三個“不愿意”:首先是整車廠是否愿意接受和參與,如果整車廠不參與進來,單憑電力企業很難有所作為;其次是電池生產廠商是否愿意接受,尤其國家電網實施換電方案以后,勢必形成高度壟斷,建立自己的電池廠,很多電池企業將很難進入他們的選購范圍;最后是電動車用戶是否愿意接受,包括換點站的距離和位置,以及如何定損、維修和淘汰。
在一個新事物的發展初期,解決方案并不明朗。如何在一片混沌、復雜的形勢中,要找到適合我國國情的、可持續的電動車商業模式,與會的專家認為,只能向市場和實踐要答案。
作者:wy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