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要大力推動經濟進入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軌道。在去年溫家寶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內容是報告的第四條,而今年則放在了《報告》的第二條。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粗放發展模式的矛盾進一步凸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經刻不容緩。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200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是深刻闡述了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2010年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一年。加快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也將是工業和信息化系統今年工作的主線。本報自今日推出“轉變發展方式”系列報道,圍繞工業領域調結構促發展的難點和熱點問題,從專家解析、行業探索和地方實踐三個層面展開,以期對行業和企業調整發展戰略有所啟發,敬請讀者關注。

(王振生 攝)
2009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胡錦濤總書記深刻闡述了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今年2月3日,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專題研討班開班式講話中指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鍵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見實效,他就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重點工作提出了八點意見。2月2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部長李毅中在部機關處以上干部及直屬單位負責同志大會上,傳達了胡錦濤總書記的講話精神,結合工業和信息化部實際作了當前形勢報告,在研究和謀劃2010年工業發展思路時明確指出“加快調整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是今年工業和信息化系統工作的主線”。在當前國際經濟復蘇仍面臨很多不確定和不穩定因素,國內工業內生動力和活力不足,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日趨加劇的情況下,如何實現發展方式的轉型升級,是工業領域行業和企業非常關注的課題。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總工程師朱宏任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專訪,詳細解析了加快轉變工業發展方式的思路和途徑。
中國工業報:
我國提出并實施“轉變發展方式”已經歷了幾個時期,在新形勢下,將這個問題提高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有什么特殊意義?
朱宏任: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向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轉變,這是我黨在探索和把握經濟發展規律基礎上做出的重大決策。
多年以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低效率的粗放型發展模式一直影響我國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提高,我國工業只有實現“三個轉變”,才能走上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充分發揮、安全有保障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轉變發展方式是我國緩解資源環境壓力,實現節能減排,增強工業長遠發展后勁的要求。我國工業增加值占全國GDP的43%,能源消耗卻占70%以上,排放的二氧化硫和COD分別占全國的86%和38%,同時也是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大領域,能源和環境壓力越來越大。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粗放發展模式的矛盾進一步顯現,綜合國際、國內形勢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經刻不容緩。
轉變發展方式也是鞏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成效、推動工業持續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舉措。2010年是我國經濟發展最為關鍵的一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國工業發展的重要一年。在當前工業經濟企穩回升趨勢日益鞏固的情況下,集中精力解決多年來的結構性矛盾和問題,可緩解資源能源和環境壓力,提高工業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增強長遠發展的后勁。
中國工業報:
當前工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難點是什么?有哪些制約因素?
朱宏任:在當前我國工業經濟轉變發展方式的諸多困難中,有三個方面較為突出:
一是轉變部分行業產能過剩、重復建設比較困難。當前,我國一些地區不能有效抑制重復建設的投資沖動,往往最后導致某個行業產能過剩。同時,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推進困難多,跨地區的兼并重組障礙很大,制約了產業集中度提高。
二是改變產業集中度低、布局分散的局面比較困難。我國大部分產業布局散,企業技術水平不高,集中度遠遠低于國際發達國家和經濟體的平均水平,尤其缺少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經營方式粗放。
三是轉變工業經濟“兩頭在外”的發展模式比較困難。尤其是制造業研發設計和營銷渠道大多在國外,開展加工貿易,高度依賴于國際市場,這主要是由于我國缺少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在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所處加工組裝的位置決定的,大部分本土企業因缺少研發和品牌優勢,處于為跨國公司“貼牌”代工的地位,必然形成兩頭在外模式。
在這些困難的背后,存在諸多制約因素:首先,部分領域市場化體制機制改革還不到位,如資源性產品市場化價格機制改革尚不到位,許多領域還存在進入壁壘,地區之間的保護主義仍在大量存在等。其次,領導干部的政績考核機制、二元化的城鄉結構和差距較大的收入分配結構、人力資源結構等還不適應產業結構調整的需求。另外,我國仍處于重工業化加速階段,資源消耗較高,環境壓力較大,生產性服務業滯后于工業發展需求,這些問題的存在也不適應工業轉變發展方式的要求。
中國工業報:
轉變發展方式既然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必然要求,那么工業領域調整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的總體要求是什么?又應該遵循哪些原則?
朱宏任:工業領域調整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以發展方式和結構調整轉變為主線,切實提高工業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突出抓好技術改造和自主創新,突出抓好推進節能減排、淘汰落后和兼并重組,突出抓好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突出抓好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軍民結合,努力實現工業通信業平穩較快發展。
遵循的原則主要有:堅持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功能,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把改善供給結構、促進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作為保持工業平穩較快發展的根本途徑;把技術改造和自主創新作為轉變工業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把控制總量、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節能減排、品種質量、產業升級作為工業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把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作為促進工業在高起點加快發展的長期任務;把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搶占國際經濟技術競爭制高點的主攻方向。
中國工業報:
工業和信息化部今年會出臺哪些具體政策措施來推動這些工作?各行業、企業該如何順應調整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的要求盡快進入角色?
朱宏任:圍繞調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工信部今年重點抓好七項工作。
一是進一步加大技術改造和技術進步支持力度,加快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出臺技術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形成支持技術改造投入的長效機制。推動落實重大科技專項和重大工程實施,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二是切實增強消費需求對工業增長的拉動作用,落實完善促進消費政策,改善供給結構,加大家電、農機、汽車摩托車下鄉政策實施力度,繼續做好家電、汽車以舊換新工作,適時擴大下鄉工業產品品種和范圍,研究建材下鄉和手機以舊換新等。
三是推動出臺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促進工業領域節能降耗、減排治污、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工作。
四是落實國發〔2010〕7號文件要求,積極推動出臺淘汰落后產能相關配套政策措施和做好落實實施工作。
五是落實國發〔2009〕38號文件,出臺相關行業抑制產能過剩和防止重復建設的指導意見或者準入條件。
六是推動出臺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立足我國經濟社會重大需求和現有產業基礎,重點在電子信息產業、通信業、先進裝備制造業(含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及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產業、海洋產業及先進生產性服務業等領域加快形成產業體系,按照部門分工抓緊制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和各領域專項規劃。
七是推動區域產業有序轉移,支持培育一批重點示范產業集群,按照國發〔2009〕36號文件要求,改善產業聚集條件,建立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加快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提升專業化協作水平,引導中小企業“專、精、特、新”聚集式發展。
在當前形勢下,各行業、企業應當積極調整產業結構,順應發展方式轉變的要求。企業要按照市場消費需求升級趨勢和產業政策導向,生產符合多元化、個性化需求的適銷對路產品;要加強技術改造和技術進步投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更加注重品種、質量、品牌和服務;加強內部管理,在節能減排、增收節支、降本增效上下功夫。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和競爭力,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