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省經信系統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視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主動引領并踐行新發展理念,統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推動工業經濟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安徽作為新興工業大省的地位基本確立。
過去五年,安徽工業規模總量實現跨越。2016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0081.2億元,同比增長8.8%,首次跨越萬億元大關,主營業務收入首次突破四萬億元,位居全國第9位。2016年末,全省規模企業數達19382戶,總量躍居全國第6位。電子信息、汽車制造等16個行業主營業務收入超千億元,較2013年增加2個。
過去五年,安徽工業發展速度始終領先。2013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7%,居全國第1位;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8%,高于全國2.8個百分點,增速居全國第5位、中部第2位,繼續保持良好的增長勢頭。
過去五年,安徽工業質量效益持續提升。2016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利潤總量首次突破兩千億,達到2078.9億元,同比增長12.3%,增速位居中部第1位。完成技改投資6363.2億元,總量躍居全國第4位。2013-2016年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27.5%,超額完成目標任務。
過去五年,安徽工業結構調整不斷優化。2016年,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實現產值突破萬億元,達到10161.3億元,比2013年增長48.1%;全省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比由2013年的29.8%提高到2016年的37.2%,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比由2013年的35.2%提高到2016年的39.8%。
發展思路進一步明晰
2016年以來,安徽認真對標習總書記視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拉升標桿、提高站位,完善思路舉措,省第十次黨代會明確提出了“加快建設制造強省”的宏偉目標,省政府提出統籌推進制造強省、科教大省、技工大省建設。近日,省委、省政府召開了萬人規模的制造強省建設大會,發布了《制造強省建設行動方案》,明確了“三大四強”的發展目標,即:到2021年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總額、規模工業企業數邁入全國前8、前10、前5,實現“大”的跨越,培育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企業、產業、基地,實現“強”的晉級。同時,出臺了支持制造強省、三重一創、科技創新、技工大省等系列配套政策,省財政每年拿出近100億資金,其中支持制造強省建設“政策10條”資金規模達25億元,主要以“后補助”等方式扶持企業產業做大做強,致力打造安徽制造“升級版”。
新型產業體系加快構建
安徽堅持一手抓傳統產業改造提升,一手抓新興產業培育壯大,著力構建新型產業體系。
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堅持改革、改組、改造相結合,促進產品、企業、產業升級,大力度推進新一輪技術改造,每年滾動實施億元以上技改項目1000項以上。“十二五”期間,安徽累計完成技術改造投資2.17萬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近1/4,占工業投資總額超過一半,對新增工業增加值的貢獻率達到60%以上。未來五年,全省計劃每年實施億元以上技改項目1000項以上,累計完成技術改造投資4萬億元左右,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全覆蓋。
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聚焦“三重一創”建設,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工程,先后分兩批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24個,培育國家級、省級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11個、102個,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電子信息“屏-芯-端”產業鏈條加速形成,集成電路驅動、存儲芯片等7個重大項目列入國家重大生產力布局,2016年產值突破3000億元,連續多年增速保持在20%以上。京東方、東旭、長信、華益等一批龍頭企業和近百家上下游企業入駐安徽省,安徽已成為國內面板產能最大、產業鏈最完整、技術水平一流的新型顯示產業集聚發展區。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扎實推進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優化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治本良方。工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戰場。
全面落實“放管服”。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建立健全“3+2”清單制度管理體系,相繼建成并運行政府權力清單、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務和公共資源交易、涉企收費監管等平臺。2016年全省新增私營企業15.9萬戶、增長30.5%,總數達73.33萬戶,比2013年末翻了一番。目前安徽每月新登記企業超1.5萬戶,是改革前的3倍。
多措并舉降成本。加強小額票據中心建設,建立健全產融合作機制,大力推進“4321”政銀擔風險分擔機制和“稅融通”業務,開展應收賬款質押融資試點,不斷擴大直供電交易規模范圍。2016年,從制度、人工、稅費、財務、用能用地、物流等環節入手,出臺“降成本20條”,降低企業負擔702.4億元,今年又出臺“降成本新10條”,預計將在去年基礎上,年降低企業成本1000億元以上。
堅定不移去產能。認真落實國務院關于煤炭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實施意見,堅持綜合施策、分業用策,2013-2016年累計淘汰化解煤炭967萬噸、鋼鐵1059萬噸、水泥1402.6萬噸,關閉非煤礦山1315處。在全國第一個實現年產30萬噸以下小煤礦全部關閉,妥善安置職工1.9萬人,清除事故隱患源。
制造業創新能力持續增強
制造業是創新活動最為集中、最為活躍的領域,安徽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造創新平臺,加快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步伐,全面推進制造業創新發展。
搭建創新平臺。突出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著力培育一批龍頭型、引領性創新企業,2016年認定行業技術中心6家、總數達12家,組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2家,總數達10余家;新認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55家,總數達到1086家,其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69家。目前,全省制造業研發機構占全社會的80%,研發經費占比超過70%,專利數量占比接近90%。
推動技術創新。近年來,安徽先后研發出國內領先的新能源汽車、CVT汽車變速器、1600噸數控液壓機床、重載車輪、低溫余熱發電、煤礦瓦斯防治與利用、大功率LED芯片、汽車覆蓋件生產線成套裝備等一批新技術新產品。蚌埠玻璃設計院攻克世界最薄0.15毫米顯示觸控玻璃實現量產;科大訊飛語音技術及應用始終保持全球領跑者地位,覆蓋終端用戶數超過7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由中國科技大學主導研制成功,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網絡“京滬干線”合肥-上海段順利開通。
創新產品供給。搭建產學研合作對接平臺,每年向全社會征集發布科技成果、技術需求1000余項,舉辦產學研用對接會10余次,推動科技成果加快轉化。支持企業主導行業標準的制(修)訂,2013-2015年安徽省民營企業共主導制定行業以上標準313個。大力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戰略和“安徽工業精品培育行動計劃”,每年開發省級新產品500個,遴選安徽工業精品100個以上。
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
立足安徽制造業基礎,找準著力點和突破口,加快培育制造業新業態新模式,著力搶占制造業發展的制高點。
主攻智能制造。開展兩化融合“百企達標、千企對標”活動,省級兩化融合示范企業達到535家,建成“智慧企業”5000家以上,全省兩化融合指數連續多年保持中部第1位。開展機器換人“十百千”活動,每年在機械、汽車、電子電氣等10大領域200家以上重點制造企業,推廣應用工業機器人3000臺。
發力綠色制造。2016年全省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6.52%,完成“十三五”下降目標的36.2%。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實施節能環保“五個一百”專項行動,每年推介100項節能環保先進技術、推廣100種節能環保裝備產品、實施100個節能環保重點項目、重點培育壯大100戶節能環保生產企業、100家節能環保服務公司,2016年全省節能環保產業實現產值1560.18億元,年均增速超過20%。
培育服務型制造。開展服務型制造專項行動,推動創新設計發展,連續兩年成功舉辦“江淮杯”工業設計大賽,2016年創建省級以上工業設計中心60家、總數達115家。
民營經濟發展高地正在形成
實施民營經濟提升工程。實施企業發展培育工程,推動“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每年新增規模企業2000戶。實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行動,每年認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500戶,總數已達1200戶,140戶企業成長為全國“隱形冠軍”。2016年,全省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13907.5億元,增長9.4%,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7.7%,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1.8%。
搭建創業載體。培育認定省級小微企業創業基地30個、總數達135個(含國家級7個),省級產業集群專業鎮24個、總數達213家。全國大企業“雙創”現場會在安徽省召開,榮事達智能家居“雙創”平臺成功入選第二批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中部地區首家國家級中德(蕪湖)中小企業合作區掛牌成立。
加快開放合作。深化開放合作,舉辦安徽省與全國知名民營企業推動長江經濟帶戰略發展洽談會,達成億元以上民企合作合同項目806個,投資規模7355億元。加大“走出去”、“引進來”力度,目前已有70多家境外世界500強入皖投資,460多家皖企在海外100多個國家、地區“開疆拓土”。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