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中國工業報記者從遼寧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關于遼寧省海事局認真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九項舉措服務中國[遼寧]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新聞發布會上獲悉,遼寧海事局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主動融入遼寧自貿區發展,深入港航企業走訪調研,借鑒上海等地區先進經驗,圍繞強網絡、降門檻、減負擔、拓空間、增便利、提效益的思路,制定九項服務自貿區建設發展的舉措。
一、創新國際船舶登記制度,促進自貿區航運發展。依據我國相關法律規定,在自貿區內試行有限開放的國際船舶登記制度,放寬外資企業國際航行船舶入籍門檻,促進自貿區內航運高端服務業發展。同時,優化國際船舶登記辦理流程,實現網上申請,并聯辦理,同時受理,同步審查。針對特殊情況,開通便民“綠色通道”,縮短審批辦理時間至3個工作日,為自貿區航運企業節約運營時間成本,提高企業運營效益。
二、推進遼寧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深化通關一體化改革。遼寧海事局積極推進遼寧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完成海事內部系統升級改造,實現與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平臺標準化接口無縫對接,同其他口岸單位共享50余項海事部門掌握的船舶進出港實時數據,實現申報數據一次錄入、多次使用,提高自貿區口岸通關效率。目前,船舶進口岸申報、危險貨物申報已在“單一窗口”平臺上實現,船舶聯網核放、離港證電子化、綜合信息查詢等功能預計在2018年初上線推廣使用。
三、深化簡政放權,助力企業貿易便利化。根據我國相關法律、條例的最新修訂,先后取消船舶污染物接收單位從事船舶垃圾、殘油、含油污水接收作業等共7項船舶防污染領域行政許可項目,取消船舶布設圍油欄方案在作業前備案等4項管理要求。此外,取消國內航行船舶簽證,實施船舶進出港報告制度,并不斷優化相關業務的辦理流程,為自貿區港航企業提供切實的優惠便利。
四、創新海事現場監管模式,強化事中事后監管。遼寧海事局在全國海事系統內率先開展“全風險”預控管理機制建設,對轄區水上安全監管相關風險數據開展系統性梳理和規律性分析,推動監管模式從“警戒式”管控向“風險式”預控轉變。同時,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制度建設,印發《海事現場監管規程》,明確現場監管的原則、內容、程序、任務,提高現場監管效能,嚴格控制現場“登輪”檢查,減少對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干預,為自貿區企業創設便利化的監管制度和法治環境。
五、推行聯合登臨檢查工作機制,落實“三互”大通關。按照四部委聯合印發的《關于建立國際航行船舶聯合登臨檢查工作機制的通知》要求,遼寧海事局切實履行聯合登臨檢查召集單位的職責,組織召開專題協調會議,建立聯合登臨檢查工作協調機制,實現“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聯合查驗、一次放行”,提高自貿區船舶出入境查驗效率,防范謊報瞞報行為。今年8月,大連海事局與大連海關聯合查處我省迄今最大的危險貨物瞞報案件,有力震懾危險貨物謊報瞞報違法行為,消除重大事故風險隱患。
六、服務重點涉水工程建設,推動自貿區口岸開放升級。在功能區劃、通航論證、環境評估、碼頭驗收等方面發揮海事專業優勢,全力支持大連灣海底隧道工程、大連灣跨海交通工程等重點涉水工程超前規劃、建設,服務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大連港郵輪母港、營口港海鐵聯運通道等重大項目建設。同時,依托VTS系統等海事現代化監管手段,為超大型船舶、國際郵輪等提供專業技術支持及交通組織服務,保障海鐵聯運的海上運輸通道暢通,保障國際郵輪等旅游客運船舶出行安全。
七、推行海上勞動關系三方協調機制,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穩定。建立遼寧省海上勞動關系三方協調機制,形成具有遼寧海事特色的“三方四家”組成模式,推進航運企業與船員開展集體協商,解決海上勞動關系各類相關問題,維護船員合法權益,營造公平規范的船員勞務市場,構建自貿區和諧穩定勞動關系環境。同時,不斷努力創新舉措,助力我省航海教育,為海員提供全面服務,促進海員隊伍自身建設。
八、加強海事國際合作,營造良好國際化營商環境。我國水鎂石貨品主要從我省出口,因其未列入《國際海運固體散裝貨物規則》,運輸前需要船旗國、裝貨港和卸貨港的三方協定,增加出口企業的費用成本和時間壓力。我局基于前期調研和實驗測定,于今年9月向國際海事組織提交水鎂石運輸中國方案。提案被采納通過,徹底解除水鎂石運輸前三方協定的限制,提高出口企業的經濟效益,增強我國水鎂石貨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九、保障水上交通安全,為自貿區發展保駕護航。牢固樹立安全生產紅線意識和底線思維,深化隱患排查治理,開展百日安全生產大檢查、通航安全隱患排查治理、船舶載運危險貨物安全綜合治理和陸島運輸客運船舶安全技術狀況隱患排查整改等專項活動,依法治理一批違法違規行為和重大安全隱患,有效防范重特大事故發生。同時,強化應急能力建設,推進“一案三制”建設,充實加強并合理布局搜尋救助力量,構建快速有力的應急保障體系,提升應對水上突發事件的能力和水平,為自貿區發展保駕護航。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