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車戚墅堰機車車輛工藝研究所供圖
在中車戚墅堰機車車輛工藝研究所(以下簡稱中車戚墅堰所),有這樣一位傳奇式的人物:鉗工出身、最高學歷中專,卻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績——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論文3篇、獲得數十項科研成果、2項發明專利。他就是該所首席技能專家劉云清。
近日,由他及團隊自主研發的GHM8500珩磨機首次對外交付。從2008年著手研發數控珩磨機開始,到如今自主研發成果由“自用”轉化成為產品,實現了成果轉化,劉云清的珩磨機之路走了整整十年。
厚積薄發,練就“聽音辨癥”的本領
1996年,中專畢業的劉云清進入中車戚墅堰所,成為一名普通的機修鉗工。20多年來,劉云清一直住在單位附近的宿舍里。每天吃完晚飯,他就到車間轉轉,琢磨機器的構造,思考維修中的關鍵難題,平時有時間就鉆進圖書館學習專業知識。
經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劉云清練就了“聽音辨癥”的本領。行走在數百臺車間機器群組之間,他能從轟鳴聲中聽出哪一臺機器可能“生病”了,并準確判斷“病灶”,然后去解決問題。同事們總叫他“神醫”,說像醫生一樣施藥,修得又快又好。
國外廠方專家解決不了的維修難題,首先會想到咨詢劉云清;大專院校也會邀請劉云清,進行專業講學。
執著鉆研,“賭氣”研發出數控珩磨機
數控珩磨機,是用于零件高精密加工的一種磨削設備。2008年,因為技術壟斷的原因,作為關鍵工序設備的數控珩磨機只能依賴進口。進口設備不僅價格昂貴,還故障頻發,維修成本高。
“只能被別人卡住脖子嗎?難道中國人就不能研發出性價比更高的數控珩磨機嗎?”劉云清心中暗想。“賭氣”之下,劉云清全身心投入到新型數控珩磨機的研制中去了。翻閱大量資料、分析各種數據、改造閑置廢棄設備……光是為了測試掌握珩磨的相關工藝,就嘗試了100多種不同配比的刀具和磨削介質。
數千次反復試驗后,首臺新型龍門式全浮動數控珩磨機誕生了。它的精度、成品率等各項性能遠超國外同類設備,而制造成本僅為進口設備的四分之一,填補了國內空白。
心懷夢想,為實現“機器換人”不懈努力
劉云清有一個夢想,他想構建更多自動化、智能化的生產線,為客戶定制出最適合的系統解決方案。
2018年,劉云清工作的重心也從維修、研發向構建自動化生產線、搭建智能化車間方向轉移。這對劉云清而言,又是一個新挑戰。因為設計生產線、車間,意味著他既是產品的開發者、也是使用者;他不僅要對客戶負責,也要對本廠負責,肩上的責任更重了。
此外,劉云清還把目光投向機器人。為了減少操作工干預、使機器的自我維修精度達到±0.001毫米,他和團隊成員一次次地對機器進行修正和完善,還同步進行外觀工業化設計。經劉云清之手改造的設備達600多臺,而他們團隊攻關了20多項重點項目,其中機器人高壓清洗機就是亮點之一,僅此一項就為企業帶來了5000多萬元的訂單。目前,這臺機器人高壓清洗機已清洗油泵殼100余萬件,所有工件都能滿足客戶要求。
在機器人自動化示范生產線現場,劉云清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目前已經有7條生產線啟動“機器換人”計劃,每條自動線可減少5個操作工,且能實現連續作業。
“未來,公司將打造智能化生產,從提高生產效率、質量保障能力、資源利用效能、物流管理水平等方面入手,通過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實現精益生產建設,并完成工廠大數據系統的建設工作。”劉云清說。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