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從橫琴去市區,要從碼頭坐幾十分鐘的船才能到。”在橫琴住了近30年的謝速蓮回憶起過去仍記憶猶新,那時候的橫琴不過是珠海南部一個邊陲海島,交通不便,人煙稀少。雖與澳門一水之隔,但很多年里,橫琴也只是繁華澳門的一個旁觀者:一邊金碧輝煌,一邊荒草魚塘。
而今日,想到橫琴,許多人腦海中涌現的卻是另一番景象: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自貿新城和山水環繞的魅力海島;談起橫琴,人們反復提及的更是一個個意義非凡的概念和名詞:國家級新區、自貿試驗區,乃至粵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
橫琴的每一步發展,都傾注著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切。從2009年到2018年近十年間,習近平總書記四次蒞臨橫琴視察。習近平總書記表示,我們始終要不忘初心,讓這里充滿創新發展活力,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
回應總書記的期待,橫琴鼓點鏗鏘,奮進的腳步堅實有力。從“蕉林綠野、農莊寥落”的邊陲海島,到國家級新區,再到自貿試驗區,橫琴搶抓機遇,勇于攀登,創造出了城市、經濟、民生的橫琴巨變。
今天的橫琴,正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堅守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的發展初心,著力拓寬產業空間、發展空間、生活空間,以不忘初心的政治責任和使命擔當服務“一國兩制”偉大實踐,著力推動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今天的橫琴,始終堅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高水平履行橫琴自貿區“試驗田”“壓力測試”試點任務,秉承“制度結合部”“未來產業島”“大灣區客廳”和“內聯外拓樞紐平臺”定位,努力建設成為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
橫琴巨變,已是鐫刻在歷史長卷中的現實圖景。
橫琴巨變,還將繼續在日新月異的時代長河中揮墨書寫。
城市之變
據《前所未有的道路》一書記載,20世紀末以前的橫琴分為大、小橫琴兩島,由于交通閉塞,島上人煙稀少,淡水資源貧乏,環境較為惡劣,橫琴的城市建設更無從談起。
被稱為“南海前哨鋼八連”的珠海警備區大橫琴島海防連,早在20世紀50年代便進駐了橫琴島。今年62歲的李斯林是當時一批登島的新兵,他向記者回憶起他初次登島的情形:“1974年,那時候的我們坐船上島,目之所及都是蠔田、農田,還有光禿禿的山石壁。”
橫琴島的變化,始于1978年。那一年,中國上下開啟了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
1987年,珠海成立橫琴鄉人民政府,兩年后撤鄉建鎮。此后的十余年間,橫琴挖山填海,修路鋪橋,全島面積從47.6平方公里擴大到100多平方公里,全島基礎設施也逐漸完善鋪開,這個原本籍籍無名的小島開始改變它原有的運行軌道。
1999年,連接橫琴與珠海市區的橫琴大橋建成通車,2000年,連接橫琴與澳門的蓮花大橋通車啟用,這兩座橋梁一舉改變了橫琴“孤島”歷史。隨后,橫琴開始建設一批主干道路網,接通市區供水系統,建成超十萬伏的變電站,實現了“六通”(橋通、路通、水通、電通、郵通、口岸通),具備了大開發、大建設、大引進、大發展的基礎和條件。此時的橫琴,枕戈待旦,蓄勢待發。
真正帶給橫琴巨變的,是2009年,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視察訪問澳門期間第一次到橫琴,并在澳門宣布:中央政府已決定同意開發橫琴島。同年8月,國務院批復《橫琴總體發展規劃》,12月,橫琴新區正式掛牌成立,橫琴城市建設開始有了質的飛躍:一幢幢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一根根城市管網從地下納入,一條條交通路網四通八達,整個城市環繞在綠水青山中,逐漸形成“山脈田園、水脈都市”。
2012年,橫琴第一個現代化安置房小區橫琴新家園竣工,村民們從各處生活不便的村落搬進了現代化的住宅區;2013年,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區建成啟用,“一國兩制”的構想在橫琴有了全新實踐;2014年,珠海橫琴長隆國際海洋度假區正式開業,曾經的荒蕪被日漸增多的人氣和商機所改變;于2015年通車的橫琴二橋,宛如一架豎琴高架于環島西路之上,穿越馬騮洲水道的橫琴隧道也于2018年運行通車。
2017年10月,《橫琴、保稅區、洪灣片區一體化改革發展實施方案》正式印發,拉開了一體化區域建設的序幕。當前,一體化區域內共有76個政府投資及社會投資的重點項目,總投資超過1100億元。
曾經蕉林綠野、農莊寥落,如今基礎設施完善、交通網絡發達,橫琴的城市建設和社會治理展現出全新面貌。
如今,珠海正致力于高標準推進橫琴及周邊區域一體規劃建設,把橫琴、保稅區、洪灣片區一體化區域建設為特色突出、功能帶動明顯的大橋經濟區和產業聚集高端、生態環境優美的珠海城市新中心,打造“大灣區客廳”。
經濟之變
時間拉回至20世紀,彼時的橫琴島居民多以養蠔、打漁為生,產業項目基本空白。
區域的產業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注入。“我剛接觸橫琴時,全島僅一家農信社分社,更何談產業。”橫琴新區金融服務局局長池騰輝回憶道。
2009年,一個擁有比“特區更特”政策的國家級開發區謀定而后動,幾經起落的“古琴”,開始奏響它經濟改革的序曲。
金融業可以說是橫琴經濟改革的序曲。從無到有,快速集聚,橫琴金融產業從只有1家農信社分社開始,到如今6000多家金融機構,構建起了集20種細分金融類企業、傳統金融機構和新興金融業態共同發展的多層次金融服務組織體系。池騰輝認為,這為橫琴的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金融基礎。
2014年,橫琴長隆國際海洋度假區正式開業,四年累計接待游客超6000萬人次。它的飛躍式發展,勾畫出橫琴致力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產業集群新畫面。目前,橫琴重點發展旅游休閑健康、商務金融服務、文化科教和高新技術等產業,建設文化教育開放先導區和國際商務服務休閑旅游基地,打造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新載體。
2015年,廣東自貿試驗區橫琴片區掛牌運作,橫琴發展邁入新階段。據橫琴新區管委會公布數據顯示,橫琴開發(2009年)以來,累計實現GDP798億元,年均增長68%。目前,橫琴商事主體已突破5.8萬家,其中45家世界500強、73家中國500強企業落戶,落地項目總投資超5000億元,在建重大項目113個,總投資3859億元。
橫琴與澳門一水之隔,最近處不到200米。但很多年里,橫琴只是繁華澳門的一個旁觀者:一邊金碧輝煌,一邊荒草魚塘,在橫琴的港澳合作項目幾乎一片空白、合作機制更未建立。
巨變同樣發生于2009年,國務院批復《橫琴總體發展規劃》表示,推進橫琴開發,有利于推動粵港澳緊密合作、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和維護港澳地區長期繁榮穩定。
2011年,《粵澳合作框架協議》在北京簽署,提出打造以橫琴為載體的粵澳合作產業園。七年來,澳門特區政府先后推薦83個項目入園,已有27個項目簽訂合作協議,22個項目取得項目用地,18個項目開工建設,數個項目建設完成。
首個落地項目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發展尤為突出,GMP中試大樓、成片孵化區等基地建設均已投入使用,園區累計注冊企業104家,其中澳門企業25家。
橫琴的發展讓港澳企業爭先赴此投資創業。在橫琴口岸對面不遠處,由澳門勵盈投資有限公司牽頭建設的一座葡式風格的大型建筑物勵駿龐都廣場已經落成,開業在即。
不遠處,由香港麗新集團投資建設的橫琴創新方項目正在進行內部裝修,計劃明年開業。目前,累計在橫琴注冊的港澳企業2633家,其中港資企業累計1298家,投資總額678.6億美元;澳資企業1335家,投資總額129.78億美元。
橫琴堅持把與港澳合作作為橫琴之本,與港澳攜手共進、優勢互補、協調發展,徹底扭轉了濠江兩岸“一邊金碧輝煌、一邊荒草魚塘”面貌,取而代之的是兩岸“交相輝映、相得益彰”的發展面貌。
深化港澳合作,橫琴還在搭建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營商環境。近年來,橫琴敢于探索新模式、新機制,對接國際高標準投資貿易規則,已實際落地340項制度創新成果,開創國內“十大率先”,形成制度創新“五大體系”,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橫琴將充分發揮自貿區優勢、推動要素開放流通,深化對澳合作,拓展對港合作,高標準推進橫琴及周邊區域一體規劃建設,推動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開放雙輪驅動,搶抓大灣區發展戰略機遇,做粵港澳深度合作的探索者和示范者。”橫琴新區黨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楊川表示。
民生之變
橫琴之變,不止體現在城市產業和經濟的高速發展中,也體現在人民群眾柴米油鹽的生活里。
“蓮姨,最近橫琴有房子空嗎?”人稱“蓮姨”的謝速蓮是“老橫琴”了,現在在橫琴從事房屋租售工作。
最開始,謝速蓮在橫琴做小百貨生意,日子過得并不容易。隨著橫琴的開發與發展,橫琴開始大量涌入建筑公司、商務白領,謝速蓮瞄準了房屋租售的廣闊市場。從2010年起,謝速蓮開始做房屋租售生意。
不過,真正讓謝速蓮感到安居的,還是橫琴一天比一天好的生活環境。
1994年,謝速蓮和丈夫結婚,育有一兒一女。那時候,橫琴還沒有幼兒園,只有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校舍破爛,路面泥濘。”
“現在比以前好太多了!”談起現在,謝速蓮回答得斬釘截鐵。2009年以來,橫琴高端起步,建起了第一家幼兒園,橫琴小學、橫琴一中均高標準高規格建成,并引進民間優質教育品牌華發教育提高教學質量。這兩年,謝速蓮還聽聞哈羅公學、威雅公學等國際教育品牌學校也要入駐橫琴,她直呼沒想到。
隨著橫琴開發的腳步,橫琴的醫療條件,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目前,橫琴共有各類醫療機構13個,其中,市人民醫院橫琴新區綜合門診部位于橫琴鎮上,三層樓高,總建筑面積1270平方米,30余個功能空間基本滿足橫琴醫療需求。此外,以三級甲等公立綜合醫院為標準的橫琴醫院、社會辦醫模式的橫琴國際生命科學中心正在穩步推進中,橫琴正在打造珠海醫療衛生的高地。
橫琴的發展,帶動了教育醫療等民生事業的發展,也讓當地人的腰包鼓起來了。
位于橫琴鎮上的大橫琴海鮮酒家,建于1991年,是當時鎮上的第一棟樓房。房主林卓鵬回憶,建好后,每平方米10元的價格都租不出去,“現在,每平方米400元出租都供不應求。”
來到橫琴的人越來越多,林卓鵬做起了餐飲,從一天不到百人的客流量,到現在每天上千人,林卓鵬感慨萬千:“真沒想到,自己的一家島上小餐館能發展至今,成為橫琴頗具規模的餐飲品牌,甚至獲得了‘全國先進個體工商戶’的榮譽稱號。”
和林卓鵬、謝速蓮一樣,許多扎根橫琴的老居民,在島上開餐館、辦民宿、做生意,日子越過越好,腰包也越來越鼓。
如今,在橫琴,出門有公園綠道休閑娛樂,回家有高檔社區和舊村改造后的文明社區,社區居家養老中心里充滿歡聲笑語,同時一批高水平教育設施、一批高水平醫療衛生設施、一批文體配套設施、一批大型商業設施、一批人才安居項目“五個一批”工程已經統籌啟動……改革開放的成果,橫琴開發的碩果,第一時間惠及到了橫琴居民身上。
記者手記
巨變的力量
橫空出世,琴鳴天下。改革開放以來,位于南海之濱的邊陲小島橫琴實現了從荒涼海島變成“開發熱島”,從“邊陲海島”變成“開放前沿”,從“國家級新區”到“自貿試驗區”的歷史巨變。
巨變何以實現?是時代的力量使然,是區域的優勢使然,也是一批奮斗在一線的改革者推動使然。
橫琴巨變,肩負著國家賦予的歷史使命: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和維護港澳地區長期繁榮穩定。這是橫琴開發的初心,也是動力。
橫琴巨變,凝結著改革者的步步腳印:基礎設施大推進,產業發展大起步,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大流通。這是橫琴發展的基礎,也是寫照。
歷史,總是在一些特定節點,給人啟迪,催人奮進。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站在橫琴這片熱土上,日新月異的變化正在發生,唯有眾志成城、砥礪圖強,才能充分汲取時代力量,唯有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才能創造橫琴更為美好的明天。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