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園區從成立之初,使命就在于改革探索,實現創新發展。
1979年,中國產業園區的第一塊試驗田——蛇口工業區正式成立。其后,蛇口人以“敢闖敢干的勇氣和自我革新的擔當”,在中國產業園區的發展史上闖出了獨特的“蛇口模式”。
園區四十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重要縮影,四十年來,產業園區的改革探索與創新發展始終走在前列。1987年,土地批租在上海虹橋開發區率先誕生;2007年,國內首個綜合保稅區在蘇州工業園區驗收并封關運作;2016年,全國首個跨國企業聯合孵化平臺在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正式上線;2018年,合肥高新區啟動全國首個專利信托交易試點……可以說,產業園區的改革在中國改革開放的總進程中始終扮演關鍵角色。
突破區域間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是實現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長期以來,長三角一體化難以實現有效突破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深層次的體制機制障礙難以有效破除,而這些障礙的存在,往往會導致產業發展呈現一定的無序與低效化。
從產業發展層面看,兩點值得關注。第一,區域內產業呈現不合理規劃與布局。以光伏產業為例,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都曾將光伏產業作為優先發展的新興產業,并先后建立了100多個光伏產業基地(產業園),使我國光伏產業產能嚴重過剩,如今,在機器人、區塊鏈等產業發展如火如荼的情勢下,各地產業是否會再現“光伏亂象”,令人擔憂。第二,難以實現區域內產業高質量集聚發展。高鐵和國產大飛機C919的成功路徑,無不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成功寫照。確實,優質產學研資源的高度集聚往往能夠加速產業技術創新的進程,但目前看,各地無論是產業發展還是科研創新,仍處于“孤立式”的發展狀態,“自家的孩子自家抱”已成為隱性共識。
探索產業園區間的利益協調機制,應率先推動長三角產業園區一體化,從而加速推動長三角一體化戰略實施。
突破體制機制障礙,探索利益協調機制,園區經驗值得借鑒。蘇州工業園區在成立之初,便建立了與國際接軌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其中中新兩國政府成立聯合協調理事會,開創了中外經濟互利合作的新模式。除商務部外,其余如海關總署、外交部、自然資源部等協調理事會的年度理事單位,往往依照園區自身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而設定,通過頂層協調,使得蘇州工業園區能夠迅速突破一系列不適宜園區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有效推動了園區發展。此外,長三角地區部分產業園區也正積極探索跨區域間園區產業合作的稅收共享和污染治理共擔的新機制,不少園區已將園區發展與建設等經驗通過“合資”輸出,實現跨區域園區合作雙贏。
實際上,產業園區的跨區域合作一直在路上,但產業園區更應抓住當前長三角一體化戰略實施的有利契機,率先推進長三角產業園區一體化,在一體化推進中也應始終秉承“不害怕犯錯,小范圍試錯,行進中改錯”的理念,通過產業園區一體化有序推動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的整體實施。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