醞釀多時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將于下周中公布,香港將在創科、金融方面發揮龍頭作用。
有分析認為,已有發展成果、區內各地優勢互補、國家戰略大力支持,將推動大灣區實現高質量發展、開拓發展新空間與新機遇,并帶動香港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尋找經濟新增長點,大灣區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的建設亦將實實在在增進港人福祉。
大公報制圖
五大戰略定位
粵港澳大灣區概念于2015年在多個中央部委發布的“一帶一路”愿景與行動文件中首次明確提出,2016年被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2017年全國兩會首度獲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同年“七.一”香港慶祝回歸二十周年之際,國家發改委和三地政府代表在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見證下簽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
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張曉明今年初接受央視專訪時指出,中央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有五個:一是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二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三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四是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五是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
進一步打開三地合作大門
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經濟研究員王春新分析指,香港與珠三角的合作發展,正由過去的市場驅動轉變為政府驅動,前者曾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條件下創造出極佳效果,后者自香港回歸以來,進一步打開粵港澳三地的合作大門,包括跨境交通完善、經貿關系更緊密及各行業互通等。
王春新指出,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發展藍圖,把香港與珠三角的合作帶入新階段,在國家戰略的指導與支持下,大灣區的深度融合會帶來擴大開放、極力創新等效應,并進一步打通三地經濟要素的流通,加上各地優勢互補、已有發展成果,大灣區不僅會建成世界最大灣區,亦會實現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世界級金融重鎮、世界級商務平臺等高質量發展。
帶動香港經濟再度轉型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吳亮星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為香港經濟再度轉型、發展創新科技創造巨大空間,現時珠三角的制造業向高端智能化升級、創新創業氣氛濃厚、相關政策配套成熟,而香港具備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和廣泛的國際聯系,再加上中央推動國家科研資金“過河”支持香港、力挺大灣區打造國際科創中心等政策基礎,相信香港聯同大灣區發揮的協同效應,可在全球激烈的創科競爭中大有作為,從而帶動香港的經濟產業結構進一步轉型升級。
大亞灣緊靠創新深圳,直面金融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中具備獨特地緣優勢;承接深圳及香港的人口、資源外溢。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