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吉林灣谷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雪松很期待一件事——當地國土部門通知他企業的不動產權證書馬上就可以拿到了,這個證書是他過去幾年努力打拼的最好見證。
李雪松開辦的這家企業位于吉林省長春市九臺區九郊街道辦事處頭道溝村,使用的是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按照法律法規,李雪松原本是拿不到不動產權證的。
之所以如今能順利拿到不動產權證,是因為李雪松的企業過去幾年參與了一項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試點內容是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
在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全國人大常委會于2015年2月27日決定授權國務院在北京市大興區等33個試點縣(市、區)行政區域,暫時調整實施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關于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管理制度的有關規定。試點觸及了中國的改革領域之一——土地,而且還是涉及農村集體土地。
在長春從事廣告傳媒行業的李雪松得知這個消息后,敏銳地嗅到商機。他迅速來到九臺區,下鄉尋求投資機會,并成為第一批“吃螃蟹”的企業家。
當地干部介紹,李雪松的企業使用的這塊土地,是頭道溝村廢棄的村部用地,面積2177平方米。由于法律規定農村土地不能像國有土地一樣上市交易,村里的這塊土地長期閑置,無任何收益,還影響村容村貌。
試點政策啟動后,試點地區根據要求大膽改革,探索可復制經驗。九臺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流程,并協調相關部門簡化手續,為農村出讓土地、企業家取得土地和開展生產經營提供了制度安排。
這些制度設計嚴密,讓農民決定自己的事情,政府提供政策、法律和技術方面的指導,最大限度保障農民合法權益不受侵害。村里的集體土地,必須經過村民委員會民主議事程序,聽取村民意見并進行民主表決,才能確定是否能夠入市交易,并實現掛牌方式出讓。
九臺區自然資源局黨組成員王勇說:“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如果村民不同意,沒人能夠強迫他們,這是一條底線。因為他們才是集體土地的所有權擁有者,這也有利于保障村民權益。”
試點正在為村里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益。頭道村這塊土地出讓后,政府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和村集體收益均為137151元,這讓頭道溝村村集體一次性收入一大筆錢。
在拿到直接收益的同時,頭道溝村也有了一家正規的企業。李雪松說,他的企業不僅有高標準職工食堂、沖水廁所、現代化的生產設備,還成為村民夏天跳舞鍛煉的好地方,更重要的是為村民增收增添了途徑。
這輩子從來沒有想過能當上總經理的頭道溝村村民張連偉,現在是這個企業的總經理。平時李雪松跑市場,張連偉主要負責生產等日常事務。據了解,該公司吸納當地50名村民就業,并與村民簽訂了1500畝玉米種植合同。
村民們在工廠不僅可以實現部分就業,村里的種植結構也開始改變。張連偉說,原來村民種植的普通玉米賣不上價錢,現在企業與農民簽訂鮮食玉米種植訂單,還免費提供種子、有機肥等生產資料,并指導農民種植,一公頃土地增收5000元左右不成問題。
和李雪松的企業一樣,九臺區多個企業利用試點政策,有的取得了村里廢棄的學校土地引入先進技術擴大再生產,有的取得了磚廠廢棄土地改造成花園式工廠,有的取得了村里的荒廢土地搞起了生態旅游……
九臺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是中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在基層開花結果的縮影。在江蘇、四川、河北等地,這項政策也獲得了基層的廣泛好評,并吸引了一大批資本積極參與,村里的企業正在成為農村增收致富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載體。
自然資源部最新數據顯示,目前33個試點縣(市、區)已按新辦法實施征地1275宗、18萬畝;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已入市地塊1萬余宗,面積9萬余畝,總價款約257億元,收取調節金28.6億元,辦理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抵押貸款228宗、38.6億元;騰退出零星、閑置的宅基地約14萬戶、8.4萬畝,辦理農房抵押貸款5.8萬宗、111億元。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在修改相關法律的基礎上,完善配套制度,全面推開農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
吉林農業大學教授王大為認為,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從試點到全面推開,將有力激活農村閑置資產,促進農村土地增值,這將為鄉村振興帶來更多資本、人才和活力。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