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省擬調整優化化工行業的規劃布局,全省50個化工園區或將壓減至20個左右。到2022年,全省化工生產企業數量或將不超過1000家。
受響水“3·21”特大爆炸事故影響,江蘇省正加快調整優化化工行業的規劃布局,并將壓縮全省化工園區數量。
2019年3月21日,江蘇省鹽城市響水縣天嘉宜化工廠發生特大爆炸事故。此次事故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也再次暴露了地方化工園區規劃和企業安全生產監管中存在的諸多問題。
本周一,江蘇省政府辦公廳下發了《江蘇省化工行業整治提升方案(征求意見稿)》(下稱《方案》),該方案擬大幅壓減沿長江干支流兩側1公里范圍內、環境敏感區域、城鎮人口密集區、化工園區外、規模以下等化工生產企業。
在《方案》中,江蘇省明確,到2020年底,全省化工生產企業數量或減少到2000家;到2022年,全省化工生產企業數量不超過1000家。該《方案》還要求,全力推動化工園區整治改造提升,對江蘇全省50個化工園區開展全面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壓減至20個左右。
過去多年來,憑借著沿海和沿江的地理優勢,化工企業在江蘇省內遍地開花,對地方經濟起到了重要的拉動作用。
數據顯示,2017年江蘇省化工產業收入達兩萬多億元,全國排名第二,當時,全省的化工企業數量多達5433家。而在2016年中央環境保護督察時,該省化工企業更是達到6300余家,還曾被督察組專門作為問題反饋給地方。
在江蘇省為數眾多的化工企業中,“小”和“散”是其主要特點。據《中國環境報》報道,江蘇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原材料工業處處長李健曾舉例表示,“按目前江蘇化工企業平均規模計算,德國巴斯夫(BASF)一家企業幾乎抵得上我們上千家?!?/p>
正是因為規?!靶 ?,以及部分化工企業技術不先進,很多企業在環境理念和治理能力上難以達到環保要求。2016年,中央環保督察組向江蘇省反饋意見時,“兩灌”的化工園區違法排污、防護距離不足等問題被多次提及。
2016年12月,江蘇省啟動了“兩減六治三提升”(簡稱“263”)專項行動,以彌補生態環境這個江蘇發展中的突出短板。在該專項行動中,江蘇省提出加快化工行業結構調整,到2020年,全省化工企業數量大幅減少,化工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化工園區內化工企業數量占全省化工企業總數的50%以上。
2017年2月,江蘇省政府決定在全省范圍內開展化工企業“四個一批”(關停一批、轉移一批、升級一批和重組一批)專項行動。
在此基礎上,江蘇省政府下達“263”“減化”和化工企業“四個一批”目標任務:2017—2018年將關停2077家化工企業,其中2017年關停1149家,占關停企業總數55%;到2020年,完成轉移272家、升級4327家、重組696家化工企業;化工行業COD、氨氮、VOCS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分別累計下降13.5%、13.4%、30%;化工生產企業入園進區率提高到50%以上。
然而,一場始料未及的特大爆炸事故,令江蘇省“減化”的步伐或將大大提速。
4月3日,江蘇鹽城市決定徹底關閉響水化工園區,將陳家港鎮列入全市改善農民群眾住房條件“十鎮百村”試點,加快實現鄉村振興。同時,要舉一反三做好全市面上化工整治工作,根據省化工行業整治提升方案,進一步抬高本市化工園區、化工企業整治標準,支持各地區建設“無化區”。
江蘇省近日發布的《方案》也提到,要對1660家規模以下企業進一步排查摸底,評估安全環保風險,不達標的企業2020年底前全部關閉退出,達標的企業鼓勵進入化工園區或集中區發展。
有業內人士分析,江蘇省此輪調整優化化工行業的規劃布局,有望逐步解決化工行業原有的粗放式發展模式的遺留問題,部分小規模產能或將快速退出市場。
響水“3·21”特大爆炸事故也引發了社會對化工企業安全生產問題的反思。近期,我國多個省份開展了化工企業的整治行動,除江蘇外,包括山東、福建、浙江、廣東、天津等省市都相繼提出開展危險化學品、化工企業安全隱患排查整治等工作。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