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郭俐君
4月15日成為電動自行車產業一個全新的節點。被稱為該領域“史上最嚴”新國標的正式實施,不僅深度界定了產品本身的內涵和外延,也必將重新定義整個產業的市場格局、創新模式和突圍方向。
與原有版本相比,新國標全面提升了產品的安全性能,由原來的部分條款強制改為全部條款強制,增加了防篡改等技術指標,基本與世界通用標準接軌,對保障安全、優化產業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從研發、制造,到營銷、商業模式,行業都會進入一個真正的新時代。變革伴隨著陣痛,但痛帶來動力,助推創新。”上海鳳凰自行車有限公司總裁王朝陽認為,新國標觸發了方方面面的轉型升級,不僅僅是技術轉型,關鍵是思維方式的轉型。
新規之下,主動擁抱變革,通過自主變革把高速發展轉變成高質量發展,無疑成為電動自行車行業未來的必經途徑。
補短板 瞄準痛點打攻堅戰
“電動自行車的‘新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司副司長孫會川如是說。4月初,孫會川剛密集調研了江蘇、上海和山東等地。他認為,就整體情況看,行業和骨干企業對于執行新國標持非常積極的態度,但其中也存在一些觀望態度。
“無論無錫還是臨沂的銷售市場,新國標的車并不多。標準的生命力和公信力在于實施法治的剛性必須執行。”孫會川認為,隨著過渡期結束,新國標進一步推進,這種狀態必將被改寫,電動自行車應該積極圍繞本質問題提升品質。
從目前體量來看,我國電動自行車產業規模世界第一。“電動自行車是中國百分百的原創產品。從無到有、從批量生產到大范圍普及、創下又一個世界第一,我們用了不到30年的時間。”中國自行車協會理事長劉素文對中國工業報記者說,中國電動自行車自2003年以來增速持續高位,“十二五”以來年產銷量都超過3000萬輛,全社會保有量已超過2億輛。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狀況持續改善,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9家整車龍頭骨干企業產量占整個電動自行車產量的52%。
但伴隨高速發展,行業的痛點和難點亦日益凸顯:創新能力有待提高,產業鏈有待完善,要素支撐有待加強,如何與交通、環境、管理等建立起良性閉環還需假以時日……
“一個新生事物出現后,總是帶有一些缺陷,這個缺陷在實踐當中怎樣檢驗?能否通過一個階段的努力,彌補新標準的短板?這些都是未來思考和努力的方向。”浙江省經信廳消費品工業處處長李京寧說。
對企業而言,除了新國標,產品由生產許可證管理轉為CCC認證也是其必須面臨的考驗之一。
“根據3月出爐的一份統計數據,行業擁有CCC認證證書不超過1500張。這就是市場上看似沒車可賣的原因。”國家自行車電動自行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孫前程坦言,在許可證階段,車的設計、研發一般都是自主研發或外包給設計公司。而在目前形勢下,企業必須一只眼睛看著政策法規的變化,另一只眼睛搞研發。
“前一段時間里,有很多配套商朋友說,他們做的很多東西都廢掉了。”孫前程表示,如何真正對接市場,做出既合規又滿足需求的高品質產品,是未來行業面臨的重要課題。
而新國標和CCC認證的正式實施,無疑將倒逼企業苦練內功,加速這一進程。
調結構 智能網聯高端發力
當電動自行車被界定為非機動車那一刻起,所釋放出的最強烈信號是:企業要多層面思維,對接市場實際來調結構、做研發。
“這條路還很長,但很多企業已經投入大量精力、資金來研發新產品。”北京中輕聯認證中心主任王獻新表示,近一年來,有很多車型在申請CCC認證。最近一個多月,甚至涌現了很多原來沒有的車型,這是一個積極的訊號。
江蘇新日電動車股份有限公司就在這個層面做了很多有益探索。“在一些地形崎嶇的地方,電動自行車市場銷售不好,因為電動自行車的爬坡能力向來是短板。我們采用雙引擎技術解決了這個問題。”在江蘇新日電動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王晨陽看來,不斷引領技術創新,才能擁有核心競爭力。
創新技術讓電動自行車具備了爬坡過坎的能力,而行業整體要真正的“爬坡過坎”,需要下的功夫更多。
對新國標的反復研習,讓綠佳車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白利中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有沒有新型的材料代替傳統的材料?如何針對每一個環節進行優化?在確保質量又能夠符合標準的前提下,如何提升電控系統效率?對于這些問題的不斷探究,讓綠佳逐漸厘清了未來發展的方向。
“回歸制造業本質,電動自行車還是偏實用的工具。我們要把安全性、操作性、舒適性當做課題進一步研究。”愛瑪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負責人王偉介紹說,為了讓產品不僅好用而且好看,愛瑪做了很多大膽嘗試,比如與專業的色彩研究機構合作提升產品顏值,攜手全球知名公司致力于在控制系統實現突破等。
浙江省自行車電動車行業協會理事長陳建龍對記者表示,無論是生態上還是理念上,變革已經來臨。在政策轉變的過程中,管理部門、行業機構同企業間需要加強各方面的磨合。他進一步闡述稱,從產品開發的方向上看,電動自行車應該朝著輕量化、智能化、鋰電化、差異化、個性化方向發展。同時,產品開發的方式也在變革,需要以自主研發為主,同時走聯合研發道路。此外,創新模式也從以外觀為主轉向以核心技術為主。
就目前的市場反應看,各方面對于新規的態度都是利好的。據王獻新介紹,針對CCC認證,很多省市都發布了管理辦法,并提出了具體要求。“這種要求是前所未有的,很密集,有利于行業未來建立電動車參數相關信息的統一平臺。短期看,大家都聚焦于怎么樣滿足新國標,但也有一些優秀企業在積極研究后續差異性和產品個性化的問題,這令人欣喜。”王獻新建議,應該從垂直差異化和水平差異化兩個角度研究產品。
在這個過程中,向智能化轉型成為許多企業選擇的共同路徑。江蘇小牛電動科技有限公司CEO李彥認為,智能給電動兩輪車打了堅實的地基。小牛電動早在2015年就喊出“開創智能鋰電時代”。“不是為了智能而智能,而是希望真正做出好的產品。兩輪電動車不應該僅僅是交通出行工具,它應該是智能產品。”李彥表示,小牛擁有最充分的兩輪電動騎行數據,這對定義更好的產品是有幫助的。
“去年我重新把綠源理了一遍。我們下決心,綠源一定要強化使命感,制造安心、可靠、麻煩少的產品。”浙江綠源電動車有限公司董事長倪捷認為,“實體經濟不應該過分比較企業規模。要比什么東西是你開創的,企業要實現的價值、目的、任務在于創造高質量發展。”
“看看多少行業在迭代中活得更精彩,每一次迭代會爆發出新的需求。”雅迪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運營總裁周超坦言,“如果企業發展戰略是確定的、定位是確定的,完全可以應對市場變化的不確定。這個世界永遠在變化,又何懼政策的變化?關鍵在于不變的是什么。雅迪一直堅定更高端的發展戰略,這個更高端指的什么意思?就是回歸本質,做有實力的品牌。”
捷安特電動車(昆山)有限公司營運長陳桂耀也認為,透過材料、技術、設計的更新,或者是電動的加疊,整個產業的未來有無限擴大的可能。
“捷安特大概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研究電動自行車的技術跟產品。為什么要這樣做?因為這賦予行業更多美好的未來。研究智能,要站在以消費者的需求為中心的思想邏輯。正如諾基亞所言——智能始于人性。”陳桂耀認為,借助智能化,電動自行車將開啟一個無限美好的未來。
換動能 全產業鏈融會貫通
新國標將帶來行業的迭代,并由此描畫行業的美好未來。當這樣的信念充盈于胸并不斷被強化,產業上下游很快萌生出融合發展的強烈愿望。
“在新國標的指引下,相較于四輪車,電動自行車行業有望更快地實現智能化及網絡化。哈啰愿意聯動行業上下游的資源,共同推進這個目標的實現。”哈啰出行執行總裁李開逐認為,協作是必然路徑。
李開逐表示,哈啰過往在兩輪出行行業積累了很多經驗,也發現了很多痛點。針對痛點,哈啰出行在這一領域的鋪墊主要聚力于:搭平臺提高流動效率,更好地連接廠家和用戶;搭建車聯網系統提煉整個行業的數據化,實現更好的生態;搭建全域的能源體系,解決續航焦慮。“我們希望能在保持業務發展的情況下做一個很重要的用戶基礎的入口,沉淀、孵化和助推其他業務,打造標準化產品。”李開逐說。
“前一陣有人問我,你的產品能不能讓客戶尖叫?這問題讓我想了好久。”星恒電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馮笑說。
產品的特性是什么?底線是什么?職責是什么?對這些問題的深層次思考衍生了星恒對于創新的多維度解析。
“最底線的創新是安全及質量。新國標一出,大家說鋰電池終于銷量好了。但我們的壓力陡增。三五年前,是十萬級的量,今年是百萬級,未來是千萬級。量上的跨越,怎么守住安全和質量的底線?這才是我們第一個最基礎的創新方向。”對于安全和質量的敬畏,讓馮笑篤信核心創新的方向必須以此為根基,去思考自身與整車之間的匹配問題,并站在行業發展的趨勢上聚焦新模式,做自己產品級別的貢獻。
來自用戶企業的及時跟進,也給市場傳遞了一個積極信號。餓了么公共事務副總裁秦大勇介紹,餓了么注冊騎手300萬人,對應300萬輛電動自行車。新國標出臺以后,餓了么馬上購買500輛合規電動車投入市場,起到方向引導的作用。
新國標的推行,對于出口也是一個助推。中國自行車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郭文玉表示,出口是行業新的增長點。去年全國出口電動自行車187萬輛,比上一年增加10.8%,未來電動自行車產品出口潛力非常大。
“以鋰電電動自行車為代表的中高端產品產量比例逐年提高,不僅出口量已占50%以上,出口單價更是高達914.3美元/輛。”劉素文表示,行業品牌實力大幅提升,讓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如今,談及中國的電動自行車,特別是零部件,國外的實力買家用了兩個“更”字:性價比更高,產品更加多樣化,非常適應國外市場的需要。對于行業而言,這無疑是堅實的一大步。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