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16日發布《2019長三角一體化區域協同創新指數》(以下簡稱《指數》)報告。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成立于1980年1月,是中國最早的軟科學研究機構之一。
《指數》報告從資源匯聚、科研合作、技術溢出、產業發展和環境支撐五大維度構建指標體系,對2010年至2017年長三角區域41個城市的協同創新情況進行研究分析。報告的研究與編制由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課題組在上海市科委指導下完成。
報告顯示,長三角區域的協同創新指數總體得分從2010年的100.00分(基期)增長到2017年的178.91分,年均增長8.67%,說明自2010年以來,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水平穩步提升,發展勢頭良好。
亮點一:資源要素加速集聚,協同創新基礎不斷夯實
2010年至2017年長三角研發經費投入顯著提升,R&D經費增速普遍高于GDP增速。2017年長三角地區總體R&D投入強度為2.71%,但區域差異顯著,其中上海R&D投入強度為3.93%,江蘇、浙江和安徽分別為2.63%、2.45%、2.05%。三省一市政府在創新驅動發展的主導和引導作用較強,長三角地區財政科技撥款占政府支出的比重為4.3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56%)。
從大型儀器共享情況來看,截至2018年12月,“長三角區域科技資源共享平臺”已集聚區域內的628家單位的價值50萬元以上的儀器設施達20407臺(套)。區域內大型儀器共享為三省一市高質量科研協作提供了高能級服務。
亮點二:科研合作不斷深化,人才流動成為重要聯系紐帶
從長三角地區科研人才流動來看,總體特征表現為人才流動“高位運轉”,上海成為交匯之地。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四大城市之間的科研人才流動總量逐漸趨于平穩,上海科研人才流動性最強,且上海與南京之間科研人才流動最頻繁。
從長三角地區科研合作網絡發展來看,上海、杭州、南京、合肥四大城市是長三角地區科研合作網絡的核心節點。四大核心城市中,上海“首位城市”地位明顯,形成了“上海-南京”G42沿線、“上海-杭州”G60沿線的科研合作主干線,以及“上海-合肥”、“南京-杭州”的次級干線。
亮點三:技術溢出呈現多點爆發,兩個“三角”成為核心樞紐
長三角區域內跨省域合作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從2010年的357件增長到了2017年的1671件,7年間增長近5倍,參與跨省域合作城市從2010年的31個增長至2017年的37個。其中,滬寧、滬杭、杭寧成為技術合作主要通道,在空間上構成技術合作“三角”樞紐地帶。
從長三角區域技術專利轉移情況可以看出,上海、蘇州、南通三大技術轉移樞紐城市已逐步形成。其中,上海是典型的技術輸出型城市,對長三角區域的創新輻射能力極其顯著;蘇州是典型的均衡型城市,技術輸出量和技術輸出量基本保持平衡;南通是典型的技術輸入型城市,是長三角最大技術專利輸入城市。
亮點四:產業發展生態逐步優化,協同互補大于同質競爭
長三角國家高新技術園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數量變化呈現快速增長特征,總量從2010年的46家提升到了2017年的97家,園區的創新服務和產業集群極大改善了區域產業生態,為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動力。
從長三角區域整體產業發展生態來看,三省一市在產業大類中的同質化競爭略有增強,但基本實現細分領域的錯位發展格局。其中,上海生物醫藥產業增速最快,江蘇在新材料和智能裝備制造領域形成優勢,浙江信息服務行業發展迅猛,安徽則在裝備制造、新能源等工業領域后發趕上。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