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孟凡君
從北京西站乘坐高鐵兩個半小時就抵達了山西省省會,以山西省省會命名的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太鋼),曾因首次研發生產出“筆尖鋼”而名聲大振,如今又因自主研發生產出“手撕鋼”而譽滿天下。
8月14日,中國工業報記者隨同“中央媒體進鋼企”媒體團,乘車駛過太原市鱗次櫛比的樓宇,真的很難想象,太鋼坐落在城市森林里,坐落在生態園林中,實現了企業與城市融合發展、和諧發展。
在太鋼煉鋼廠欣賞著現代風景,在太鋼博物園感受著古樸風情,探尋著鋼鐵主業和多元產業“雙輪驅動”、綠色發展和轉型升級“雙輪驅動”、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雙輪驅動”,所演繹出的一個“科技太鋼、綠色太鋼、人文太鋼、和諧太鋼”。
面向未來,太鋼將堅持做強主業、延伸發展、多元發展、綠色發展、和諧發展,建設全球最具競爭力的不銹鋼企業,努力成為世界一流的大型企業集團。
“手撕鋼”填補了國內空白
中國工業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建國之初就被定位于發展以不銹鋼為主的特殊鋼。1952年9月,太鋼生產出我國第一爐不銹鋼,后經多次大規模擴建和改造,逐步發展成為我國最大的特殊鋼企業,引領著不銹鋼產業的發展方向。
寬幅超薄精密不銹帶鋼被公眾形象地稱作“手撕鋼”,主要應用于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軍工核電、新能源、高端電子、汽車、紡織、計算機、精密機加工等支柱行業和關鍵領域,但是由于鋼質純凈度要求高,全流程控制精密,生產難度大。為了摘取這顆鋼鐵工業皇冠上的明珠,太鋼不銹鋼“手撕鋼”創新研發團隊14名成員歷時兩年,攻克175個設備難題、452個工藝難題,經歷700多次試驗,2018年終于批量生產出厚度0.02毫米、寬度600毫米的“手撕鋼”,填補了國內空白,太鋼由此成為世界上唯一可批量生產寬幅軟態不銹鋼箔材產品的企業。
“手撕鋼”和國外企業的產品一起接受“折疊、折疊、反復折疊”折彎測試,在折疊到第30萬次時,其他品牌產品都折斷了,唯有太鋼“手撕鋼”脫穎而出。
生產一代、研發一代、銷售一代、儲備一代,0.02毫米產品的一小步,是產業發展的一大步。“手撕鋼”的爆紅并沒有讓太鋼停下產業報國、自主創新的腳步,經過認真分析行業發展趨勢,太鋼確立了新的產品研發目標,“手撕鋼”正在為中國制造創造無限可能。目前一批新研發的超薄、超平、超硬材料已經進入測試階段。
內陸型鋼廠與中心城市和諧發展
鋼鐵企業未來的競爭,一個是經濟效益的競爭,一個是環境保護的競爭。太鋼堅持發展理念和發展戰略的前瞻性,緊跟國家政策和消費升級。在經濟效益上,太鋼不追求生產規模的擴張,而是聚焦“新材料、新工藝、新領域”,著眼“首創”“首發”“首位”,致力于打造民族鋼鐵品牌,優化鋼鐵主業品種結構,著力開發“高、精、尖、特”產品,帶動鋼鐵產業技術進步,形成了以不銹鋼、冷軋硅鋼、高強韌系列鋼材為主的高效節能長壽型產品集群。
在環境保護上,太鋼把環境保護作為核心競爭要素,把環境保護作為經濟效益的增長點,確立了“1125”綠色發展模式,即樹立“一個理念”(鋼廠與城市是和諧發展的“共同體”理念)、確立“一個目標”(建設冶金行業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的示范工廠)、依靠“兩個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拓展“五大功能”(產品制造、能源轉換、廢物消納、技術輸出、綠化美化),走出一條內陸型鋼廠與中心城市和諧發展的新路子。
太鋼人認為,鋼鐵企業和城市沒有天然的鴻溝,太鋼按照“高于標準、優于城區、融入城市”的原則,推動由企業內部的小循環向社會大循環轉變,形成了“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的固態、液態、氣態廢棄物循環經濟產業鏈,實現了“廠在林中、路在綠中、人在景中”的生態格局,破解了城市鋼鐵企業發展難題。
漫步于太鋼“十里鋼城”,看不見煙塵,聞不見異味,聽不見噪音,這一切都源于太鋼秉持綠色發展理念,全面構筑綠色礦山、綠色采購、綠色物流、綠色制造、綠色產品、綠色產業“六位一體”的綠色發展體系。
作為我國都市型鋼廠綠色發展的典范,太鋼“身居鬧市,一塵不染”,已經得到了客戶的認可、公眾的認可、職工的認可。
“聞新則喜、聞新則動、以新制勝”
當前,太鋼正堅持以“質量穩定性始終如一、特色產品百里挑一、重點戰略產品市場第一”為追求,以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全面提升公司競爭力。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太鋼不銹冷軋廠作業區班長牛國棟認為,“創新是能量,創新是動力,創新是每天改變一點點,每天進步一點點。”
為激發全員創新激情和活力,太鋼大力倡導“聞新則喜、聞新則動、以新制勝”的創新理念和“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反對守成”的創新文化,持續實施“培養50名優秀管理人才、100名優秀科技人才、500名優秀操作人才”的“515人才戰略”。國家“萬人計劃”創新領軍人才、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太鋼技術中心不銹鋼研究所一室主任李國平告訴記者,太鋼研發經費的投入、研發條件的改善、研發政策的激勵,激發了員工科研的興趣。
“因為每一個品種和工藝的研發,都有一個艱難的攻關過程,都有一個極大的風險。正是由于太鋼的絕對信任,員工才敢于承擔。”李國平表示。
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太鋼煉鋼二廠轉爐煉鋼工高級技師呂濤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他在太鋼煉鋼爐前站了23年,太鋼把他培養成一名高級技師。他說,“這主要源于公司設計人才成長通道,建設創新平臺,解決生產過程中各種‘瓶頸’問題。目前,太鋼創新成果累計達1192項,累計節約成本3億元。”
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女工建功立業標兵、太鋼技術中心鐵路用鋼首席工程師王玉玲動情地說:“作為科研人員、技術人員,我慶幸選擇了太鋼,實現了個人價值。”
作為過程的建設者和結果的感受者,王玉玲始終潛心于細節,致力于太鋼產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
在表里山河,在晉陽故地,一步步驚嘆,一步步流連。太鋼的不銹鋼產品,在“華龍一號”關鍵材料上,實現了國際首發、首創、首用;在世界最大噸位化學品船上,提供了拆圖、生產、加工、配送全過程“管家式”服務;在高壓電網接地導線上,“點亮”了科特迪瓦的村莊。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