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孟凡君
能源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從自然能源時代到煤炭、電力、油氣大規模使用,再到可再生能源興起,每一次能源的重大變革,都深刻改變著世界,推動著人類進步。然而,近代以來高度發達的工業文明使地球付出了高昂的資源和環境代價,世界能源秩序進入了新一輪“調整轉換期”。
10月22日, 2019年太原能源低碳發展論壇在山西省太原市開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宣讀了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賀信。
習近平在賀信中指出,能源低碳發展關乎人類未來。中國高度重視能源低碳發展,積極推進能源消費、供給、技術、體制革命。中國愿同國際社會一道,全方位加強能源合作,維護能源安全,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更好造福世界各國人民。
捷克前總理博胡斯拉夫·索波特卡認為,未來可持續發展之路是繼續支持發展可再生能源資源,全面降低對煤炭和石油的依賴。
所有國家必須加速能源轉型
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聯合國副秘書長劉振民指出,當今世界實現可持續發展、改善人們生活和保護我們星球已成為所有國家的共同目標。自世界各國領導人通過《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以來,現在已經過去了四年,全球范圍內可持續發展的勢頭日益漸進。
“但是,目前尚有許多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無法達到或者尚無法實現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的2℃以內的目標。” 劉振民表示。
劉振民介紹,在最新由獨立科學家團隊發布的《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中,“普及能源脫碳”被確定為加快實現許多可持續發展目標的6個切入點之一。根據《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將升幅控制限制在1.5攝氏度仍然是可以實現的,但是這需要能源以及土地、工業、建筑、交通和城市的快速深刻轉變。因此,所有國家必須團結一致,加速全球能源轉型,以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氣候變化《巴黎協定》。
意大利曼托瓦省省長貝尼米諾·莫塞利認為,減少對環境影響的能源生產與可持續發展無疑是第三個千年的挑戰。據計算人類生態足跡的全球生態足跡網絡稱,人類在2019年7月29日就已經將2019一整年的地球自然資源預算使用殆盡。在此情況之下,能源生產構成了衡量一個系統可持續性的一大決定性因素。
貝尼米諾·莫塞利表示,實際上,生產能源主要是使用地下儲存的資源,尤其是天然氣、石油和煤炭,而利用此類資源會造成向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氣候變化的原因便在于此。天然氣、石油和煤炭等所謂的化石資源在今天仍然在被過度使用,國際層面上需要各國家或各國際組織作出應對這一真切環境氣候緊急情況的具體反應。
“總的來說,為了達到更具雄心壯志與決定性的成果,以抑制氣候變化帶來的災難性影響,必須不斷開發多種因素間更加有效且創新的策略和協同增效。” 貝尼米諾·莫塞利強調。
世界各國為共同目標付出行動
博胡斯拉夫·索波特卡認為,全球氣候變暖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其中人類活動對此產生的影響超過50%,人類必須對此予以積極應對。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中,《巴黎協定》將世界所有國家聯合起來,開展實質性全球合作。
“在巴黎達成全球氣候治理的長期共同目標、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努力達到1.5攝氏度的溫控目標是正確的。” 博胡斯拉夫·索波特卡認為。
日本能源環保國際促進會會長、CMI株式會社董事長竹川東明指出,《巴黎協定》確定了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的2攝氏度以內,并力爭控制在1.5攝氏度以下,讓世界各國擁有這一共同目標,并為之付出行動。2018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專題報告中提出,雖然有一些不確定因素,但若要實現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必須將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控制在5800億噸以內。
竹川東明說:“按目前的排放實況,十幾年就將達到這一排放總量,因此各國政府、投資者、生產企業以及消費者應超越國界聯合采取措施,共同行動。”
國際能源署在《2017年能源預測報告》中指出,即便考慮各國為二氧化碳減排付出的努力,到206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是398億噸。要實現“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的2攝氏度以內”這一目標,二氧化碳排放量為90億噸,即需要削減80%以上。
竹川東明認為,“作為控制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手段,節能可以削減398億噸的40%,利用可再生能源可以削減35%,而且還有CCS、轉變燃料、核能等選擇途徑。”
竹川東明強調,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是本世紀必行之的工作,一方面全力降低排放,并將二氧化碳作為可用物質進行回收、封存、有效利用、循環利用。另一方面應該充分認識包括CCUS技術、負排放技術的重要性。
各國朝著清潔低碳和電氣化的方向推進
青海省人民政府省長劉寧指出,人類在文明發展歷程中不斷追求經濟增長以擴大自由度,能源、材料和科技是其最基本的支撐。就能源來講,化石能源在生產和消耗過程中會或多或少改變和破壞生態,而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這種破壞的嚴重性。
劉寧說:“當前,世界能源供給和需求變革最明顯的標志,就是逐步以清潔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形成煤、油、氣、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多元化的能源供應綜合體。”
國家電網有限公司董事長寇偉認為,“進入21世紀以來,新一輪能源革命在全球蓬勃興起,雖然各國選擇的路徑不同,但總體上都朝著清潔低碳和電氣化的方向推進。”
對此,寇偉主要有三點認識。第一點認識:清潔低碳和電氣化是新一輪能源革命重要趨勢和特點。清潔低碳主要表現為非化石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和化石能源的清潔利用,這是保證能源供應的兩大支柱。中國能源結構長期以煤為主,實現清潔低碳轉型任務尤為艱巨,今后較長時期煤炭仍將占據重要位置,但其比重將逐步下降,與新能源呈現“此消彼長”的態勢;電氣化主要表現為電能利用范圍前所未有地拓展,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大幅提高。電動汽車的發展是一個非常顯著的標志,中國油氣資源不足,推進交通電氣化對降低原油對外依存度意義重大。
第二點認識:電網在新一輪能源革命中處于特殊而重要的位置。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中國能源資源分布與能源需求呈逆向分布,比如山西煤炭儲量占全國的17.3%,用電量僅占3.2%,需要通過電網進行遠距離輸電和大范圍配置。二是風電、太陽能發電具有很強的隨機性、波動性,大規模、高比例并網后給系統安全穩定運行帶來極大挑戰,需要電網具備強大的靈活調節能力。三是電動汽車、虛擬電廠、分布式能源等交互式能源設施大量接入,使電網負荷預測和潮流控制更為復雜,需要電網有效應對和解決。
“新一輪能源革命對電網技術、功能、形態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未來的電網將不再是單純的輸電載體,而是將成為多能轉換利用的樞紐和資源優化配置的平臺,成為友好開放、共建共享的能源互聯網。” 寇偉表示。
第三點認識:建設泛在電力物聯網為電網賦能是電網跨越升級的重要途徑。寇偉認為,“當前,以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5G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正在深刻改變著人類社會,建設泛在電力物聯網,即充分應用各種先進數字技術,實現電力系統各個環節萬物互聯、人機交互,推動電網功能、業務、管理全面升級。”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