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陳星
作為中國民族工業的發祥地之一,江蘇南通一直以實體經濟見長,也保持了重實業、興實體的傳統。近年來多個國家戰略在南通疊加,南通逐漸形成以標志性產業為主導、以先導性產業為引領、以綠色智能業態為支撐的“3+3+N”先進制造業體系,成為江蘇省首個獲評“國家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成效明顯市”的城市。
近日,南通市工信局舉辦“政府公眾開放日”活動,中國工業報記者受邀,隨南通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市民代表等深入大生集團、中遠川崎、通富微電三家重點企業走訪調研,實地了解南通市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情況。
大生集團數字化紡紗車間
“全流程”“全國產”織造百年大生
走進大生集團紡紗車間,放眼所見,各種紡紗機器正自動安靜運轉,偌大廠房內只有少數幾人通過中央計算機控制中心實時監控,整個景象與傳統紡織企業大相徑庭。
“作為國內唯一一家連續不中斷經營124年的紡織企業,大生集團始終堅持在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方面率先探索、領先一步。”江蘇大生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張啟祥告訴記者,早在2015年大生集團即建成國內首條全流程國產設備數字化紡紗生產線,實現生產流程自動化、生產管理智能化、生產環境生態化。“萬錠用工15人,生產效率提升了約15%,噸紗綜合成本比原來下降1000多元,萬錠利潤率提高2-3倍,高端纖維素純、混紡紗線與同類產品相比,銷售價格增加10%,車間產品實現零庫存。”
大生集團制訂了《紡紗智能車間參考體系結構》等五項團體標準,擁有兩個“中國名牌”,是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江蘇省智能制造先進企業,被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評為全國紡織工業先進集體、高檔纖維素纖維精品生產基地。
“今年集團還將投資2.8億元再建一個新的國家級樣板——智能化紡紗工廠,以打造數字化車間升級版為目標,將產品開發鏈、生產鏈、供應鏈全面整合,建設全流程管理云平臺,最大限度達成高速、高產、優質、高效的目標,實現國內紡織產業的新跨越,再創百年大生新輝煌。” 張啟祥對企業發展充滿信心。
“智能+”助力中遠川崎智慧運航
“今年以來,我市三大主導產業之一的船舶海工產業持續復蘇,產值同比增長12.3%。前三季度造船三大指標總體好于全國平均水平,造船完工量277.9萬載重噸,同比增長29.3%,重點船企中遠川崎全年16艘交船目標已提前完成。” 南通市工信局副局長施鶴濱介紹說。
南通中遠海運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簡稱中遠川崎)是由中國遠洋海運集團與日本川崎重工業株式會社合資興建的大型船舶制造企業。自公司成立以來,多個船型創造當時中國造船業新紀錄,鋼材利用率、萬美元產值耗電量等經濟技術指標連續多年保持國內領先,成為中國船舶行業的標桿企業。
“這個船舶制造智能車間是當年被國家工信部認定的全國船舶行業唯一的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中遠川崎副總經理仇挺說,近年來中遠川崎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先進造船技術深度融合,逐步實現船舶設計、建造、管理與服務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推動船舶總裝建造智能化轉型,并專門成立了船舶智能制造推進組,持續推進智能制造,互聯互通、數字化設計、智能車間、信息管控、產品服務“五大平臺”建設已初見成效。在9月21日人民大會堂舉行的中央企業先進集體和勞動模范表彰大會上,該智能制造推進組作為中央企業先進集體榮耀上榜。
中遠海運川崎智能制造車間
科技賦能通富微電華麗轉身
當前,信息技術與制造業加速融合,構建了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成為現代工業發展的核心目標,傳統制造業特別是電子信息產業必須搶占先機,加速智能化轉型之路。
“通富微電使用了ERP系統、MES系統、EAP自動化系統,正通過RTD(實時派工系統)等各個系統的預判,實時智能調整企業生產計劃,提高生產效率、產品合格率。”通富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蔣澍在介紹企業智能化轉型時說,通過多年建設,通富微電已打通從開始接受客戶訂單到排產、交貨等整條生產過程的智能信息通道,為智能制造夯實了基礎。通過智能制造信息系統的逐步構建,企業集約化程度顯著提升,生產率提高了15%,經濟效益突顯。通富微電在國內封測企業中率先實現12英寸28納米手機處理器芯片后工序全制程大規模生產,產品和技術廣泛應用于高端處理器芯片(CPU 、GPU)、存儲器、信息終端、物聯網、功率模塊、汽車電子等面向智能化時代的云、管、端領域,全球前十大半導體制造商有一半以上是該公司的客戶。
智能工廠建設是長期的發展過程。蔣澍表示,未來通富微電將通過建立完整的智能化IT平臺,逐步實現智能制造、智能管理和智能服務,最終實現關燈工廠、無人工廠、智慧工廠。
“推動高質量發展,實體經濟是著力點,制造業是主戰場。南通發展由制造業起家,要靠制造業尤其先進制造業走向未來。南通制造也必將是綠色智造。”南通市工信局局長王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強調。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