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王蕾
2019年,南京的發展“穩、進、好”。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4050億元,位居東部地區GDP過萬億元城市和全省首位;凈增高新技術企業1475家、增長47.3%,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6685家、比上年翻一番,全面實施優化營商環境100條,躋身2019中國城市營商環境指數評價第五位、全國重點城市網上政務服務能力評估第二位。中國(江蘇)自貿試驗區南京片區獲批設立。
2020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將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同時要為“十四五”發展和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打好基礎。為確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南京推出一系列有效舉措,助推高質量建設“強富美高”新南京邁出新步伐。
做好“穩”字當頭
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完善和強化“六穩”措施,確保經濟實現量的較快增長、質的穩步提升。集中精力推進368個市級重大項目建設,力爭當年有效投入達2400億元。猛攻項目轉化達產,工業增加值增長6.5%,凈增規上工業企業300家以上。以“新服務”推動消費升級,加快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外貿綜合服務平臺特色發展,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增長10%以上。
發揮國家級新區和自貿區疊加優勢。全力推動江北新區和自貿試驗區南京片區功能集成,為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提供支撐。圍繞投資貿易自由、人才流動自由、金融開放等重點,持續開展“1+N”首創性和差異化政策探索。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自主創新先導區,高水平建設國家集成電路設計服務產業創新中心、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等平臺,引導頂尖實驗室、跨國公司實驗室加快集聚,推動國際研發合作。
做大集成電路設計產業,發展基因診斷、高端醫療器械等核心技術,確保集成電路、生命健康產業規模分別突破500億元、1000億元。加快布局數字金融等新業態,開展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和債券、股權融資支持工具試點,創建金融支持科技創新改革試驗區。支持全市各類經濟功能區建設自貿試驗區聯動創新區,推進臨空經濟示范區建設,發揮空港保稅物流中心(B型)作用,發展航空制造、保稅物流等產業,打造開放新引擎。
做強產業地標
圍繞“4+4+1”主導產業,聚焦五大產業地標,實施產業基礎能力再造工程。加快建設集成電路產業創新中心,力爭每個產業地標建成一家全國有影響的產業創新平臺。實施產業地標強鏈計劃,圍繞重點領域,引進高端項目,開展關鍵技術揭榜攻關。提升軟件和信息服務產業發展能級,爭創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實施“專精特新”培育計劃,新增省級“專精特新”企業10家、國家單項冠軍2家以上。開展質量提升行動。
服務實體經濟夯實產業基礎。支持民營企業“新28條”,引導其做精做強主業、提升發展質量。提升“南京金服”平臺功能,支持金融機構開展中小微企業續貸服務,發揮轉貸互助基金實效。推動民營企業用好多層次資本市場,擴大直接融資規模。
堅持專業化方向,加快發展科技服務、金融信息、現代物流為重點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數字經濟賦能產業轉型升級。制定實施數字經濟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組建市大數據公司。布局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培育“數據市場”和“算法市場”,建設“人工智能+”“5G+”等應用場景。大力發展“5G+工業互聯網”,推進華東地區工業互聯網應用體驗中心、工業互聯網頂級節點災備中心等建設,打造一批運用平臺,推動企業“上云”“用云”。
加大創新培育力度
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快發展,凈增高新技術企業1400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長15%。持續開展“生根出訪”,建立以項目為紐帶的穩定合作機制,布局建設并高效運行海外協同創新中心,聯合開展重大前沿科技攻關。充分發揮在寧高校院所作用,放大資源效應,拓寬合作渠道。實施“百校對接計劃”,繼續實施“創業南京”英才計劃和“寧聚計劃”。
支持網絡通信與安全紫金山實驗室建設,爭創國家實驗室。促進新型研發機構提質增效。深化“兩落地一融合”工程,放寬準入條件,鼓勵高校院所、科研力量、社會資本參與新型研發機構建設。
推進高新園區企業化運作、管理團隊聘用制改革,加大對產出指標的考核力度,確保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全市65%以上。 新建30萬平方米城市“硅巷”。擴大寧創貸、蘇科貸等規模,成立市級科技創新基金(子基金)投資聯盟,新設10支以上天使子基金,加大對初創期、成長型企業支持力度。
激活發展潛能
落實《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實施優化營商環境政策新100條。推動企業開辦實現全流程網辦,簡化企業跨區域遷移流程,全面推行簡易注銷登記。推進“寧滿意”工程,“一網通辦”事項較去年翻兩番,形成50個“一城通辦”事項目錄。持續推進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加大區域評估推行力度,探索智能化審批改革試點。提升企業自主知識產權能力,高水平建設中國(南京)知識產權保護中心。
實施工業企業資源集約利用績效綜合評價,創新工業用地更新利用方式,推動建設用地增存掛鉤、增流掛鉤、增違掛鉤。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創新項目融資機制。開展開發園區去行政化改革。
推進要素集聚化,對重大產業項目,優化招商資源配置,集聚土地、載體、政策、金融等要素資源,全力保障重大產業項目成功落地。推進招商精準化,突出主導產業、聚焦產業地標,瞄準世界500強、行業龍頭企業,集中精力開展重特大項目招引,實施靶向出擊。
實施科技創新合作等“六大行動”,支持商貿流通、軌道交通等優勢產業加快“走出去”,提升“寧新亞”“寧滿歐”班列輻射能級,支持中阿產能合作示范園等建設,加強與沿線國家友城的人文交流和經貿合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