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 韓登軍 通訊員 劉志勇 劉學琰
最近,國資委公布的“中央企業百名杰出工匠”名單,中建鋼構江蘇廠焊培中心主任邱明輝列榜。這位42歲的“焊將”,從事焊接工作20多年來,憑借孜孜以求、勤勉刻苦的精神,練就了一身精湛的焊接技藝,掌握了手工電弧焊、氬弧焊、氣保焊、埋弧焊等焊接方法,在焊花飛揚中焊就了人生精彩,體現了人生價值。
他,先后獲得 “全國技術能手”“央企技術能手”“無錫市勞模”“江蘇省十佳行業工匠”“中建鋼構首席焊接培訓師”等多項榮譽,當選為“央企青聯常委”,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他,是焊工業內名副其實的“邱大師”,是鋼構智造行業的“邱創新”,是同事心中言傳身教的“邱先生”,是藍領中匠心獨運的“邱工匠”。
循著他成長的步伐,迎著飛濺的焊花,被他那股“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的精神所感動著、激勵著——
焊花在險難處綻放
21年前,19歲的邱明輝為了支撐家庭,到一家小作坊拜師學習焊接技術,從事廢棄船體火焰拆卸和焊接。置身于灼眼的焊花中如同登上了焰火飛揚的舞臺,他暗暗下決心,既然選擇了就要認真學好。他聚精會神地聽師傅講授焊接操作技能,不厭其煩地跟著師傅練習。
隨著實踐經驗的日益積累,強烈的求知欲讓他更渴望獲得理論指導,以化解一個個在操作中遇到的謎團。于是,他開始自修大專教材,系統地閱讀焊接工藝、焊接設備等專業書籍,利用工作閑暇時間廣泛涉獵,啃下了一大摞電焊工藝學方面的書,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為了搞清一個關鍵環節,他邊學理論邊操作,有時一熬就是幾個通宵。
蒼天不負有心人。短短幾年時間,他不僅熟練掌握了手工電弧焊、氬弧焊、二氧化碳氣保焊和埋弧自動焊等焊接技術,還系統掌握了焊接工藝、設備等方面的理論知識,由一名普通徒工迅速脫穎成為焊工師傅。
2010年2月,機緣讓邱明輝加入中建鋼構江蘇廠。作為外來的黑馬“焊將”,他受命支援鄂爾多斯項目,首次從幕后轉戰現場。
在強手如林的新單位,為了更好地探究各種有效的焊接技術、焊接工藝和焊接質量措施,邱明輝不斷鉆研,拓展焊接知識面,將理論與生產施工相結合,技術更加精益。他由一名焊接作業人員被提拔為焊接管理人員,主持焊接試驗與培訓中心的日常工作,工作內容涵蓋了焊工技能培訓、焊接工藝研究、焊接質量巡檢、焊接新設備調試等。
在施工現場,他成為天津高銀117、中國尊、伽馬大清真寺等“高、大、新、尖、特、重”工程的官方焊師。在比賽現場,2014年,他代表中建系統參加“嘉克杯”國際焊工技能大賽,在292名選手中奪得第13名,為參賽中國選手中第一名。在公司大海外戰略拉開帷幕后,邱明輝相繼通過了歐標、美標兩大標準體系的焊工資質認證,成為了與國際接軌的優秀焊工,獲評公司“首席焊接培訓師”。“邱大師”的稱號也隨之傳開。
“邱大師”憑借著刻苦鉆研的作風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多次攻克重大工程焊接難題。他與團隊面臨Q420材質焊接易出現缺陷的難題,經過反復實驗研究出一次性焊接成功的工藝方法。
幾年前,他接到蕰藻浜大橋項目的緊急求助,項目現場鑄鋼件焊接發生焊縫大面積開裂情況,此時距離鑄鋼件吊裝僅剩48小時,留給鑄鋼件焊接的時間不足24小時。邱明輝第一時間趕到項目現場,通過對現場焊接環境的考察與焊接工藝的研究,2小時內給出了改進方案。對最重要的焊接部位,他親自上陣, 200mm厚的鑄鋼件焊縫一次檢測100%合格。經過18小時不停歇的焊接作業,鑄鋼件的焊接取得圓滿成功,疲憊的他和同事們在項目現場倒頭就睡著了。
這位皮膚黝黑神的湖北漢子還上演了一場至今在全國系統內傳頌的“人機大戰”故事。一次,單位引進了一臺弧焊焊接機器人,當原設備廠家調試人員得知這位其貌不揚、個頭不高的工人是焊接高手時,便略帶挑釁地說:“邱師傅,機器人來了,你就要下崗了。”“不一定”邱明輝帶著微笑淡淡地回應道。經過一番激烈“人機交戰”,機器人效率更高,邱明輝焊縫質量更好,最終雙方打平。從此,邱明輝與智能制造也結下不解之緣。
焊花在創新時飛舞
新時代、新平臺,機遇與挑戰并存,相比原來單一的焊接工作,焊接培訓師的崗位增加了很多新內容。隨著公司業務的拓展,焊培中心也面臨工藝評定、焊材檢測、科研工作等方面挑戰。
作為焊接培訓師,邱明輝將壓力變成不斷前行的動力,學習三維建模等新技能,在焊培中心增加了焊接工藝研究、焊接質量巡檢、焊接新設備調試等工作內容。
新型雙細絲埋弧焊設備一種高效的焊接設備,理論上能提高60%的焊接效率,同時降低40%的能耗。原設備廠家在還未正式投入市場前,到江蘇廠進行試驗推行。高負荷的試用頻率,使設備導電嘴經常發生燒損、粘絲及送絲不暢等情況。設備廠家遲遲拿不出解決方案,試用陷入僵局。此時作為焊接新設備推行專員的邱明輝迎難而上,連續1個月的實操、研究,制定導電嘴的改進方案。最終,導電嘴的改進取得圓滿成功,該方案也獲得一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邱明輝至今還記得,那年正值“嘉克杯國際焊接技能大賽”全力備賽時期,江蘇廠趕搶蘇州體育中心項目工期,車間相貫線切割機無暇制備圓管試件,為此購買專用的小型坡口機成本較高。
為提升參賽焊工的操作水平,保證訓練質量,邱明輝對車間小車式火焰切割設備進行改造,使其成為縱向、橫向、角度、速度等均可調節的圓管坡口開設機。不但提高了器械的開設精度和效率,為公司節約了成本,還提升了原有火焰切割設備的使用壽命。這一項技術后來在各車間推廣應用,并申請實用新型專利。
如今,由他創新研發的首臺“便攜式Mini型弧焊機器人”在中建鋼構投入運行。首次在超高層施工現場開展Mini焊接機器人試驗。在江蘇第一高樓——蘇州國金項目,機器人順利完成了43層外框柱對接處的施焊。焊縫外觀成型美觀,合格率均達到100%,開創了國內機器人超高層焊接的先河,大大提高了焊接智能化水平,解決了小空間施焊的難題,使厚板焊接效率提高了125%。同時,為公司創收幾千萬元,獲得焊接機行走動力系統等發明專利10多項。此后不久,由他和團隊完成的《超高層建筑超厚板復雜鋼結構節點制作技術研究》成果獲“第五屆全國職工優秀技術創新成果優秀獎”。
焊花在凝聚中閃爍
作為群體中的一員,邱明輝始終像焊條一樣,用自己的光和熱把大家凝聚起來。
時光倒回2011年,那年他參加全國工程建設系統職業技能競賽,在100多位參賽選手中,獲得了氣保焊單項第五名的成績。公司領導決定讓邱明輝參與焊培中心日常管理,負責焊工培訓工作。
來到焊培中心,他首先想到的是怎樣改善焊工們的培訓環境,提升培訓質量。他采用圓管廢料及螺栓等隨處可見的材料,經過多次試驗,制作出了可調節多種焊接位置的工裝支架。這種工裝僅僅幾秒鐘即可裝卸試板,實現多種焊接位置的訓練學習。借助這些自主制作的設備,經過工作室6名成員的指導培訓,公司1352名焊接作業人員通過了焊工取證考試,推動著江蘇廠產業工人升級。
為了改善焊工們的作業環境,他查閱大量資料,自主設計、制作出了可多角度調節的除塵裝置。該裝置通過柔性支管、主管將煙塵排出室外,并且管道內設置層層過濾裝置,減小了環境污染。他還將其優化成便捷的可移動式,使該設備能在車間焊接區域內靈活移動。
2015年,邱明輝藍領創新工作室成為公司首批掛牌創新工作室之一。工作室集焊工培訓、考試取證、焊材復驗、焊評試驗、科研試驗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焊接管理機構。在邱明輝的感染下,越來越多的人與他并肩作戰。
近年來,邱明輝藍領創新工作室圍繞“智能制造”開展科技攻關,對車間常用設施和工藝提出很多改進意見,自主研發了可移動式焊接設備及工具存放裝置和一種適用于小空間施焊的焊接設備、便攜式焊縫尺寸測量卡尺等一系列焊接設施。先后獲得了9項省部級工法、12項國家專利,每年為公司創效超過800萬元。2019年,公司引進高效焊接設備,邱明輝團隊順利實現了非標鋼結構智能焊接等功能的設備改造、落地推廣。
邱明輝和他的同事們,憑借一身精湛的焊接技藝和不怕吃苦的鉆研精神,用焊花點亮了成功之路,踐行著中建鋼構“鐵骨仁心”的企業精神,為建筑行業的中國制造、大國工匠增添一抹風采。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