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 ) 多孔腔鏡手術 ( 右 ) 單孔腔鏡手術
北京術銳正是一家專注于新一代機器人輔助腔鏡手術系統獨立自主研發、生產和銷售的中關村科技企業,為醫院提供“術前規劃—術中操作—術后管理”一體化全智能手術的完整解決方案,兼容多孔和單孔兩種術式,提高醫生術者的手術精細程度、緩解醫生做手術時的疲勞。
▲術銳單多孔模塊化腔鏡手術機器人
2017年商業運營至今,北京術銳已成功研發出多款型號的腔鏡手術人機器人系統。
對這種腔鏡手術機器人而言,精確性無疑是重中之重。而北京術銳腔鏡手術機器人已經通過一系列“神奇操作”,證明了自己“手上”的活有多細致。
通過下面的視頻,我們一起來見識下術銳手術機器人給葡萄做縫合手術的“神操作”吧。
要知道,圓圓的葡萄不但柔軟光滑,還會滾動,縫合一顆小小的葡萄,難度可想一般。這也更能展示出“心靈手巧”的術銳手術機器人的穩定性和高性能。
北京術銳研發工程師介紹,北京術銳手術機器人操作能如此細致,是因為北京術銳以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獲中美專利授權的多桿連續體機構專利設計突破了“腔鏡手術精準操作”這一關鍵技術,可用于泌尿、胸外、普外等科室,既能實施多孔腔鏡手術,又能實施單孔腔鏡手術,可根據病人病情選擇執行,進一步減少病人創傷。
更讓人嘆為觀止的是,北京術銳手術機器人精度可以達到,將小小的生鵪鶉蛋,完好無損地剝掉外殼。
北京術銳創始人、首席技術官、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徐凱介紹,標準配備的北京術銳腔鏡手術機器人,由控制臺、手術執行臂和成像系統三部分組成,機器人的參與可以使腔鏡手術操作能夠更加直觀和更加精準。
術銳機器人的最大特點在于,一是采用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連續體蛇形手術執行臂,并在末端增加了手腕結構,使得其手術操作靈活性更強。二是憑借連續體機構的結構適應性,只需要一套術銳機器人系統就可開展單孔腔鏡、多孔腔鏡、內窺鏡治療等多種術式,能提供更廣泛的臨床應用。
掌握核心技術,力破國外壟斷
近二十年來,腔鏡手術機器人市場長期由國外研發廠商壟斷。打破壟斷,研發出價格低廉、效果更佳的國產手術機器人是北京術銳創立的初衷所在。
2004年,在清華大學取得工學學士和碩士學位后,徐凱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手術機器人技術先驅Russell Taylor教授。
后來,徐凱又參與了單孔腔鏡手術專家Dennis Fowler教授領銜的全球首套直徑15mm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IREP系統的研發。
當時,一家加拿大創業公司從哥倫比亞大學手中拿到該專利商業化授權并向徐凱拋出誘人的橄欖枝,但他仍然選擇留在學校繼續深入研究,進一步打磨自己所學的腔鏡手術機器人技術。
“自己的科研成果由自己來轉化”,經過多年的學習后,徐凱掌握了學科內的理論知識體系,意識到這個產業未來有著巨大的商業價值,也有了回國創業的想法。
2010年,徐凱學成歸國,并進入到上海交通大學任教,專心突破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在產業化方面的難題。盡管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能夠避免多操作臂復雜的術前擺位,簡化手術流程,減少對患者的傷害,但其對手術機械臂靈巧度、精度、強度以及工作空間的設計要求也更高。
直到2014年,徐凱自主研發出“對偶連續體機構”這一創新性設計,掌握了基于超彈性鎳鈦合金連續體機構的設計和制備,在不影響連續體機構形變彎轉的運動靈活性條件下,大幅度提高了連續體機構的負載能力和結構可靠性。
基于這項核心技術,8mm直徑的手術工具就能實現足夠大的腹腔內運動范圍和足夠的負載能力。此外,該技術也保障了布置在病患體外的手術定位機械臂不發生擺動,從而降低了因體外定位機械臂碰撞導致的運動失控的風險。
得益于上海交大推出的“科技成果自主轉化”政策,徐凱得以將一系列核心技術轉入北京術銳,并以此為基礎,自主研發拓展出一系列關鍵技術與核心部件。
如今,北京術銳擁有資深研發工程師數十名,多來自美敦力、西門子、GE等世界知名醫療公司,擁有5到12年的手術工具和醫療裝備研發經驗,并擁有諸如美國密西根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天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優勢工科院校學歷學位,機電一體化機器人和醫療器械設計研發的經驗豐厚。
圍繞核心技術,北京術銳已獲得數十項中美專利授權,正逐步構建起自家手術機器人全套系統的技術壁壘。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