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9日,在2020中關村論壇發布會上,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關村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趙弘研究員發布了“中關村全球科技園區創新發展指數2020”。
趙弘研究員指出,當前,全球科技創新日趨活躍,科技合作不斷加強。在世界創新格局中,科技園區已經成為發展高技術產業、推動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目前全球100多個國家有500多家科技園區,有很多科技園區已經成為所在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引擎。
為把握科技園區發展的內在規律和未來走勢,在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的大力支持并指導下,中關村創新發展研究院從今年開始編制“中關村全球科技園區創新發展指數”。趙弘研究員詳細從指數指標體系設計、指數2020主要結論以及展望三個方面進行了介紹。具體如下:
一、指數指標體系設計
指數依據系統性、科學性、可比性、可操行性原則,設置創新、產業、環境三個一級指標,在三個指標之下分設十個具體指標。
創新反映科技園區發展的源動力,是科技園區的核心競爭力所在。選取“企業研發投入”、“全球頂尖科學家”、“世界一流大學和科研機構”三個指標,用來測度人才、資本、機構平臺等創新要素的富集程度和層級水平,同時選取“PCT專利申請”作為創新產出的測度指標。
產業反映科技園區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鮮明特征。選取“企業數量”、“全球領軍型科技企業”和“企業營收”三個指標,用以表征園區企業的聚集度、園區企業在行業中的影響力和園區對區域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
環境是科技園區吸引人才、激發人才創造力的基礎條件。選取“風險投資機構”、“本地營商環境”、“本地生活品質”三個指標,用來體現園區專業服務的完善程度、營商便利度和創新創業者的生活舒適性。
研究團隊從園區官方披露信息、國際機構和國際組織的公開出版物以及第三方機構發布的權威榜單等渠道,廣泛采集全球科技園區的相關信息和數據,重點關注中國、德國、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新加坡、瑞典、英國、美國等國家的20余家代表性園區,編制形成指數報告。
二、指數2020主要結論
指數2020顯示,當前全球科技園區持續推動創新升級、產業集聚、環境優化,構成全球創新網絡的重要節點。
(一)科技園區創新資源富集,高水平成果產出豐碩
全球有四分之一的科技園區企業R&D經費超過1億美元;代表性園區中約300家企業入選“全球研發投入2500強”,研發強度達到8.8%。“全球自然指數TOP10”中有7所大學與科研機構坐落或鄰近科技園區,“全球高被引科學家”的五分之一來自科技園區。代表性園區2019年PCT專利申請超過2.8萬件。
從代表性園區來看,美國硅谷創新能力表現突出,各項創新指標均位居全球前列,尤其是突破性前沿技術優勢明顯;中國中關村創新資源集中度高,企業研發投入規模大;英國劍橋科技園、韓國大德研發特區、日本筑波科學城基礎研究創新資源豐富;中國深圳高新區PCT專利申請最為活躍。美國硅谷、中國中關村、韓國大德研發特區、荷蘭埃因霍溫高科技園等園區成為所在區域的重要創新源頭,專利產出均占到所在區域的40%以上。
(二)科技園區科技企業集聚,引領全球高技術產業和新經濟發展方向
全球科技園區入駐企業超過15萬家,全球獨角獸企業有40%誕生于園區,“全球科技品牌價值100強”企業一半以上來自園區。有35%的園區營業收入超過1億美元,代表性園區有100余家企業入選“全球上市企業2000強”。
從代表性園區來看,美國硅谷持續引領全球ICT產業發展方向,中國中關村以電子信息為主導的高技術產業總收入近萬億美元,中國臺灣新竹科學園形成全球領先的半導體產業集群,瑞典西斯塔科學城、法國索菲亞科技園、印度班加羅爾軟件園、中國深圳高新區等也是全球ICT產業的重要集聚區。美國北卡三角研究園、英國劍橋科技園、中國張江科技園等是全球生命健康產業的重要集聚區。美國硅谷、中國中關村是全球科技創業最為活躍的園區,每年新設立初創企業超萬家,獨角獸企業數量位居全球前兩名。
(三)科技園區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宜居宜業環境不斷改善
全球最佳創業生態系統主要分布于硅谷、紐約、倫敦、北京、特拉維夫、斯德哥爾摩等城市,科技園區已經成為這些城市最佳的創新創業標志區。全球活躍的風險投資機構和孵化器有36%將總部設立在園區。
新加坡科學園營商環境位居全球前列;美國硅谷、中國中關村積極推動適應新經濟發展的行業規范;韓國大德、日本筑波頒布專門法律文件為園區發展保駕護航。
瑞士蘇黎世科技園、德國慕尼黑科技園等歐洲園區所在城市的生活質量評價位居全球前列。
三、展望
當前,全球科技園區總體呈現融合、開放、轉型的發展趨勢,新生態、新業態、新形態不斷涌現。未來將以“中關村全球科技園區創新發展指數”的編制和發布為契機,繼續推進以下工作:
一是拓寬渠道,擴展信息來源。誠摯邀請全球更多的科技園區加入指數的編制,共同對全球重點園區開展問卷調查,全方位、多層次采集數據。
二是關注趨勢,深化研究。持續跟蹤科技園區發展的新趨勢、新走向,進一步完善指標體系設計,更全面、更深刻、更準確把握全球科技園區發展的新特征、新模式,讓全球科技園區共享指數編制成果和園區發展經驗。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