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專家和學術委員會主辦、北京全路通信信號研究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承辦、重慶市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協辦的2019年協會重點科研專項區域軌道交通協同運輸與服務體系應用研究課題驗收評審會近日在京召開。
課題評審專家組審閱了課題相關送審材料,與會專家與課題參編單位進行了充分交流和討論后認為課題組提交材料齊全,研究內容和成果符合任務書要求,達到了預期目標,同意通過驗收。
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宋敏華、協會專家學術委執行副主任仲建華,重慶市鐵路集團董事長官波,陜西城際鐵路有限公司董事長白俊峰,溫州市鐵路與軌道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杜運國,成都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鄭永平,北京全路通信信號研究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嶺,西南交通大學教授彭其淵,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郭鍇,重慶交通開投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車天義,以及廣州地鐵集團、中鐵二院等10余家單位的領導和代表出席會議。
指導專家組由協會專家學術委副主任及北京市重大項目建設指揮部原總工程師楊廣武、協會專家學術委委員及河北雄安新區主任特別顧問趙鵬林、天津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劉純潔、協會專家學術委委員及太原市軌道交通發展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宋立新、協會副秘書長王雁平、協會專家學術委副主任及成都地鐵有限責任公司董事于波、協會專家學術委秘書長及北京《都市快軌交通》雜志社社長韓寶明、協會專家學術委技術部主任邢智明、協會專家學術委綜合業務部主任劉培棟組成。大會由仲建華主持。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與城市群進程加快,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等多種制式在城市群區域中發揮了主要交通骨干的作用。但長期以來,我國軌道交通受管理模式及技術發展限制,區域內各制式間沒有形成聯動,各自為政、信息割裂的現狀制約著運輸效率和服務質量的提升。而當前大數據分析、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圖像識別、網絡通信等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成熟應用,為突破區域軌道交通協同運輸與綜合服務理論及技術研究提供了可行性。近年來,京津冀、廣州、重慶、成都、陜西和溫州等重點區域正在進行“四網融合”互聯互通項目建設,為區域軌道交通協同運輸與服務體系研究奠定了前期基礎。
重慶圍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交通強國試點戰略,統籌謀劃“四網融合”發展,提出構建主城區一張“快慢結合、提速提質”的軌道交通網絡,構建高效銜接、資源共享的都市快線網絡體系,與城軌可實現多點換乘,并預留與鐵路貫通運營的條件;陜西城際已開通運營的陜西城際機場線與在建的西安地鐵14號線,基于資源共享,建設了統一的協同調度指揮中心,按照統一標準、貫通運營的原則,實現了同制式跨線互聯互通應用實踐;成都依托在建的地鐵17、19號線及開通的18號線等城軌快線系統進行同制式貫通和跨線運營應用實踐,實現一條線路整合數條線路功能,充分滿足多種運輸需求;溫州已開通的溫州市域S1線是采用城市軌道交通模式運營,連接主城區和周邊組團的市域鐵路,與規劃中服務主城區的地鐵M1、M2線形成“市域鐵路S線+大運量系統M線”的雙層次線網;廣州側重于粵港澳大灣區鐵路規劃及珠江三角洲地區城際軌道交通網規劃的多制式成熟網絡協同運輸與服務,建設跨制式協同運輸和同制式跨線,建設廣州綜合交通樞紐應用實踐。
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重點科研專項區域軌道交通協同運輸組織與服務體系應用研究主要進行五個方面的研究,一是區域軌道交通協同運輸與服務需求研究;二是區域軌道交通協同運輸與綜合服務理論研究;三是區域軌道交通多制式協同技術與應用系統研究;四是區域軌道交通同制式跨線及跨制式協同運輸與服務應用實踐方案;五是區域軌道交通協同運輸與服務技術導則。
宋敏華表示,交通一體化是城市群協同發展的基礎和先導。隨著軌道交通網絡規模的不斷擴大,軌道交通運輸服務的不斷完善,大幅縮短了區域內的時空距離,有力促進了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加速了城市群的培育、發展與壯大,發展區域軌道交通很有必要,區域協同發展面臨良好機遇,三網融合建設時機已經成熟。
官波表示,隨著新型城鎮化的加快推進和城市群的興起并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城市群交通發展需求呈現新特征,開展區域軌道交通協同運輸與服務體系應用研究,正當其時。課題從國家交通發展戰略考慮,聚焦應用,成果能為我國區域軌道交通的發展提供指導意見。重慶市鐵路集團會以本次研究為契機,加強創新管理,攜手推動區域協同發展。
北京全路通信信號研究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嶺作為課題編制單位代表匯報了課題研究情況。項目研究總體上實現了助推區域軌道交通協同運輸與服務體系快速發展,指導區域軌道交通協同運輸與服務系統有序、規范發展的目標。在項目結題后,各家單位依然戮力同心,努力將項目設計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在區域軌道交通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與會指導專家在認真聽取課題匯報后,提出中肯意見及建議。
劉培棟表示,區域軌道交通協同運輸與服務系統實際是目前軌道交通行業重要發展方向,具有較強現實意義。課題研究成果豐富、達到了科研課題結題標準。后續應進一步深化標準體系研究,推進與既有城市軌道交通相關標準之間的銜接和統一。
韓寶明表示,課題研究成果具有諸多技術亮點,研究團隊覆蓋產、學、研各個領域,以用戶需求為主導,理論研究、工程實踐相結合,形成了可落地、可實踐的應用研究成果。后續在深化研究與應用推廣中,建議進一步加強多制式軌道交通協同發展與城市功能結構之間的關系,推進未來城市群與都市區發展模式從“攤大餅”向“珍珠串”的發展模式轉變。
王雁平表示,目前國家正在推進“十四五”規劃,城市群與都市區快速發展是未來的大趨勢,課題研究切合實際,打破了傳統單制式獨立規劃、建設與營運現狀,在研究內容中多次強調提高服務質量,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建議后續繼續深化《區域軌道交通協同運輸與服務系統白皮書》編制,基于區域軌道交通協同運輸與服務技術導,進一步推進示范工程建設,快速形成示范效應,并加強宣傳和輿論引導,使區域軌道交通協同運輸的理念深入人心。
劉純潔表示,課題研究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發展理念,各參與單位通過歷史總結、現狀分析和未來思考,共同形成了區域軌道交通協同運輸與服務應用技術與豐富經驗,推進多制式軌道交通協同運輸具有歷史緊迫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由于不同城市在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和發展階段上存在較大差異,區域軌道交通協同運輸與服務系統建設應當因地制宜、逐步推進,在實施過程中具備足夠的靈活性與多樣性。
邢智明表示,區域軌道交通協同運輸與服務系統建設包括五個方面的協同:線網規劃協同、設施設備協同、感知與信息協同、運營管理協同與業務決策協同。其中,信息與感知協同相對容易實現,線網規劃協同與運營管理協同由于涉及對現狀管理模式與管理機制的突破,在實際應用中應當重點考慮,積極推進區域軌道交通協同運輸與國家宏觀政策的有力銜接,因勢利導,推進整個區域軌道交通行業的良性發展。
于波認為,課題研究成果充分體現了國內多方式交通網絡融合的發展方向。多制式軌道交通的協同與融合過程中,跨線直通客流輸送模式和中轉換乘客流輸送模式二者并重,因地制宜地選擇不同模式,共同支撐整個區域多制式軌道交通網絡的客流組織銜接優化。同時,在應用實踐中應著力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重視有軌電車,甚至是常規公交在軌道交通網絡客流集散方面的作用。
宋立新表示,區域軌道交通協同運輸與服務系統建設要充分重視區域發展的多元化問題。例如,城市群與都市區兩種區域類型在發展模式上就具有明顯差異,不同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也各不相同,如何解決好多制式軌道交通、多層次區域類型之間的協調關系,把握好區域和城市規劃結構、軌道交通網絡規模、項目建設時機、財政承受能力等多種影響因素,這是在應用推廣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趙鵬林表示,區域軌道交通協同運輸與服務體系應用研究高屋建瓴、著眼長遠,研究內容具有前瞻性。然而,由于目前不同區域、不同制式軌道交通運營單位對這一概念的理解還不太深入,應當加強對區域軌道交通協同運輸理念、內容和目標的推廣和宣傳,進一步細化研究應用過程中的投融資模式、建設模式及運營管理模式等內容,加強課題研究成果的產業化設計。
楊廣武表示,課題研究成果豐富,課題符合國家發展需求,研究思路明確,結構清晰合理,內容全面。特別是《區域軌道交通協同運輸與服務技術導則》,具備較強的實操性和應用價值。《技術導則》作為標準規范的先驅,為后續相關規范的編制奠定了基礎。未來應結合示范工程實踐,進一步推進標準體系構建。
仲建華在會議總結中指出,當前乘客區域出行需求旺盛,軌道交通發展已從高速度向高質量轉變,國家層面相繼出臺多部市域軌道交通指導文件,研究和發展市域軌道交通、市域(郊)鐵路的時期已經成熟。本課題研究思路明確,結構合理,內容翔實,研究成果對行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他建議,一是《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及國家發改委相關文件對建設現代化城市群、都市圈具有明確的指導性意見,本課題研究應加以考慮,與國家政策最新解讀保持高度一致;二是跨制式協同是必要的,在同一種制式下互聯互通運行模式是實現交通融合發展的有效手段;三是課題組會后應對科研項目成果進一步梳理,完成后續成果評價。
會后,與會人員參觀l了中國通號實驗室并進行座談交流。(孫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