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人類減貧事業的歷史高度,精心謀劃中國精準脫貧工作。2019年獲評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的宜賓五糧液集團有限公司,將扶貧工作視為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發揮企業優勢,在基地建設、產業打造、消費幫扶、教育扶貧等方面積極實踐,構建了一套精準扶貧模式,定點幫扶四川省宜賓市興文縣、屏山縣,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2015年以來,五糧液成立了扶貧開發攻堅領導組,通過選派扶貧干部掛職蹲點、依托地方資源建立產業基地、以購代捐促進產業生產、建設釀酒專用糧基地等多項舉措,因地制宜幫扶對口貧困區縣發展優勢產業。
宜賓市興文縣地處烏蒙山區,曾是四川88個貧困縣之一,也是四川省最大的苗族聚居縣。受自然、地理、歷史、文化和經濟等原因影響,當地產業發展長期滯后,居民收入較低。在對口幫扶興文縣的過程中,五糧液將扶貧車間建在村上,讓當地貧困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同時,積極協助幫扶地區解決產品滯銷難題,打造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增綠的精準扶貧創新模式,使扶貧效應得以持續。
通過推進產業扶貧、打造扶貧車間,五糧液對口幫扶的縣域經濟產業發展得以加快,致富活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激發。據不完全統計,僅在興文縣玉屏鎮九角村、共樂鎮新陽村等貧困村建設的扶貧車間,就幫助500多名村民實現了就業脫貧。
在興文縣,五糧液以企業經營的理念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打造種養搭配、產業融合的五糧液青山巖竹林(苗圃)產業示范基地,以紙漿竹為主發展竹石盆景、林下種養殖業等輔助產業,使貧困戶戶均增收8000元以上。
從上游的糧食原料種植,到中游加工釀造,再到下游的營銷推廣和服務,產業鏈長、產業跨度大是五糧液做好扶貧工作的獨特優勢。
理塘縣平均海拔4300米,素有“天空之城”的美譽。自2018年對口幫扶以來,五糧液針對理塘的生態優勢,捐贈300萬元并整合1600余萬元援建了極地果蔬基地,實現產值1500萬元,提供就業崗位80余個,向群眾分紅150余萬元,使貧困戶人均增收2萬元以上。
依托主業建設產業示范基地,成為五糧液工業反哺農業、發揮優勢、結合主業實現扶貧的特色模式。為了助力貧困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五糧液還牽頭籌建村集體資產經營管理公司,構建“五糧液+村集體資產管理公司+農戶”模式,讓資金變為股金,讓農民成為股東。
回望走過的脫貧攻堅之路,五糧液以大愛托起了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期望。2015年以來,五糧液累計投入整合精準扶貧幫扶資金超過26億元,對口幫扶的宜賓市興文縣、屏山縣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縣實現了高質量脫貧摘帽,直接對口幫扶335戶1382名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受益貧困群眾達到15萬人以上,惠及群眾近100萬人。
目前,以五糧液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曙光為脫貧攻堅領導組組長,五糧液已經建立起領導抓總、分管領導抓細、部門統籌、黨組織和干部落實的責任體系,形成了指揮部+參謀室+作戰隊三位一體的扶貧組織架構,實現了企業的高質量發展與脫貧攻堅同頻共振。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