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 王蕾
“十三五”期間,南京把創新驅動作為新時期的核心發展戰略,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有力地支撐了全市高質量發展。從2017年二季度到2019年底,全市GDP增幅連續11個季度保持在8%左右;2020年全市GDP總量預計1.5萬億元,自改革開放以來首次進入全國城市前10。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南京綜合排名躍升至第21位;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中,南京位列第四,初步走出了一條體現新時代要求、具有南京特點的創新之路。
“十四五”時期,南京將繼續以創新為第一動力,與時俱進謀創新、持之以恒抓創新、全力以赴推創新,圍繞創新久久為功,聚力再出發。
目標“十四五”末,建成1—2個世界知名的創新型企業和世界級產業創新集群,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2萬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54.5%,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4%左右、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4%左右,科技進步貢獻率70%以上,八大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產品自主率達90%以上。為實現這一目標,南京將重點圍繞三個方面攻堅突破。
建設綜合性科學中心
為增強原始創新,提升創新能級,主動融入國家戰略科技布局,圍繞“十四五”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取得實質性成效,。推動紫金山實驗室開展重大任務攻關研究和集聚高端創新資源,建成國家實驗室;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建設專業產業技術研究院,建成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聯合高校院所,加快紫金山科技城、中科院麒麟科技城高水平建設,打造紫東科創大走廊,塑造創新地標;瞄準綜合交通、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前沿領域,布局建設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科技基礎設施;實施自主創新登峰行動,支持高校院所、新型研發機構和龍頭企業組建創新聯盟,制定產業鏈技術攻關清單,建立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重點項目庫并實施動態管理,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形成一批重大原始創新成果。
建成科技產業創新中心
加大厚植產業優勢,釋放轉化活力。繼續以產業的思維抓創新,把科技作為產業來打造,把科技成果轉化為一個個具體的增長點。
加大“兩落地一融合”工作力度,做好新研機構的引導,加速新型研發機構向技術源頭和產業應用“雙向拓展”全面提升研發、轉化、孵化效益,“十四五”期間重點培育40家世界一流水平新研機構。
壯大科技企業矩陣。完善科技企業全生命周期培育體系,加強“科創企業森林”培育,形成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雁陣梯隊,增強企業成長的穩定性和生命力,引導企業提高經營效益,提升核心競爭力。
優化創新空間布局。圍繞南京的“一核三極”,形成功能互補、協同并進的全域創新格局,推動構建多元科創空間體系。深化高新園區改革,健全“管委會+運營平臺”機制,提高運營管理專業化、市場化水平,引導園區聯動發展,力爭十四五末,進入世界一流園區行列。推動城市硅巷、“121”創新社區建設發展,培育產業生態,增強創新孵化功能,打造主城高密度創新綜合體和都市型活力中心。
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圍繞“4+4+1”主導產業領域和八大產業鏈,做好戰略引導,培育具有引領作用的新經濟形態發展壯大,形成新的動能。
突顯一流創新生態體系
提升創新治理,集聚高端要素。用市場機制配置創新要素,持續提升創新治理,優化營商環境,形成最優創新生態。
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實施“紫金山英才計劃”、“紫金山寧聚計劃”,構建高峰、先鋒、寧聚、菁英人才計劃體系,擴大各類人才規模,推動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培植近悅遠來的人才熱土,“十四五”目標集聚頂尖人才(團隊)100個、新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3000名、培育創新型企業家1000名、累計引進創業就業海外留學人才8萬名、青年大學生創業企業突破10萬家。
推動開放合作創新。推進T20綠色智慧城市聯盟和T20知識分享網絡的建設,推動國際多邊合作,鞏固拓展“生根出訪”計劃,放大海外協同創新中心作用,務實推動與創新大國和關鍵小國的科創合作,打造國際合作示范基地。
優化創新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創新生態,以系統觀念推進“放管服”改革,進一步落實優化營商環境政策兩個100條,提升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水平,確保營商環境指數保持全省前列。深化知識產權保護,建立“一站式”維權體系和知識產權保護平臺。完善“一核兩翼多平臺”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提升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管理和服務能力,提升知識產權服務產業創新的支撐力。
構建全面政策保障體系。圍繞問題導向,以創新名城政策全面塑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優勢,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系統謀劃、統籌安排,構建新發展格局,圍繞新階段高質量發展和雙循環格局。
提升創新治理能力。持續突出黨委對創新工作的領導,完善并固化創新體系頂層組織架構,統籌規劃創新名城建設總體任務,系統優化提升創新治理能力。打造創新資源“強磁場”,吸引全球更多創新主體關注南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