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發展數字經濟、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其中備受重視的一大規劃。近年來,很多區域的城市產業集群正在向“云上”聚集,利用數字化技術,城市產業集群未來的生態模式不僅僅是原來物理空間的集聚,還可以在虛擬空間形成新的集聚形態。這將給區域經濟發展帶來哪些影響?給區域內的社會、產業和企業帶來什么變化?中小企業又該如何迎接這些挑戰?為此,媒體采訪了中國(深圳)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教授,聽聽他對這些問題的看法。
中國產業集群特點:更大,且會制造業和服務業共同發展
目前在全世界范圍內普遍被承認的大型世界級城市群有6個,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倫城市群、歐洲西北部城市群和長江三角洲城市群。
中國的產業集群相對西方國家,第一個特點是大,像長三角,將來會是2億多人口聚集的地區;粵港澳人口現在就已經達到7-8千萬,按照現在這種發展趨勢,再過20年或者30年,1.5億人口是完全可以想象的;此外我們還有京津冀大城市群,最近獲批的成渝城市群以及各大省會城市。通過這種城市群的發展,產業、企業和這個城市實現良性的互動發展。
第二個特點,城市群內的制造業和服務業共同發展。現在有一種說法,說是制造業必然面臨著萎縮,服務業越來越大。但為了實現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需要制造業和服務業共同發展,而不是淘汰哪一塊,唱衰哪一塊。這個過程中,細心的人會發現,原來在制造業當中的一些服務業正剝離獨立出去,比如工業設計現在的水平分工,剝離出去成了服務業。從這個意義上看,我們的制造業跟服務業將會共同發展,不要人為的設定界限。
企業數字化是必然趨勢
數字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這幾十年來最重要的科技進步就是數字化。過去已經取得了重大進步的是互聯網,今天,物聯網、工業互聯網主要實現物與物的聯接,包括各種媒體,但是如何將它應用到更廣泛的消費領域,實現萬物互聯需要進一步思考。
另一方面我們的產業、我們的企業如何更好地利用數字技術是下一步發展的關鍵點。這個過程當中,我國可以說得天獨厚。放眼世界,我國5G沒有堵點,我們的云在發展,算力現在也是世界上比較強的,怎么利用好這些優勢?是現在企業要思考的問題。
現在社會升級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產業能不能運用數字技術,能不能實現工業互聯網。當然不同的產業有不同的特點,可以根據產業特性明確側重點,運用新技術來提升自己,改造自己,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大的創新能力,而不是去轉產,把辛苦二三十年積累起來的核心競爭力放棄掉。
產數融合之道
今天,各地方都希望引進一些高新科技,現在的風口就是5G、云、 AI等前沿技術。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信息技術的應用之所以有價值,之所以能夠創造價值,是因為它節省了大家的信息成本。每個人每天要花大量的信息成本,去采購,去搜索,去做廣告,給別人節省下信息成本,才能賺到錢。所謂的收入來源是要使這些企業都能獲益,怎么獲益?通過數字化提高它的效率,擴大市場,使它能夠降低成本或者提高收益,從而使這個技術的應用見到真正的效果。
現在政府積極地去推動5G基礎設施建設,有它積極的意義,各大廠商在積極競爭,這也是好事。有了好的基礎設施,特別是政府承擔了一些基礎設施成本,對所有企業都是有好處的,特別是中小企業。
產業云是產數融合的核心驅動力
原來中國的集群都是物理集群,大家集中在一個比較小的,比較近的范圍之內,然而今天,比如要改一個模具,打個電話人就到了。未來,如果用了云的技術,用了遠程辦公的技術,也許將來就是虛擬的了。一個資源可能不在我附近,在物理距離上很遠,但是在網上大家可以實現即時的互聯互通。
產業云為中小企業提供了這樣的機會,用新的技術、新的應用彎道超車的機會。中國小企業要是按照傳統的辦法可能永遠追不上那些先進企業,但是對中小企業來講,如果用新的技術,可能就出現一個新的機會,一種彎道超車的機會,就有可能改變它的現狀。
對于那些想上但不會上產業云的中小企業,可以提供一些技術支持,對于新技術企業,教會它使用了,它就會買你的東西,這是一個互利的過程;對于那些不想上或者不敢上產業云的中小企業,就需要去解釋、去教育、去宣傳。最終選擇權還是在企業,根據它的利潤最大化的各種條件,做最優的選擇。
因為已經習慣了過去那種商業模式,要求現在去迎頭趕上,去適應新的虛擬產業集群的這種新業態,來更好的發展自己,這個過程短期來講可能是個挑戰。需要打開我們的眼界,不光看到眼前的這點東西,還要在全世界的視角當中配置資源,發展技術,使我們的業態、經營模式發生重大的改變。所以說迎頭趕上,就是要克服短期的這些挑戰,當技術和場景的應用可以有效融合的時候,長期來看它會使我們獲得新一輪更強的競爭力。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