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桂飄香、玉盤生輝。中秋節是合家歡聚的溫情時刻,是家國同慶的良宵佳節。近日,由深圳市文明辦主辦,深圳市福田區文明辦、寶安區文明辦協辦,深圳出版集團弘文傳媒有限公司承辦的“我們的節日·中秋”系列活動在深圳全市多地舉行。通過多彩活動,營造溫馨美好的節日氛圍,弘揚中秋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展現中華民族深厚人文精神,激發市民群眾愛國愛家的美好情感,共同度過一個美好難忘的佳節。
構筑美好家園 共建文明社區
中華的月亮文化注滿濃濃人倫情義,以月亮之圓兆人之團圓,飽含闔家團聚、喜樂安康的美滿之意。為促進社區居民間的溝通交流,進一步融洽鄰里親情,推動文明社區建設,9月17日,“我們的節日·中秋”系列活動之社區文化活動在深圳市福田區蓮花北村中心廣場舉行,吸引了眾多居民參加。
活動在動聽的傳統民謠《月光光》中拉開序幕。詩歌朗誦《我的思念是圓的》、袁隆平院士回憶母親文章《媽媽,稻子熟了》、“一封家書”、歌曲演唱《燈火里的中國》等節目表達了對親友的思念與追憶,并把佳節思親的繾綣心緒升華為愛國為民的熾烈情懷。
“當聽到深圳勞動者文化代表、中國讀書人物劉永誦讀‘在來深圳之前,深圳是傳奇,到了深圳以后,故鄉又成了傳奇。家書、鴻雁、早已承載不了思念時’,我的眼淚涌進了眼眶。”市民黃先生感慨地說道,“我特別能感同身受。中秋月圓,家國情濃。”
“被朗誦觸動到了,為祖國巨大的進步自豪。也明白國家、城的進步離不開無數肩負使命的中國人,他們心中家國,胸中有丘壑,值得我們學習。”市民吳先生動情地表示。
本次活動還特別邀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樹葉吹奏傳承人卓忠明與非遺古琴藝術傳承人羊瓊為市民進行現場表演,讓市民朋友近距離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據悉,卓忠明從十歲起便開始接觸學習樹葉吹奏,60多年來致力于樹葉吹奏的傳承與推廣。現場,他用樹葉演繹經典歌曲《喀秋莎》,歌頌美好生活。而作為古琴藝術虞山派的代表傳承人,羊瓊練琴近二十載,演奏風格婉約又不失蒼勁。活動中,她帶來了古琴名曲《流水》,其深邃高遠的琴聲讓現場觀眾沉醉其中。
活動現場還推出中秋節日民俗、傳統文化有獎問答互動環節,增強市民對中秋傳統文化的了解。“傳說中嫦娥是誰的妻子?”“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出自于哪首詩?”,中秋節日知識問答和最后的歌唱節目《相親相愛一家人》,將活動推向歡樂的高潮。
品讀中秋詩情 共賞經典曲藝
中秋的文化內涵有民間傳說的口口相傳,有卷帙浩繁的文字表達,也有詩情畫意的場景再現,其中,曲藝是中國人熟悉的文化表達。9月19日,“我們的節日·中秋”名家講座《古典文藝中的中秋佳節》在寶安圖書館舉行。中山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歷史學博士后、副教授劉根勤作為嘉賓,與市民讀者共赴一場中秋“尋古”之旅。
中秋賞月是自古至今流行的節俗。“‘圓月如盤,殘月如鉤。’自古以來,詩與月便有著緊密聯系,例如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發思鄉之感或以月渲染凄清氣氛,烘托孤苦情懷。”講座中,劉根勤對中秋進行了文化探源,他向市民讀者介紹了古典詩歌中的月亮意象,帶領市民讀者認識月亮的意象特征,感悟傳統的月亮情節。在劉根勤看來,賞月是人與自然對話、溝通的良機,也是實現人際關系協調的有效途徑。“在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于魏晉時期,盛于唐宋。唐代已出現登臺觀月、泛舟賞月等活動,至宋代,民間中秋賞月之風更加興盛,有祭月、拜丹、賞月、吃月餅之俗。”。
“中秋又被稱為戲曲之節。”劉根勤還向讀者介紹了與中秋相關的戲曲,并與現場市民讀者共同欣賞了《貴妃醉酒》《嫦娥奔月》等“應節戲”,直觀生動地講述了中秋戲曲的獨特魅力及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中秋假期以聽文化講座的方式度過很有意義。許多知識都是課堂上沒聽過的,老師講得很生動,讓我留下深刻印象。”小讀者盈盈對記者說。(主辦方供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