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由深圳市羅湖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深圳市羅湖區翠竹街道辦事處主辦,深圳市羅湖區百仕達皮影文化藝術團承辦的“深圳羅湖第十屆皮影文化藝術節暨優秀紅色非遺劇目展演”在深圳戲院隆重開幕。本屆皮影藝術節立足于推出精品,宣傳正能量題材,將主題確定為“致力于弘揚主旋律,力推精品節目服務校園社區”。讓紅色基因在校園學生和社區的沃土上繁榮發展,配合實踐深圳市委宣傳部推出的為校園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育目標。
皮影戲展演片段 毛志亮 攝
皮影戲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文化意識,是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遺產。皮影戲在羅湖區翠竹街道成長、發展、壯大,每屆都有新劇目,每年都有新成果,每次匯演都有新內容,每屆巡演都收獲贊譽,現已成為國內創新皮影的主要代表,成為最受都市居民歡迎的藝術形式,成為深圳非遺藝術的名片。
皮影戲展演片段 毛志亮 攝
本屆皮影藝術節根據中國民協皮影藝術委員會推薦,邀請國內主要非遺藝術團體精品劇目舉行匯演。此次邀請的陸豐市皮影劇團是廣東省唯一的國有專業皮影戲劇團,是中國三大影系“潮州影”的唯一遺存, 2011年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他們帶來的《海陸豐女子粉槍隊》描寫大革命時期,25歲的粉槍隊隊長阿月為保護全村百姓,懷有六個月身孕的阿月不顧個人安危,挺身而出,慷慨就義,英勇犧牲。這出戲采用了人偶同臺表演方式,并運用了木偶表演來烘托敵人的兇殘,用舞蹈來表現阿月的英勇堅強,相當出彩,有著濃郁的潮汕風情,演出感人至深。演出中不時激起陣陣掌聲,更有老年人眼角還閃著淚花。
活動現場 毛志亮 攝
同時,邀請的梅州五華縣提線木偶傳習所是廣東地區保存得最為完整的提線木偶戲,在明朝初年由福建傳入,在五華及周邊地區流行至今600多年,被廣東省委宣傳部確定為全省九個稀有劇種之一,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這次演出的《沙家浜,智斗》是將革命題材跟木偶戲成功融合的范例,節目的亮點是通過木偶藝術的巧妙操縱手法,使主人公斟茶、遞水、抽煙動作夸張而形象,又通過木偶巧妙的變長、變矮來凸顯人物性格,生動有趣,觀眾們看得目不轉睛。
展演團隊亮相 毛志亮 攝
據了解,東道主深圳市羅湖區百仕達皮影文化藝術團是深圳市,區,街道各級組織關懷支持和扶植下成長起來的公益性質文化團隊。2020年在羅湖區翠竹街道有關部門的統籌下,借第九屆皮影藝術節在全國率先舉辦了首屆紅色皮影戲匯演和紅色皮影戲理論研討會,出版了中國紅色皮影戲第一本研究論文集,給建黨百年慶祝活動獻上一份厚禮,給羅湖區翠竹街道黨建活動增添了新的題材,給全國皮影界現代皮影戲的創作和皮影戲的改革注入了新的動力。這次匯演皮影團重新編排了2014年度曾獲得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抗戰英雄劇《二小放牛郎》,團長常才智老師親自操刀,全新改編了劇情,增加了吸引觀眾的打斗場景,采用了現代化聲光設施,制作了鮮艷動人的場景道具,并且組織演員對動作進行了精雕細琢,深圳皮影堅持發掘皮影藝術本質的表演表現方式,不追求大的排場,大的形式變化,在表演內涵上下功夫,演出受到熱烈歡迎。
頒發榮譽證書 毛志亮 攝
紅色題材文藝作品是時代精神的展現,需要保持皮影戲文化融合時代需求、開展“紅色主題”皮影藝術創作,宣傳弘揚革命戰爭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英雄人物事跡,弘揚主旋律,讓皮影戲文化在新歷史時期的持續發展。本次紅色非遺劇目展演受到翠竹街道黨委的高度重視,組織了200多名黨員觀看,不少老黨員觀看后,建議帶這些紅色劇目到社區,學校演出。他們說,這些紅色劇目情節生動,表演精彩,看了動心、入腦,是革命傳統教育的好教材。羅湖社區許多文藝團體得知消息后組織成員學習觀摩,并對藝術節這種凝聚力量,提高技藝的形式贊揚有加。
合影留念 毛志亮 攝
據悉,藝術節期間將舉辦紅色皮影戲創作交流活動,這是繼去年全國首次紅色皮影戲理論研討會后的又一次理論盛會。研討會將從去年的紅色皮影戲的歷史和理論探討轉到重點研究紅色皮影戲的創作實踐及經驗總結,各劇團在紅色皮影的創作實踐經驗中有了豐富的積累,更需要這個權威的理論平臺進行總結交流。交流會將由中國民協皮影藝術委員會主導下進行。
在開幕式后,百仕達皮影團還將按慣例下學校,進社區巡回演出。為了搞好這次巡演,皮影團準備了六個全新的皮影戲節目,其中有紅色皮影戲《二小放牛郎》《七月的天空》;環保知識宣傳劇《小燕子找朋友》,環保抗疫宣傳劇《不講衛生的豬小戒》;道德倫理宣傳方面劇《小羊過橋》和《小刺猬的煩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