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第23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簡稱“高交會”)在深圳會展中心開幕。中國科學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簡稱“深圳先進院”)攜近200項科技創新成果亮相高交會5號館,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暫定名,簡稱“深理工”)六大學院同步亮相。現場首次開設的“合成生物學”“腦科學”兩大產業專展成為了最大亮點,全面展示了深理工與深圳先進院的合成生物學、腦科學在新型成果轉化機制探索下的科技創新成果。
深圳先進院院長、深理工籌備辦主任樊建平表示,深圳先進院秉承科技國家隊精神,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使命擔當,此次開設合成生物學、腦科學兩大產業專展,既展現了深理工和深圳先進院在新時期,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著力攻關科研技術的決心,也凸顯了深圳先進院為建設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發揮的核心引擎作用。
在人類科學的“終極疆域”瞄準產業化
寬帶腦機接口系統、立體定向頭架、超快速三維熒光成像系統、主動式神經調控可穿戴設備……在腦科學產業專展上,展示了32項標志性的腦科學產業化成果。同時,深圳市德力凱醫療、千奧星科南京生物、靈犀醫學、中科華意、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腦科學產業基金、深理工生命健康學院、內爾神經可塑性諾獎實驗室等一批腦科學基礎研究機構、企業和重要孵化平臺亮相。
無需標記就能精準識別動物身體的多個部位,追蹤動物的三維骨骼序列,讓計算機“看清”動物行為……這是一臺名為Behavior Atlas的新型智能化動物行為精準分析系統,該系統由深圳先進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王立平、蔚鵬飛團隊自主研發,目前已經應用于大小鼠、犬類和猴等動物,并初步在癲癇病人上進行了應用,相關成果已通過專利授權進行系統生產,簽約訂單達數百萬人民幣。
由深圳先進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研究員徐富強作為首席科學家的布林凱斯(深圳)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帶來“基因治療病毒載體大規模制備系統”,該系統聚焦神經環路示蹤工具病毒載體,已達到規模制備,較好地滿足國內科研機構、生物醫藥公司和醫院的研發需求。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司于2020年創立,預計到2025年企業估值規模達30億元以上。
一直以來,腦科學被認為是人類科學的“終極疆域”,是科研桂冠上最難以企及的明珠。而腦科學的產業化,不僅需要具備核心技術的腦科學技術團隊、專業的產業團隊以及科研成果轉化平臺等各方助力與加持,才能最大程度降低掉入“死亡谷”的機率,加快技術與產品的迭代周期,最大程度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由深圳先進院牽頭建設的腦解析與腦模擬大設施將助力腦科學基礎研究突破,目前其投資總概算約8.8億元,預計2023年初可投入使用。
在腦科學專展上亮相的光明腦科學技術產業創新中心,其項目總投資超1億元,提供孵化空間超1萬平方米,加速推動基于腦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轉移轉化。同時,為支撐腦創中心的初創技術團隊中后期的發展,光明科學城腦與類腦智能產業園也在部署建設中。
“深圳先進院和深理工在腦科學領域組建了72個高水平科研團隊,團隊人員規模近500人,為深圳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產業發展不斷輸送優質人才和創新成果。我們希望走出一條全新的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產業發展新路徑,這需要在創新模式上進行創新。我們將努力推動‘創新,創投,創業’,三創合一,融合發展的模式,不斷地結合該領域學術與產業前沿需求和行業動態,聚集國內外創新要素,在相關政策扶持下,持續提升產業配套服務體系,尤其是專業人才、核心技術、硬件設施上的產業服務能力,源頭創新能力,科技資源共享能力,戰略咨詢能力,努力建成國家級腦與健康產業的創新高地。” 深圳先進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所長、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院長王立平表示。
“樓上樓下”明星企業亮相合成生物專展
全自動全封閉細胞制備工作站、高通樣品前處理系統、微生物人工碳化系統、全自動細胞藥物篩選系統……在合成生物產業專展上,多個已轉化或即將產業化的合成生物學領域創新成果和項目亮相,此外一批合成生物產業化成效頗豐的明星初創企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相關產業化載體也亮相該展區。
據現場負責人介紹,國內首創的“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已入駐包括深圳柏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深圳賽橋生物創新技術有限公司等在內的13家企業,相關企業估值達上億元。
“樓上”科研人員開展原始創新活動,“樓下”創業人員對原始創新進行工程技術開發和中試轉化,科學家和企業家在一棟樓里交流,既有效解決了初創企業缺乏設施和技術平臺瓶頸,又極大縮短了原始創新到產業轉化的周期。
解決科研成果產業化過程中的“1到10”后,從創新中心畢業后的初創企業可以距離不到兩公里遠的合成生物產業園中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如,2020年3月成立的深圳賽橋生物創新技術有限公司從創新中心“畢業”后,今年5月入駐合成生物產業園,目前完成由國內多個知名投資機構領頭的近億元融資,即將完成數億元A+融資。
“賽橋生物主要圍繞合成生物產品的平臺型智能制造技術及配套核心裝備的研發及商業化應用。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提供了專業的合成生物領域人才、設施平臺、創新機制,以及企業伙伴,拓寬了賽橋生物智能制造裝備在合成生物不同領域的應用。通過合成生物產業園區用戶場景化的深度聯合研發,進一步加速了賽橋生物相關技術產品的規模化應用。”德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先進院合成所研究員、賽橋生物首席科學家張友明表示。
在展區現場,可以看到催生合成生物產業發展的背后,是全球最大的合成生物學研究團隊、全球首個合成生物學院、合成生物學大設施、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合成生物產業園、合成生物產業基金等圍繞合成生物產業化從“0到1”“1到10”“10到100”“100到無窮大”的全鏈條成果轉化創新模式。
深圳先進院副院長、合成生物學研究所所長劉陳立表示,全球合成生物學的研究和產業處于快速發展的狀態,我國在合成生物學領域雖然起步比國際上晚了十多年,但經過近十年來不同學科與領域的專家合作攻關以及國際合作,已奠定了相當好的研究基礎。我們以產業鏈為核心、以創新鏈為先導、以人才鏈為基礎、以教育鏈為保障,未來將進一步加強“四鏈融合”,緊抓“IT + BT”融合的機遇,推動深圳和我國合成生物產業發展。
深圳首支“國家隊”連續15年高質量參展高交會
2006年,深圳先進院以“深圳有了國家隊”為主題,首次參展高交會,自此已連續15年高質量參展。2007年,深圳先進院承辦國內首次機器人專展,并延續至今。
此前,樊建平就曾在高交會上表示,十年后家家戶戶都有機器人,這個設想在當時還有些“遙遠”,但如今,掃地機器人等已經走進了越來越多的家庭。深圳的機器人產值已超過1000億元。
“如今的合成生物產業和腦科學產業就像是15年前的機器人產業。深圳的腦科學產業發展迅速,大有可為!合成生物產業雖剛起步,未來發展前景可窺一斑。”樊建平表示。
在樊建平看來,科技創新是深圳特有的“基因”,深圳先進院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不斷探索,不斷前行。作為扎根深圳15年發展的國立科研機構,深圳先進院積極踐行“國家隊”“國家人”,心系“國家事”、肩扛“國家責”的理念,與深圳高質量發展同頻,不斷奮斗,碩果累累。目前深圳先進院人員規模達到4900余人,已累計承擔各項經費達135億元,承擔項目8027項,申請專利超1.2萬件,授權4903件,PCT2137件,轉化率達27.5%,產業界合作金額累計超29億元,建立企業聯合實驗室180家,孵化企業1346家。
經過15年的發展,深圳先進院的科技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轉化機制,企業和戰略科研平臺組建創新聯合體,產業鏈“全鏈條、矩陣式、集群化”發展等創新舉措入選國家發展改革委推廣深圳經濟特區47條先進經驗……這些創新舉措將為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動力,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尋找下一個的經濟增長點提供更有力的參考。
依托深圳先進院正在籌建的深理工,已有高水平師資500余名,全職院士11人;深圳市投入50億元建設經費,主校園810畝,建筑面積56萬平米;明珠校區已投入使用,首批聯培本科生已經開始培養;腦科學、合成生物學等方向產業化成效顯著,已成為光明科學城建設的中堅力量。(毛志亮 主辦方供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