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強基礎研究,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自主創新,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圍繞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在不同場合就科技創新問題發表重要講話,做出明確指示,提出明確要求。在涉及科技發展趨勢、科技重大突破、科技成果轉化、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體制改革、國防科技安全、科技人才培養和使用、科技自立自強、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和作用等諸多方面,立意高遠、內容豐富、思想深刻、分析透徹、重點突出、任務明確。充分體現了習近平同志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家思想家的遠見卓識、雄韜偉略和高瞻遠矚,符合科技創新發展規律,也契合當前經濟科技發展的實情,具有很強的理論性、針對性、指導性,形成了系統完整、博大精深的科技創新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這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個重大論斷,是對創新與發展關系的新認識??v觀人類發展歷史,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動整個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自古以來,科學技術就以一種不可逆轉、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動著人類社會向前發展。十六世紀以來,世界發生了多次科技革命和世界科技中心的轉移,每一次都深刻影響了世界力量格局??萍及l展大勢啟示我們,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不創新就要落后挨打,創新慢了也要落后被淘汰。從某種意義上講,科技創新實力決定著世界政治經濟力量對比的變化,也決定著各國各民族的前途命運。
自近代科學誕生以來已經發生了5次科技革命,其中兩次科學革命、三次技術革命。這幾次技術革命直接催生了3次產業革命,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程產生了深遠革命影響,從根本上改變了全球政治經濟格局??茖W革命是人類對客觀世界認識上質的飛躍,引發了認識論的革命,進而導致世界觀、價值觀和發展觀的革新,并為技術革命提供全新知識源泉。第一次科學革命發端于十六七世紀的天文學、物理學和生理學領域,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伽利略的開創性研究、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成為社會變革的重要思想基礎,由物理學領域的革命性突破開始,帶動力學、光學、天文學、化學、數學等學科迅速發展,逐步形成近代的自然科學體系,極大程度上提高了人類的認知能力。第二次科學革命發生在20世紀初,以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為核心的物理學變革,與其后的宇宙大爆炸、DNA雙螺旋、板塊構造理論、計算機科學等重大科學突破,展示了科學對生產力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現代人類生產生活的基礎,重塑了人類的時空觀和對世界運動規律本質的認知,推動物理學、生物學、化學、天文學、信息科學等重要學科的突飛猛進,知識呈現爆炸式增長,對人類社會的未來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伴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產生了眾多的科學成果,幾次技術革命與工業革命交互推進,導致生產力跨越式提升,極大豐富了社會物質財富,引發經濟、社會、軍事等領域的廣泛變革。第一次技術革命進而引發第一次產業革命,以蒸汽機大規模使用為標志,機械化取代手工勞動,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步入工業化時代,開啟了人類工業文明新時代。第二次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以電力技術和內燃機為標志,其引發了生產動力的變革,極大地超越了人的體能邊界,滿足了人類工作生活的多樣化需求,人類社會步入電氣化時代。第三次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以電子計算機和互聯網為標志,極大地提高了信息處理能力,實現了對簡單腦力勞動的替代,推動人類社會進入信息化時代,極大拓展了人類社會發展空間。
總體來看,科技革命是產業變革和技術進步的先導和源泉。科學領域的新發現,技術上的新突破,引發各學科領域的群發性、系統性突破,并在強大的經濟社會需求的牽引下,倒逼傳統產業不斷升級換代,新興產業興起和發展,從而使社會生產力實現周期性、跨越式發展。
在世界科技發展進程中,世界科技發展中心發生過幾次大的轉移: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繼承發展了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和古希臘、古羅馬的科技成就,成為世界科技史上的中心。意大利一些地區的城邦中出現了一批重要的自然哲學家,如伽利略,使意大利成為近代科學活動的第一個中心(1540-1610年),意大利爆發的科學革命使得知識在天文學、解剖學、力學、數學、博物學領域產生巨大的突破。
17世紀下半葉至18世紀后期,英國綜合了意、荷、德等歐洲大陸的科技成果,以牛頓力學和瓦特蒸汽機為標志,世界科技發展中心從意大利轉移到了英國。英國在16-17世紀涌現出吉爾伯特、波義耳、牛頓、胡克、哈雷、布拉德萊、阿代爾、哈維等各領域內大師,開辟了力學、化學、生理學等各個現代學科,成為世界上第二個科技中心。英國成為世界科技中心,與牛頓完成自然哲學的綜合以及對其它學科產生影響有著密切聯系。
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法國成為繼英國之后的又一個世界科技中心,涌現出了達朗伯、薩迪·卡諾、拉普拉斯等一大批偉大科學家,法國積極推進本國的工業化進程,大力發展本國的獨特工業體系,提升法國的整體工業實力。國家支持自然科學,使科學研究建制化,極大地推動了當時科學研究事業的發展;19世紀中后期,法國逐漸確立了技術發明的個人財產權,極大提升了人們致力于技術發明的熱情。法國科學家在熱力學、化學、天體力學等科學領域作出了突出貢獻,為后來的內燃機革命及化學革命提供了理論基礎,引領了當時世界科學發展的潮流。
19世紀初到19世紀下半葉,德國高度重視科學技術的組織工作和教育普及工作,以煤化工業技術為重要突破,趕上和超過了英法,成為當時世界科技中心。尤斯圖斯·馮·李比希創立了有機化學,維勒成功合成了尿素,施萊登和施旺創立細胞說,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普朗克提出量子概念,倫琴發現X射線,德國開始引領科學的發展; 19世紀中期起,德國工業迅速崛起,為德國科學的崛起提供了物質基礎?,F代大學制度的建立,是推動德國成為世界科技中心的重要因素。德國創建了強大的工業實驗室,把科學與企業結合起來,科學研究獲得了資金,企業獲得了基于科學研究的技術,有力地推動了物理、化學等學科的發展。源起于德國的有機化學、量子力學等學科,成為當時引領世界科學發展的帶頭學科。
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美國在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并于1920年取代德國,成為保持至今的世界科技中心。與法國和德國有所不同,美國的基本模式是外源性而非內在性的;20世紀初,美國擁有雄厚的經濟及工業基礎,經濟的繁榮為美國科學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經濟條件。美國政府將基礎研究視為國家崛起及強盛的根本要素,為美國成為新的世界科技中心奠定了堅實基礎。通過學習歐洲先進教育制度,建立起完善的研究型大學體系,同時通過人才引進,使美國短時間內成為世界科學研究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使美國成為最大贏家,強化了其超級大國的地位。美國工業界通過建立工業實驗室、研發機構以及建立各種支持自然科學研究的基金會,形成了良性的“工業支持科學界,科學界反哺工業”傳統。美國還抓住了量子力學革命和信息技術革命的機遇,迅速地站在世界科學領域前沿陣地,并且取得了很多原創性的技術成果,如半導體技術、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原子能技術等。
通過對人類社會科學技術發展史的簡要介紹和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趨勢的辨析,通過世界科技中心演進規律的簡要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兩個啟示:一是要成為世界強國,必先成為世界科技中心;二是科技革命可以成就國家的百年興盛??茖W技術已經成為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科技創新與技術突破的深刻影響廣泛表現在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和層面上,突出表現在對國家競爭力的決定性作用。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技中心和創新高地。
當今世界,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茖W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以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移動通信、物聯網、區塊鏈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突破應用,以合成生物學、基因編輯、腦科學、再生醫學等為代表的生命科學領域孕育著新的變革,融合機器人、數字化、新材料的先進制造技術,正在加速推進制造業向智能化、服務化、綠色化轉型,以清潔高效可持續為目標的能源技術加速發展將引發全球能源變革,空間和海洋技術正在拓展人類生存發展新疆域。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特征趨勢呈現如下:一是新一輪科技革命不再以單一技術主導,而是呈現多點、群發性突破的態勢,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演進,各學科領域深刻交叉融合、廣泛擴散滲透,重大原創性基礎研究和引領性原創成果不斷涌現,可能的重點突破方向日益清晰明朗,如人工智能、生命科學、新能源、新材料等眾多領域,都孕育著革命的重大突破;二是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和技術手段的突破,正在引發科研范式的轉變。如依據數據驅動的“第四范式”興起,化學、生物學等傳統依賴實驗數據的學科,逐漸開始利用大數據和計算機仿真模擬進行研究。隨著技術研究方向超宏觀、超微觀和極端方向發展,重大理論發現和科學突破越來越依賴于先進的實驗裝備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科研條件的支撐;三是科技與產業聯系更加緊密,科學技術與產業一體化協同發展,互動越來越密切,技術變革正在加速轉變為現實生產力。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智能制造技術、現代物流等領域相互融合步伐加快,推動傳統產業加速向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顛覆性技術不斷涌現,將從根本上改變技術路徑、產品形態、產業模式,創造出新產品、新需求、新業態,催生出新經濟增長點;四是以“互聯網+”“智能+”為代表的數字技術與數字經濟蓬勃發展,驅動經濟社會加速數字化轉型。“互聯網+”“智能+”使經濟活動更加靈活智慧,不斷催生出新業態、新模式,深刻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工作、學習和思維方式,人類正在進入一個“人機物”三元融合的萬物智能互聯時代。
全球科技創新進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躍期,為我國成為世界科技中心提供了難得的“機會窗口”,從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每一個世界強國的崛起,都會相應產生一個世界科技中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具備了建設世界科技中心的經濟條件和物質基礎。在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孕育期和經濟增長復蘇期的“雙重疊加”背景下,世界科技創新版圖多極化恰好為我國建設世界科技中心和創新高地提供了難得的戰略機遇期。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科技中心東移的歷史機遇,要努力為我國實現世界科技中心和科技強國的建設目標而奮斗。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我們的祖先曾經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塑造了輝煌的古代中國。自漢唐以來,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獨領風騷逾千年,長期高居世界文明之巔,為人類做出了卓越貢獻,成為世界上偉大的民族。在一千多年前,中國是世界技術輸出的中心國,向歐亞大陸輸送了眾多發明,如雕版印刷術、活字印刷術,金屬活字印刷術、造紙術、火藥、磁羅盤、磁針羅盤、航海磁羅盤、船尾舵、鑄鐵、瓷器、方板鏈、輪式研磨機、水力研磨機、冶金鼓風機、葉片式旋轉風選機、風箱、拉式紡機、手搖紡絲機械、獨輪車、航海運輸、車式研磨機、石弓、風箏、螺旋槳、畫轉筒(靠蠟燭的熱氣流轉動)、深鉆孔法、平面拱橋、鐵索橋、運河船閘閘門、航海制圖法等。英國哲學家法蘭西斯·培根(1561-1626年)寫道:“我們應該注意到這些發明的力量、功效和結果。印刷術、火藥、指南針這三大發明,在文學、戰爭、航海方面改變了整個世界的許多事物的面貌和狀態,并由此引起了無數變化,以致似乎沒有任何帝國、任何派別、任何星球,能比這些技術發明對人類事務產生更大的動力和影響。”
近代以來,伴隨著西方工業文明的崛起,中華民族從世界之巔跌落,帝國主義的入侵使中國瀕臨亡國滅種的邊緣,陷入了山河破碎、內憂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國人民陷入了戰亂頻發、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難之中。近代史上,我國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
新中國成立之初,工農業停留在自然經濟水平,科學技術遠遠落后于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真正是“一窮二白”,連一輛汽車都造不出來。為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毛澤東主席號召“向科學進軍”,開啟了自力更生、發憤圖強的科技創新之路,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建設,中國的科技事業在黨的領導下,大踏步地跟上了時代的步伐,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在基礎前沿、戰略新興技術、民生科技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
特別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科技事業密集發力、加速跨越,實現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的重大變化,一大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版隙鹞逄枴睂崿F地外天體采樣返回,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毫秒脈沖星,新一代“人造太陽”刷新世界紀錄,“海斗一號”完成萬米深潛,“奮斗者”號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全球組網運行,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成功發射,中國航天員在太空停留時間不斷刷新紀錄。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發展,C919大飛機準備運營,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統成功下線,人工智能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走在全球前列,5G移動通信技術率先實現規模化應用,新能源汽車加快發展,消費級無人機占據一半以上的全球市場。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們在科研人員、設備和資金等方面積累了雄厚的人才基礎和物質基礎。我國科技人才隊伍持續壯大,研發人員總量連續8年穩居世界首位,發明專利申請量連續多年居世界首位,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經歷了從少到多、從學習跟蹤到自主創新的過程。興建和投入使用了散裂中子源、強磁場裝置、同步輻射光源、大型天文望遠鏡、海洋科考船等一大批科學裝置設施,其數量、規模和覆蓋領域逐步擴大。
特別是近年來,我國基礎研究投入快速增長,年均增幅達到16.9%。2020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達2.44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2.4%,基礎研究與研發投入比重首次超過6%,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我國創新能力綜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十二位。實踐證明,我們應有充分的理由,堅定科技創新自信,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創造出一批人類科技發展史上所沒有的原創性科技成果,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中國智慧,讓中華文明煥發出新的異彩。
堅定創新自信,我們有強大的制度優勢。習近平總書記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為我們發展科技事業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我們最大的優勢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進一步增強創新自信,堅定敢為天下先的志向,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勇于挑戰最前沿的科學問題,提出更多原創理論,作出更多原創發現。力爭在重要科技領域實現跨越發展,努力引領世界科技發展新方向,掌握新一輪全球科技競爭的戰略主動,為人類文明進步創造出讓世界引以為豪的新的科技成果。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我們所處的新時代,是催人奮進的偉大時代,我們進行的事業,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蟄伏已久的中華民族已經迎來了創新能力大爆發、向世界人民奉獻中國智慧的新時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將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握機遇,迎難而上,攻堅克難,勇攀科技高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應有貢獻!(本文作者系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黨組副書記劉石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