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輕時確立的理想是,為自己而活,也為他人著想;盡自己最大的能量來提升自我,為社會多作貢獻”,這是他的心聲,更是他幾十年來一直為此努力著,實踐著。
他,就是江蘇省靖江市恒興港口裝卸服務公司董事長楊恒生。
創業路:從農民到企業家
改革開放以來,楊恒生和廣大民營企業家一樣奮發努力,艱苦創業,不斷創新,在市場大潮中經風沐雨,一步步發展壯大,成就一個個業界傳奇。
今年68歲的楊恒生,許多人包括員工都叫他“老楊”。老楊是一個樸實、低調的人。一臉皺紋的他,說起自己的創業歷程,滿懷深情,眼睛里不時閃爍著淚花。
老楊原本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當所在村和企業被征地拆遷后,他選擇了自謀職業。2005年以來,他先后創辦了靖江市恒生混凝土制造公司和靖江市恒興港口裝卸服務公司等兩家企業,在混凝土行業摸爬滾打幾十載。
2009年,為了擴大經營規模,他投資1400萬元新建了一座碼頭,注冊成立了恒興裝卸服務有限公司,從事混凝土材料的配套服務。
2014年,他成立了靖江市恒興港口裝卸服務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港口運輸、裝卸以及搬運等業務,年產值達5億多元。
2018年,恒生公司落實靖江市政府環保整改要求,在東興鎮建材產業園內投資8000余萬元,新建了一個全封閉環保新型攪拌站。如今,他的兩家企業已初具一定規模,固定資產1.6億元,累計上繳國家稅收超過1億元。僅2020年,就上繳稅收1400萬元。公司先后被評為江蘇省綠色節能優秀建材企業、江蘇省質量信得過誠信單位、江蘇省優秀民營企業和靖江市稅收超1000萬企業等。
走在靖江市,看到的每一個房地產、學校和工廠等新項目,都有恒生公司的貢獻。公司為靖江市近一半的樓盤、道路以及公共設施建設,提供過混凝土材料。
處于長江經濟帶核心區域的靖江市,在認真貫徹黨中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號召的同時,也在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上,要求企業轉型升級。
順時而為,緊跟時代步伐。近幾年來,恒興公司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加快企業轉型升級,加大企業環保力度,從技術、設備上進行更新、改造,做到了綠色生產。
據老楊介紹,目前企業在混凝土材料加工上,采用了長江上游運輸來的鵝卵石,在別人看來這些材料是廢料,但是經過他們加工之后,做到了變廢為寶,為城市建設提供源源不斷地建材。
追求路:造福家鄉為己任
談起過去的經歷,特別是生他養他的地方,老楊說自己很懷念。無論是處于艱難困苦的境地,還是在企業發展壯大期,他對財富、對友情、對親情、對鄉情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伴隨著他一步一步走向成功或者暫時的阻力,致富思源永遠掛在他的心頭。
當地恒義村黨組織書記任施大彬說:“老楊在幫助我村修路、捐款、解決村民就業的同時,還在村里成立了村民就醫第二次報銷基金,每次捐款5至10萬元。”
是的,在投資社會公益事業方面,老楊從來不吝惜。
位于靖江市最大的安置小區——蓮沁苑社區內,林蔭漫道,花香四溢,生機盎然的景象為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營造了幸福的氛圍。而這一切離不開老楊的幫助。
建設初期,小區停車位、道路等設施不完善。2016年,老楊主動贊助了300方的混凝土給社區建設。
2017年,支持1200立方混凝土,為小區建成了長兩公里的櫻花長廊,2千棵櫻花樹點綴著社區居民的生活。為了解決了居民晚上散步問題,他幫助建成了5.5公里長的健康跑道、小區文化長廊。
2018年,他又支助500方的混凝土,改造了小區的衛生死角。
從2016年開始,他主動慰問社區1000多名75周歲以上老人,每年每人捐助200元的愛心善款。
恒義村、萬豐村、濱江村、上陸村等村,建設村民服務中心,他無償支持10萬元到40萬元不等的混凝土;他捐款20萬元用于東興鎮東興小學辦學;為了支持因為國防建設,公司損失幾百萬元動遷了原來的碼頭。
2020年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他和公司同事一道,心系社會,先后向市紅十字會、蓮沁苑社區等部門、社區捐款50余萬元用于疫情防控工作。
楊恒生,是一位民營企業家,也是一位愛心慈善家。多年來,他致富不忘家鄉,在創造稅收的同時,解決了320多個鄉親們的就業。他在助困、敬老、支持地方公益設施建設、疫情防控等方面,累計捐助超過500萬元,受到當地政府和群眾的廣泛認可。靖江市政府給了他和公司“慈善先進個人”“慈善之星”等多個榮譽,但是老楊從不求回報、不求表揚、不求宣傳。
有人問他圖個什么?他說,他圖報恩。因為他今天所擁有的一切成就,都是源于靖江這方水土的養育之恩,幫助別人也是他最大的快樂。
是啊,一個企業的成功,不光要有創新思維,同樣還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作為一名有責任感的企業家,楊恒生用精彩的創業故事和回報社會的追求,實踐了他年輕時立下的理想,譜寫了一曲曲奉獻之歌。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