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楷
先做大,還是先做強?不少企業或許正面臨著這一艱難抉擇。
中航重機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 “中航重機”,600765.SH)的前身是力源液壓。當年,中航重機為做大企業,跑馬圈地,所轄企業曾經從8家增加到21家,產業領域也擴展到風力發電、燃氣輪機、新能源、增材制造、金屬再生等新興產業。
從2017年開始,中航重機全面實施瘦身健體+資本動作雙向戰略,在所屬企業減少了一半的情況下,營業收入和利潤連年快速增長。
2017年~2020年,中航重機年利潤從1.65億元增加到3.44億元。中航重機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姬蘇春認為,這表明公司已從一味做大回歸到專心做強的健康發展軌道上來。
2021年,面臨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1~9月公司實現營收65.2億元,同比增長24.3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累計實現6.09億元,同比增長126.72%。
中航重機控股企業陜西宏遠、貴州安大、江西景航三大鍛造 “鐵軍”,更是沖鋒陷陣,戰力十足,火力全開。
中國大型模鍛件 “一哥”的陜西宏遠航空鍛造有限公司,僅去年上半年營收13.6億元,同比增長48.11%,利潤實現1.5億元,同比增長超過30%,新品新增訂貨同比增長85%。
高端環鍛件 “大佬”的貴州安大航空鍛造有限公司,去年上半年營業收入11.1億元,同比增長27.58%,利潤總額13.5億元,同比增長28.29%。
只有600人的江西景航航空鍛鑄有限公司去年上半年營收5.4億元,同比增長34.16%,利潤接近9400萬元,同比增長71.28%。尤其是新增軍品訂單較2020年同期增長超過50%。
回歸
2009年底,號稱航空工業第一股的 “力源液壓”,重組為中航重機股份有限公司。他們懷揣著 “做世界級供應商”的夢想,在全國范圍內開始了密集的并購重組,20來家新成員先后加入其中,公司資產總額一度接近140億元,是企業成立時的30多倍。業務范圍也覆蓋了風力發電、燃氣輪機、新能源、3D激光打印、金屬再生資源等熱門產業。
2010年,為謀求更大的發展,中航重機總部從貴陽搬遷到北京。
“當時的想法是,通過整合上下游資源,提升鍛鑄產業的競爭力”,姬蘇春說,事與愿違,由于收購時把關不嚴,不少收購溢價過多、偏離主業;收購后管理不當,新成員各自為政、難以融合,虧損、破產接二連三,開始影響中航重機的整體業績。
中航重機 “病”了。2016年,中航重機出現虧損,虧損額高達3億元。
2016年5月,由于經營業績下滑等多種因素,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作出決定,將中航重機重新搬回注冊地貴陽,并降格為三級公司,為二級公司的中航通用飛機公司管轄。
回到黔中,中航重機的班子深刻反思,回歸初心,回歸主業。
從繁華的北京重返貴州,讓中航重機多個部門的員工星流云散,60多人的隊伍,只有9人愿意到貴州工作。其中,綜合管理部、證券部、審計部全部辭職,11個人的財務部,僅1人留下。
再招人嗎?時間不允許。為此,中航重機想到了公司上市重組時,留在貴州的那十幾名老員工。
“如果沒有這支隱形的 ‘游擊’隊伍,我們不可能完成任務。即便搬回來,總部也會元氣大傷。”中航重機副總經理毛智勇感嘆說。
從北京到貴陽近3000公里。從長途運輸到保密安全,從人員選聘到定職定崗,中航重機只花了100天。搬遷至今,沒有發生一起因合同解除、保密安全、人事合約等原因而造成的法律糾紛。
相比較物理上的回歸,回歸主業的道路,顯得更加漫長。
經過此前的擴張,中航重機已經有鍛造、激光成型、新能源等五六個產業。經過深入調研,中航重機下決心壓縮為 “鍛鑄、液壓/環控”兩大產業,并確定了鍛鑄一體化,液壓/環控兩翼齊飛的 “一體兩翼”全新戰略格局,重點聚焦強軍主業。
一個領導者,首先是一個善戰者。第一要務必須具有超常的戰略眼光,戰略定力,善于用勢,敢于征戰。
瘦身健體戰略,9家困難企業被推上 “手術臺”,與主業關聯不高的企業被一一剝離,或者破產。
姬蘇春介紹,為了打贏主業保衛戰,中航重機層層分解任務,嚴格時間節點,實行一廠一策,一對一人盯人戰術,全程跟進,有效解決企業在脫困中遇到各種問題,瘦身健體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
比如,中航世新是中航重機的虧損大戶,年虧損近億元。相關人員倒排進度,在2019年即將跨年時,前后僅用7天時間就完成了股權轉讓,簽署了破產重整決議,世新正式進入破產程序,創造了航空工業系統內股權轉讓的第一個先例,也成功排除了懸在中航重機頭頂上的一顆“炸彈”。
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中航重機處置僵尸和破產企業10家,處理不良資產近40億元,涉及職工和家屬6000多人,至今沒有發生一起越級上訪事件。
借勢
2017年,總部搬回到貴州后,公司逆難而上,再次重啟融資工作。因為他們明白,沒有資本市場的助力,不叫一個真正的上市企業。
“要做成這一件事?可以說是難上難。”公司證券部部長王文勝先后兩次參加公司資本市場融資,他清楚,公司近年來的財務報表并不 “好看”:關聯擔保、業績不佳,融資基本上是 “不可能的事”。
如何把 “不可能”變成可能?
中航重機在消滅虧損源、解除關聯交易、做實企業做大利潤等重大事項上做到責任到人。主要領導一馬當先、專挑最難啃的硬骨頭,迎難而上;分管領導一廠一策,限時督戰,定期決戰,哪里需要就去哪里戰斗。
聚焦主業,強化管理,中航重機慢慢強壯起來,綜合效益逐漸達標:利潤從虧損3億元,到年盈利節節上升 ,資本市場認可度越來越高,多家知名基金公司先后拋出了橄欖枝。
多年前,中航重機曾向銀行貸款10億元用于企業發展。8年多時間,僅利息就高達數億元。如不卸下這個沉重的包袱,企業只能負重前行。
2019年12月19日晚,中航重機發布公告稱:公司已成功定向增發融資13.27億元。這筆資金將用于中航重機先進鍛造產業基地、航空環形鍛件生產線、國家基礎件液壓項目和軍民兩用熱交換器等主業項目。
據了解,這是該公司10年前融資16.8億元之后,再度亮劍資本市場。以實業資本獲取利潤進軍資本市場,再以金融資本的杠桿作用促進實業升級,構建兩翼齊飛的戰略夢想,這是姬蘇春 “1+1﹥2”的戰略構想。
如何把 “不可能”變成可能?
聚焦主業,強化管理。2017年至2020年中航重機規模逐漸從56億元、54億元、59.8億元發展到66.98億元,一路高歌;年利潤從虧損3億元,到年盈利1.65億元、3.33億元、2.75億元和3.44億元,資本市場認可度越來越高,不少知名基金公司拋出了橄欖枝。
2021年1月15日,中航重機再次發布公告稱,擬定增募資不超19.1億元,將用于航空精密模鍛產業轉型升級項目、特種材料等溫鍛鍛生產線建設等項目。
短短半年時間,19.1億元融資全部到位,及時注入各重點支持的產業中,相關產業如 “久旱逢甘雨”,生機勃勃。
短短兩年時間,公司成功融資32.37億元,實現精彩一躍。
以實業資本獲取利潤進軍資本市場,再以金融資本的杠桿作用促進實業升級,構建兩翼齊飛的戰略夢想,這是姬蘇春 “1+1﹥2”的戰略構想。
激活
人們在問:中航重機,究竟做對了什么?
“瘦身健體,讓企業輕裝上陣;機制靈活,讓公司健步如飛”。姬蘇春坦言,為什么一些國有企業成為民企免費培養人才的“黃埔軍校”?就是激勵機制不到位,留不住真正創造價值的人。
為了避免這一現象的產生,中航重機在推進瘦身健體的同時,廣泛開展了股權激勵、分紅權激勵等一系列改革舉措。
例如,中航重機所屬的永紅航空機械有限公司,為了徹底落實軍民、民品分立,于2016年將民品公司以獨立法人的身份搬到50公里外,避免同在一個廠區、現吃一鍋飯的 “近親繁殖”。
據悉,2020年,中航重機至少有3~5家企業高管團隊,將獲得400萬~600萬元的分紅獎勵。
此外,中航重機還在部分企業探索了職業經理人制度。所謂崗位分紅激勵機制,即采取 “規定動作”和 “自選動作”相結合原則,激勵相關企業 “跳起來摘桃子”。完成目標值后,根據新增利潤給予高管 (除年薪外)15%~20%卓越獎勵。
在永紅換熱冷卻技術有限公司,這個亞洲規模最大的熱交換冷卻企業,一切都以國際化為標準。據該公司總經理楊飛舟總結,軍品和民品是兩種不同的生態玩法,如果用軍工企業的管理模式去管理民品,那就是一個 “死”字。
因為,軍品的研發模式不計成本研制成功為止。而民品新品的玩法是快速搶占市場,有效控制開發成本,一切以效率為先,速度為本。
近年來,他們以國際市場為牽引,做好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營業收入從三年前的2億元、3億元、4億元連年遞增。2021年營收突破5億元大關。
火爆的業績有足夠吸引力的收入作為支撐。該公司領導原本是總部中層干部,收入大多在20萬元左右。如今獨立動作后,收入由基礎年薪+績效分紅兩部分組成。分公司領導的年收入有時超過總部領導的年薪,收入高達60、70萬元人民幣。
讓下屬企業收入超過管理機關,讓員工收入超過總經理、甚至董事長,這在軍工企業極為罕見。姬蘇春說, “這不是收入多少的問題,而是以機制靈活觸動體制變革的大問題”。
業績背后,是中航重機找到了一條正確的發展路徑——聚焦航空主業,突出強軍首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