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 馬艷
加強市場體系基礎制度建設,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等改革。繼續壓減涉企審批手續和辦理時限,更多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一網通辦。推廣一批地方改革經驗,開展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加強和創新監管,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維護公平競爭……政府工作報告中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持續改善營商環境的一系列舉措引人關注。
營商環境是市場經濟的培育之土,也是實體經濟發展的“生命線”。2022年,國家將從哪些方面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一線企業對于市場環境的改善又有哪些期待?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圍繞報告進行深入討論、建言獻策。
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
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是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關鍵。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圍繞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對取消和下放審批事項要同步落實監管責任和措施。繼續擴大市場準入。全面實行行政許可事項清單管理。
“對于企業來說是送上了政策‘大禮包’,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不少代表委員說道。
全國政協委員、月星集團董事局主席丁佐宏表示,當前,中國的營商環境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中國政府很有作為,把自己當成“店小二”,積極作為,過去的“彈簧門”“玻璃門”“旋轉門”“卷簾門”現象,現在基本上得到了改善。
但是,也有代表委員提出,營商“軟”環境的改善仍有空間。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福建師范大學福建自貿區綜合研究院院長黃茂興建議,我國應引入一些第三方評價機構,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兩種評價體系結合起來,積極探索建設全面客觀的營商環境評價體系。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泰州市海陵區教師發展中心研訓員吉桂鳳建議,建立完善優化營商環境標準體系。提升企業全生命周期滿意度,開展知識產權保護、“證照分離”改革、企業開辦、工程建設服務、納稅服務等方面標準研制。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表示,國家發改委將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要求,聚焦重點、持續發力,著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一流營商環境,更好培育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歸納起來,下一步重點舉措用5個詞來概括,就是“公平、公正、開放、便利、滿意”。
減稅與退稅并舉
減稅降費作為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重要“先手棋”,是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舉措之一。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堅持階段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相結合,減稅與退稅并舉。預計全年退稅減稅約2.5萬億元,其中留抵退稅約1.5萬億元,退稅資金全部直達企業。
一攬子減稅降費政策讓廣大的市場主體吃下了一顆“定心丸”。全國人大代表、天津鋼管制造有限公司管加工廠主任電氣師李剛表示,這兩年,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和復雜的經濟環境,企業經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稅務部門開展的“稅務護苗”行動和“春雨潤苗”行動,幫企業紓困解難,才讓企業有了共克時艱、創新發展的信心和勇氣。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東陽光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紅偉對于國家減稅降費政策也贊不絕口:“這幾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減稅降費政策,切切實實地減輕了稅費負擔,為民營企業健康發展添足了動力,有許多民營企業如同東陽光一樣,正用自己越發蓬勃的生命力,回應著來自減稅降費的浸潤。”
“繼續實施減稅降費優惠政策的意義重大。”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天龍油墨董事長馮毅表示,“減稅降費不但可以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讓企業有更多的資金投入技術升級、產能升級和擴大再生產。同時還可以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可以說,減稅降費這一積極的財政政策是頂住經濟下行壓力最直接、最公平、最普惠、最有效的辦法。”
破除市場準入隱性門檻
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數據顯示,2012年至2021年,我國民營企業數量從1085.7萬戶增長至4457.5萬戶,近10年間翻了兩番,民營企業在企業總量中的占比由79.4%提高至92.1%,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對待日益龐大的民營企業,守住公平底線十分重要。因此,破除門檻,營造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也成為兩會代表委員的共同期待。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科協常務副主席司馬紅建議,深入推進公平競爭政策實施。全面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破除市場準入隱性門檻、地方保護等影響市場主體活力的行為,對基于所有制形式、企業規模、營業收入等設置歧視性對待、評審標準限制中小企業參加政府采購、招投標等行政行為,要堅決予以糾正,切實降低中小企業市場進入壁壘和制度性成本。
全國人大代表、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今年帶來了《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推動新時代民營經濟新飛躍的建議》。徐冠巨認為,要切實落實民營企業依法平等保護。堅持各類市場主體一視同仁,平等司法保護能夠切實落實。
“要破除門檻,營造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全國政協委員、廣州佳都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偉呼吁,全面打通民間投資和民營企業進入“新基建”領域的渠道,在制定行業規則、設施標準等基礎上,加快制定民營企業參與“新基建”分行業、分領域、分業務市場準入的具體路徑和辦法,破除信貸、創新、招投標等方面對民營企業的隱性壁壘,建設公平競爭的市場體系。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