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 余娜
3月7日晚,由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能源轉型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與國家能源互聯網產業及技術創新聯盟共同主持的第四屆人大代表清華專家建言能源轉型研討會在線上召開。
全國人大常委、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毅,全國人大代表、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全國人大代表、四川樂山太陽能研究院院長姜希猛等出席會議并發言。
王毅指出,在碳中和領域沒有一個直接的頂層法律,需要引起關注;劉漢元建議,加快汽車電動化的速度,是應對當前國際能源危機、外匯壓力、環境壓力的重要路徑;姜希猛坦言,應盡快明確“雙碳”工作推進的主體建設,對高耗能行業以及指標進行嚴格限定。
構建碳中和頂層法律
全國人大常委、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毅坦言,過去15年在人大,據不完全統計,涉及到能源、氣候變化和低碳領域的人大代表建議大概有20多份,各種黨派聯合提案也不下20份,涉及到各個領域,一些已經得到了政府的積極反應,有些已經變成了現實。
“咨政建言是我們一個基本的工作。從我本人來講,可能更多從人大的角度,從法律的角度做的比較多一點。應看到,在碳中和領域沒有一個直接的頂層法律,有些相關法律是有所涉及,包括《可再生能源法》,以及正在制定的《能源法》,都涉及到相關的內容,但從整個‘雙碳’目標來看,實際上沒有形成一個整體的法律體系。”王毅表示。
在其看來,“雙碳”本身是社會經濟系統性的變革,是一個系統,里面涉及到方方面面,立法方面我們也提出能夠有一個統籌的制修訂的問題,包括頂層設計法律,包括現有法律修訂的問題。
“去年我們到各個部門走訪,包括發改委、能源局、生態環境部等,聽聽他們對于立法的需求,也對像《能源法》以及相關的法律起草提供我們的咨詢意見。今年我們也想繼續在這個領域開展工作。希望構建碳中和的法制建議,可能會從第十四屆人大常委會,把相關的立法提上議程。”王毅說。
王毅還指出,“無論是常委的討論中,還是代表團的討論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代表對‘雙碳’的理解仍存在一些誤差。所以需要我們更多的學習,加強傳播,形成共識。我們需要走到一個正確的道路,首先大家對基本概念、基本認識要清楚。要認識到‘雙碳’工作不僅僅是減碳,更多意味著整個系統的變革。”
“我們還需要完善激勵政策以及更好的治理體系。”王毅建議。在其看來,過去包括環境、能源總量都以約束為主,缺乏一套比較好的激勵政策,需要我們在標準、稅收、定價機制上,能有更多的激勵創新。“雙碳”目標的實現,還涉及到各個部門,這些部門應該更好地合作,更好的協調。
加快汽車電動化速度
近期,俄烏沖突使全球能源價格大幅上漲。國內能源進口承受較大壓力,一邊是油價持續上漲,一邊是國家外匯支出面臨巨大挑戰。
這一背景下,中國能源轉型如何有效推進?中國能源安全如何保障?外匯支出如何盡快平衡?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表示,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可再生能源、光伏發電、風力發電,在全球制造業規模均處于領先位置。光伏發電將成為可再生能源的主角甚至第一主角。光伏占到全球75%以上的份額,發電成本也從十多年前1元、2元甚至更高一千瓦時,逐漸降到去年今年的3毛左右的一千瓦時。
“我們高興的看到,中國國內每年已經擁有200GW的光伏發電組件的生產能力,每一年這些組件如果建成發電系統,大約可以直接節約1億噸石油的消耗。”劉漢元說。
他坦言,在“雙碳”目標實現的過程中,需要一系列的政策配套,如鼓勵汽車電動化。即從原來燒汽油、燒柴油,到現在發展電動汽車,這是中國經濟發展在2020、2021年最可喜的局面。2021年,在全球汽車零增長、負增長的背景下,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尤其是電動汽車銷量同比增長達到160%,增長了一倍多。
“加快汽車電動化的速度,是我們應對國際能源危機、外匯壓力、環境壓力很重要的路徑。我們的電動汽車大約現在的充放電壽命是1000-3000次電,每充電一次可以跑300公里,在整個生命周期家用小轎車基本可以跑30萬公里,大約是普通老百姓10年使用的里程。這一背景下,我們建議國家在做相關研究政策規劃時,應使每輛電動汽車接入家里的充電樁,也就是家里的儲能裝置。家里的電網與小區的電網相連,小區的儲能裝置、小區的電網與電網電車連在一起,就是整個儲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儲能成本更低,老百姓的用車成本就會更低。提高電網儲能效率,降低儲能系統建設初始成本與運行成本,對整個電網也是很大的幫助。”劉漢元表示。
此外,劉漢元還建議,國家還應出臺更多的配套政策,以促進“雙碳”目標的實現。例如,建議國家在耕地占用、相關增值稅方面,為雙碳開綠燈。把這些政策做到位,降低非技術成本,“雙碳”目標才有可能提前完成。
嚴格限定高耗能行業
當前,在各行各業發展過程中,都存在低碳綠色發展的使命,特別是在鋼鐵、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工業領域,減排任務空前急迫。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樂山太陽能研究院院長姜希猛坦言,盡管到2030年還有幾年時間,但要提前做出更精確的數據。
第一,盡快明確碳達峰、“雙碳”工作推進的主體建設。希望國家雙碳領導小組,能夠建立起聯合,比如大學、科研機構,以及相關行業協會共同推進。主體確定之后,從現在開始每年的具體任務要往下實施。
第二,一定按行業梳理清楚現存的高耗能行業有哪些,必須對高耗能行業以及指標必須進行嚴格限定。
第三,通過學科融合的方式,比如加快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學科融合,盡快建立由國家到地方各個層面的城市能源管理的平臺,把來自企業、生活方面能源的消費真實狀況,在這個平臺上展示出來。最初可能是一個比較粗的框架,但隨著工作的推進,以及一些數據的增多,對能源監控做的更細致,這些數據會更完善、更準確。
第四,鋼鐵、有色、建材等各個行業節能改造評價方法以及推進方案,要盡快建立起來。不少大學學者正在研究,應豐富起來,真正付諸行動。
第五,在全民綠色行動方面也要呼吁,包括人為的造成能源消耗,碳排放也非常可觀。這一方面國家之前出臺過以城市為主體的綠色行動方案,應在此基礎上,更細化的往下深入。
第六,有關“雙碳”,一方面是建立國家層面的法律法規,另一方面是建立地方層面的法律法規。雙碳工作的推進,一開始在法律法規不健全的時候,應以行政主導為主,通過不斷探索,讓行政方面的法律法規,逐漸形成地方的法律法規。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