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 曹雅麗
城市是推進低碳經濟轉型的重要空間和行動單元,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整體排放量的70%以上,是全國開展碳減排的主戰場。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西安未來國際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建議,通過加強政策引導和標準規范建設、推動城市雙碳大腦建設、打造國家級碳普惠APP等舉措,充分發揮數字化技術對城市綠色低碳轉型、精準高效管理碳排放的巨大推動作用。
“隨著城市數字化轉型戰略的持續升級,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將對城市綠色低碳轉型、實施碳排放精準高效管理具有巨大推動作用。”王茜向中國工業報介紹。
王茜表示,近年來,已有部分城市在探索利用數字化技術來賦能城市低碳化發展,如浙江省建設的省級碳排放管理平臺基于前期積累的碳排放數據,加強企業和區域碳排放點面數據的深度融合。廣東省通過GIS、互聯網+、大數據應用等技術,對小微企業、社區家庭和個人的低碳行為進行痕跡化、量化、交易化,建立起全員參與的“碳普惠”機制等。
“然而,在各地嘗試、創新過程中,一些問題逐漸暴露出來。”王茜指出,問題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數字化技術應用缺乏政策性指導。我國目前尚未出臺數字化技術應用于城市低碳生產生活、推動綠色交通發展、綠色建筑建設等的政策文件和標準規范。大多數城市對于如何應用數字化技術、如何建設數字化設施來助力低碳城市建設發展還不明確;二是多源數據融合分析能力較弱。目前,環保行業主要是對部分重點行業或企業進行碳排放監測、碳達峰預測、碳資產管理等,并沒有與城市建筑、交通、供暖、綠化、大氣等方面數據相結合,企業碳排放數據也沒有與所在城市的相關數據進行融合分析,使政府無法準確評估城市的碳減排潛力,更無從精準施策;三是全民參與低碳行動缺乏數字化支撐。我國已明確“綠色低碳全民行動”的要求,并在節水、節電、節氣和交通出行等方面加以引導,但目前并未建立“參與綠色低碳行動—碳減排量化核算—實施激勵獎勵—持續綠色低碳行動”的全民參與閉環,導致居民無移動便捷的數字化平臺參與渠道、數據無法匯聚、減排無法量化。
為此,王茜建議,加強政策引導和標準規范建設,開展試點示范工作。由國家相關部門研究制定《關于數字化技術助力低碳城市建設發展的指導性意見》,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先行先試,探索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5G等數字化技術在低碳生產、低碳生活、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等場景的研發應用。基于試點建設積累的成功經驗,制定低碳城市數字化技術應用標準規范,重點包括數字化技術在低碳城市建設發展中的場景應用設計標準以及總體架構、數據采集、接口規范、數據融合等方面的技術標準,并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宣傳推廣,實現對各地利用數字化技術助力低碳城市建設發展的統一規范和指導。”王茜說。
推動城市雙碳大腦建設,提升政府精準監測能力。王茜建議,制定《低碳城市建設發展數字化轉型指導意見》,鼓勵和引導各地市建設“城市雙碳大腦”,全面融合建筑、交通、供暖、用電及城市重點企業行業的各類生產生活數據,實現動態監測城市的碳排放數據,并通過多源數據的深度融合分析,精準評估城市的碳減排潛力并進行碳達峰預測,有效解決各城市無法全面、準確掌握本地碳排放情況的問題,提升政府精準施策能力。
打造國家級碳普惠APP,落實全民參與低碳行動。王茜建議,國家多部門配合參與,打造國家級的碳普惠APP,為城市居民參與低碳行動提供數字化通道。通過獲取注冊用戶的節水、節電、節氣、交通出行、低碳公益等低碳行為數據,對這些數據進行量化核算,并以累計碳積分、信用值等方式,對城市居民進行政策鼓勵、商業激勵等正面引導,激發公眾參與熱情,有效落實“綠色低碳全民行動”。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