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 曹雅麗
“節能減排和能源轉型是2060年前實現‘雙碳’目標的基本路徑。新能源儲運技術是實現節能減排和能源轉型關鍵,而其中新型儲能材料與裝備的開發是基礎和保障。”2022“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潘復生帶來了一份關于加快推進我國新一代儲能材料與裝備產業發展的建議。
潘復生表示,節能減排和能源轉型是實現“雙碳”目標的基本路徑。從控制碳排放角度看,工業生產過程能耗的進一步降低及新能源汽車等交通工具的推廣應用是節能減排的重要途徑,而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應用是能源轉型和清潔能源大規模應用的關鍵;另一方面,以風能和光能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技術在近十年來突飛猛進,轉化效率不斷提高,成本持續下降,應用快速擴大,但安全可靠的能源儲運技術與裝備沒有根本解決,可再生能源的推廣應用極為艱難,每年可再生能源浪費極大。開發新一代高效安全的儲能技術與裝備已成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突破點和剛性需求。
同時,氫能高效安全儲運及應用已成為全球發展戰略和競爭焦點,而新一代儲氫材料是競爭的制高點。氫能是一種來源廣泛、清潔無碳、靈活高效、應用場景豐富的二次能源,在降低環境污染和實現能源轉型方面潛力巨大;作為氫能應用的重要對象—燃料電池,具有能量轉化率高、噪音低、零排放等優點,是下一代電動汽車的理想電源。鎂合金固態儲氫是最有潛力的新型儲氫材料之一,礦產資源極為豐富,其產品可以實現從高壓氣態儲氫、低溫液態儲氫向固態常溫常壓儲氫的突破性轉變,安全性大幅度提升并且儲氫密度是稀土固態儲氫的3-5倍,是一項顛覆性技術,市場容量可達幾千億元。
“發展新一代高效環保安全電池已成為全球電池產業發展的重點。鎂電池具有高效、安全、資源豐富等特點,一旦技術突破,被認為是電池工業的顛覆性革命,市場可達萬億元以上。”潘復生強調。
此外,傳統儲能技術和新型(或新一代)儲能技術區分不夠科學。以發改委為主的中央有關單位對新型儲能技術極為重視,但已出臺的文件或即將出臺的文件多處把傳統儲能技術看成新型儲能技術。出臺的相關支持政策無法體現對前瞻性新型儲能技術給予實質性支持,不利于我國發展前沿性顛覆性儲能材料和技術,不利于更好地解決我國“雙碳”目標實現所面臨的技術瓶頸。
對此,潘復生表示,新一代儲能材料與裝備要著重解決傳統儲能存在的瓶頸問題,發展安全性高、成本低、環境友好的新型儲能材料與裝備,重點應發展固態氫儲運、新材料管道運輸等新一代儲運氫技術、鎂電池、鈉電池、金屬-空氣電池、固態鋰電池等新一代電池材料及系統。特別是鎂電池和鎂儲氫領域,我國鎂資源極為豐富并且占全球的70%以上,可以開發應用千年以上,對解決鋰電池資源短缺和氫氣的常溫常壓儲運問題極有戰略意義。
“材料發展是儲能產業發展的基礎。”潘復生表示,全球新一代儲能材料與裝備的研發已成為熱點,但產業剛剛起步(萬億即將形成是誤導,能形成的也只能是改進的傳統儲能產業),潛力巨大,如果我國能抓住機會,新一代儲能材料與裝備產業發展不僅能為我國“雙碳”目標的實現解決瓶頸技術難題,而且可以創造一個新型巨大產業,對“雙碳”目標的實現和我國經濟創新發展有重大戰略意義。
為此,潘復生院士協同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干勇院士、李衛院士等組織有關專家開展了相關的戰略研究,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理清思路,科學確定新型儲能技術和產業領域,科學確定戰略發展重點。建議中央有關部門加大戰略研究力度,科學確定新型儲能技術和產業領域,科學確定戰略發展重點。只有做到科學分類,才能合理制定政策支持范圍。
二是加大對顛覆性前沿性新一代儲能材料與裝備技術的開發投入,特別是要高度重視具有戰略意義的鎂儲能材料的開發應用。建議有關部門在強化對抽水蓄電等傳統儲能技術改進和推廣的同時,加大整合力度,發揮制度優勢,突出我國以鎂為代表的戰略資源優勢,加大對顛覆性前沿性新一代儲能材料與裝備技術的開發投入。
三是盡快規劃建立全國新型儲能材料與裝備研究院,啟動建設“新型儲能材料與裝備”國家實驗室。研發平臺是人才聚集和產業技術開發的基礎,沒有先進完整的研究平臺,新一代儲能材料與裝備產業的發展就不可能有大的突破。目前全球新一代儲能材料與裝備的研究盡管已成為熱點,但研究平臺呈現小而散的特點,目前是世界級高水平平臺建設的重大機會。建議整合重慶等有關省市的基礎,高層策劃,全方位布局,盡快啟動籌建國家實驗室。
四是加快發展新一代儲能材料與裝備專業技術服務機構。建議加快推進建設新一代儲能材料與裝備專業技術服務機構,鼓勵第三方研發、試驗、檢測檢驗機構做大做強,加快建設國家氫能動力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規劃建立一流的碳排放檢測平臺;實施標準化發展戰略,建立完善的標準化工作機制,強化標準實施與監督;構建面向全行業的研發、試驗、認證、檢測、計量等公共服務體系。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