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 曹雅麗
3月2日,由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以下簡稱環境商會)主辦的“2021環境企業家媒體見面會”在北京召開。會上,環境商會公布了會員企業起草的兩會提案初稿。同時,對于環境企業而言,與會環保企業負責人和專家給出了相關建議,會議認為,環保企業要集中發力,搶占雙碳賽道,是中長期戰略布局的確定方向。
據悉,兩會提案建議,推進生活垃圾終端處置設施建設,政府加強存量垃圾治理監管力度,協同解決存量垃圾治理問題。據介紹,這一提案最終將提交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
針對我國垃圾產生及治理,國家出臺了多項環保政策,不斷增加在垃圾治理方面的投入、不斷強化環保監管力度以推進我國垃圾減量化、無害化治理。雙碳大背景下,環保行業固廢處置方向成為重點關注領域,但垃圾治理與處置方面,存在前端分類后端混合處置的現象,增加了垃圾處置成本;存量垃圾治理方面,也有填埋場的不規范運營,封場及非正規填埋場的治理費用高、運營維護難等問題。
為了促進垃圾處理處置行業規范發展,環境商會提出,建議推進垃圾終端處置設施建設。規范現有垃圾終端處置設施運營管理。完善垃圾終端處置設施建設、運行管理標準體系。對現有垃圾終端處理設施進行“體檢”,針對在運行的垃圾處置設施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實施整改措施,杜絕因固廢終端處置造成二次污染事件。
“終端處置設施科學配置。”環境上會建議,根據城市發展水平,因地制宜,根據垃圾分類情況配套終端設施建設。重視填埋場的“兜底保障”作用,鼓勵企業參與建設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在尚未達到生活垃圾焚燒處置的區域,建議以填埋場為中心建立循環經濟產業園,完善垃圾終端處置設施,實現“前端全分類,終端全處置”。
此外,環境上會還建議,政府協同解決存量垃圾治理問題。完善存量垃圾治理標準體系建設。根據存量垃圾治理現 狀,出臺存量垃圾篩分治理標準,明確存量垃圾篩分治理要求,規范在運營填埋場作業管理,提高填埋場封場建設標準。加強存量垃圾治理監管力度。政府應加強填埋場及周邊環境污染和封場后的填埋場的監管力度。填埋場的相關管理部門 應建立跟蹤監測制度,對于已封場的填埋場應委托專業機構開展定期跟蹤監測工作,避免安全及污染事故發生。解決篩分產物處置難題。出臺篩分產物處置相關的鼓勵政策和國家標準,明確篩分產物資源化利用條件,為資源化利用產品開放市場準入門檻,鼓勵技術創新,增加篩分產物處置途徑。 鼓勵企業多種工藝技術、多種合作模式參與存量垃圾治理項目。出臺相關政策鼓勵企業參與存量垃圾治理項目的投資、建設及運營。根據不同項目需求,對于場地利用鼓勵企業工藝技 術創新,實施場地再利用;鼓勵企業多種模式參與存量垃圾治理項目,實現存量垃圾治理行業多元化良性發展,切實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而不造成新的污染風險。
除了解決存量垃圾治理問題,“雙碳”目標下,環保企業仍舊面臨很多挑戰。對于環境企業而言,集中發力,搶占雙碳賽道,是中長期戰略布局的確定方向。
環境商會會長趙笠鈞表示,當前,以信息技術、綠色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正在改變著世界發展格局。生態環境技術的創新方向也正在向多要素、多介質、多目標協同防治轉變,更加注重全要素一體化、精細化環境綜合治理,更加注重綠色低碳、更加注重與數字化、智能化的深度融合。
然而,治理能力不足,產業仍處在發展粗放、集中度低、商業模式創新不足、資金短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等初級發展階段。近幾年,伴隨著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步入尾聲,產業發展放緩,以資本驅動、規模化驅動的發展模式面臨考驗,產業利潤下滑,下行壓力增大。
“近幾年,因為去杠桿、PPP的問題,環保行業出現了一個調整期,大概三件事,一是環保企業在慢慢從快速擴張到理性擴張;二是企業之前遇到各種困難,債務陷阱等,現在通過并購重組在慢慢恢復;三是碳達峰碳中和為環保企業帶來機遇,所以環保產業將來的方向還是要轉型。”環境商會副會長兼首席環境政策專家駱建華在接受中國工業報采訪時表示。
“環境企業要精準服務生態環保行業新需求,重點關注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提質增效、生態修復等方向布局;要打開服務界面,服務綠色低碳發展需求,加大新能源、節能降耗、清潔生產、資源化利用等領域布局;以雙碳目標為引領,探索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培育自身高質量發展新動能。”趙笠鈞建議。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