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部4月初公示了2022年農業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創建名單,廣西蠶桑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成功入選。作為產業集群建設的主導市,河池市已形成“?!Q—繭—絲—綢”全產業鏈條,構建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的現代蠶桑產業體系。這個位于桂西北的“中國蠶桑之鄉”,正在勾勒向“中國絲綢新都”飛躍的高質量發展路線圖。
如何從“絲綢大國”到“絲綢強國”?2021年9月,商務部印發《關于繭絲綢行業“十四五”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促進繭絲綢一二三產業鏈協同創新發展。這是新時代我國繭絲綢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頂層設計”。
圖為河池市蠶農采用省力化的軌道式喂葉裝置養蠶(河池市農業農村局供圖)
隨著“東桑西移”“東綢西移”重大戰略的加快推進,現已形成“世界蠶業看中國、中國蠶業看廣西”的發展新格局。近年來,廣西桑園面積、蠶繭產量、生絲產量連續位居全國第一,2021年生絲產量占全國的35%。河池市是全國蠶桑生產第一大市,2021年桑園面積93.14萬畝,蠶繭產量13.98萬噸。
按照《廣西蠶桑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到2025年,廣西將建設成為全國最大的蠶桑繭絲綢全產業鏈集聚區、蠶桑產業多元轉型發展先行區、石漠化蠶桑生態治理示范區,率先構建現代蠶桑產業體系,推動廣西由蠶桑大省向蠶桑強省轉變。
成功入選農業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創建名單,標志著河池市蠶桑產業正以“彎道超車”的態勢駛入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錨定“十四五”目標,圍繞蠶桑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河池市提出打造“蠶桑繭絲綢千億產業集群”工作目標。
圖為河池市委書記秦春成在首屆中國絲綢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上致辭
河池市委書記秦春成在首屆中國絲綢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上提出,河池市將立足資源優勢,全面推進絲綢產業實現全產業鏈發展,致力打造中國聞名、輻射全球的“中國絲綢新都”;要抓住“一帶一路”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的機遇,以更高效的服務、更優良的營商環境助推絲綢產業做大做強,打造河池絲綢產業生態圈。
蠶桑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河池市產業振興賦予了三重效益。
鄉村振興的“助推器”。“十三五”期間,廣西54個脫貧縣中有46個縣發展種桑養蠶,蠶桑產業為廣西脫貧攻堅做出積極貢獻。2021年,河池市宜州區桑園面積達38萬畝,養蠶量170.6萬張,養蠶售繭收入42.54億元,帶動養蠶農戶10萬戶45.6萬人,農民人均養蠶收入8500元以上。
圖為宜州區繅絲加工企業織綢車間(宜州區農業農村局供圖)
工業聚集的“新引擎”。廣西蠶桑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內從事蠶桑產業的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家、自治區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9家、農民合作社172家、產業示范點13個,從事繭絲綢加工企業35家。位于宜州區的廣西嘉聯絲綢股份有限公司是產業集群中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其生產的白廠絲等產品廣受市場認可,2021年營業收入突破2.4億元。
產業鏈延伸的“催化劑”。隨著河池市蠶桑產業迭代升級,終端產品已逐漸從傳統的初加工品向高附加值鏈條延伸。因宜州區桑樹種植面積廣、桑枝生物堿含量高,廣西五和博澳藥業有限公司以桑枝提取生物堿原料入藥,變廢為寶價值提升數倍。
“路線圖”已經勾勒,“蠶桑之鄉”踏上向“絲綢新都”飛躍的新征程。河池市委農辦主任、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覃家旺表示,將圍繞“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抓創新、創品牌、拓市場”發展思路,著力補齊基礎設施、設備現代化、品牌影響力等短板,大力培育千億蠶桑繭絲綢產業集群。(文章轉載自:新華社 李霄)
請輸入驗證碼